由此,浪漫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女性人格发展之路的记录,因为那种特殊的心理结构( psychic configuration )是在父权制文化中构建并得以实现的。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众多女性都曾经历过的一个普遍过程进行象征性的展示和解释。
于是,这个女孩子虽然在情欲上倾向于异性恋,与此同时却也在成人之后保持着一种内在的情感三角状态( emotional triangle )——她对于母亲的持续需求和渴望就构成了这种三角状态。而这最终会导致女性一直期冀能倒退回婴儿时期,以重建母女之间那已失却的最初的紧密关联。
就是说异性恋结婚方式是一种重建母女关联的方式
更准确地说,当她发现她母亲更喜欢像她父亲那样拥有阴茎的人时,她就希望自己也拥有阴茎,从而巩固母亲对于她的爱。因此,不论是阴茎忌妒、对父亲的认同,还是男性崇拜,它们既表达了女儿想要宣示自己独立自主的愿望,也表达了她对已经开始消退的母亲所怀有的爱以及想要重新夺回母亲的渴望。
嗯嗯,比起阴茎忌妒我更能接受这个
由此而来的就是一份在逻辑上环环相扣的功能项清单,它解释了女主人公的蜕变过程:从一个孤僻、性冷淡、对自己的身份并无确定把握的迷茫少女变成了一个成熟、情欲饱满且很有贤妻良母气质的女性,她挖掘了自己为人妻以及势所必然的为人母的全部潜力,并履行了这类身份所应尽的职责。
所以说还是探求个人独立与母性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案?
上述恐惧很快就会被男主人公清除殆尽,因为在作者的笔下,他最终会为女主人公的性魅力而动心,同时也会尊重她作为一个个体的身份。他的行为告诉读者,她对于男性所怀有的最深切的恐惧实际上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威胁,是可以被那个真正爱惜她的男人提供的保护照顾所永久消除的。
在史密斯顿女性所偏爱的那些浪漫小说中,这些男性配角千篇一律地分属两种类型。有些男配角就如《风中的灰烬》中的布莱杰 · 达维一样,情感细腻且擅长表达,而且对女主人公的非凡特质表现出了溢于言表的欣赏。
同一个世界,同一批男二
但讽刺的是,在这类浪漫幻想宣称女性有能力将男人塑造为她所希求的那个样子时,它也在无形之中让她对那些死不悔改的男子产生了负疚或难辞其咎之感。
想起来以前有个同事说,现在小姑娘不谈恋爱就是因为小说看多了,对现实男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理想女主人公所共有的另一个特征似乎证实了她们本身就是不成熟女性心理的符号表征(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虽然这些女性常常睥睨一切地显示自己拥有可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能力,但她们的身上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孩子般的天真和青涩。
因为要获得个体化和独立自主,就必然会迈出反对母性,也即是说,反对女性这一步,至少在父权制之下就是如此。理想女主人公的女性自我( female selfhood )追寻之旅可以说是一部由最初抗拒到最后重新获得其母性的渐进发展史。
有点可怕了啊姐们,母性的去个体化那么严重的嘛.....
假如她之后又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复原能量的话,那么,阅读浪漫小说就会再次显现出它的作用:它是一种合理的补偿方式。因此,在一个让女性产生了需求却又无法予以满足的文化中,浪漫小说的疗愈价值不仅可能存在,而且也很有必要;而这种疗愈的短效性则是女性重复消费它的根本原因。
情感补偿确实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因此之故,虽然她们仍旧相当保守而且很可能会承认传统男女关系的合理性,但她们同时也很反感那些仍旧轻视“女人的工作”的男性以及将母亲和家庭主妇贬低为愚昧、怠惰和无足轻重之人的“女性解放者”。
虽然说现在豆瓣上很多人表示更乐意看‘大女主’文,但感觉作者描述的这个类型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尽管如此,这种习惯并不能证明这样一种臆想,即读者希望或甚至需要看到女性受到虐待。相反,这标志了她们内心一种渴望的强烈程度。她们想要被告知,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理想的爱情仍有可能存在,而女性也终会得到男性的呵护和关心,纵然他表面上看起来粗暴而冷淡。
结论感觉过于主观了,但也算是一种角度
所以大概是看书号
《银河英雄传说2》《视差之见》
25
这就是他现在看到的宇宙,七扭八歪、摇摇欲坠,同他一样得不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