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tl上有象友在和大家分享读经济学人的渠道。我也给大家推荐一个能读到经济学人的方法。直接去github上面下一个bypasspaywall的chrome插件,可以过滤大部分主流英语外刊(包括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付费界面,在PC端浏览器上读原文。如果读英文费力的话,装一个google translate插件,也能读个七七八八。
搭配页面标注插件Weava Highlighter,可以提高页面阅读的效率!
不是鼓励大家看盗版!经济能力允许的象友还是要多多支持正版!
下载链接如下
bypasspaywall: https://github.com/iamadamdev/bypass-paywalls-chrome
weava highlighter: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weava-highlighter-pdf-web/cbnaodkpfinfiipjblikofhlhlcickei?hl=en
目前看了三分之一,整体印象
1.对孙文终于完全祛魅了,真正的实事都是别人干的,自己总是嘴炮挑事,要求别人都服从自己,出了事又跑得特别快;孙眉夫妇真是好人,不光给他掏学费路费,还帮忙照顾被他抛弃的女人。
2.袁世凯没有那么不堪,虽然生活方式是中式老男人,但真的做了很多改革,称帝确实是个人野心,而实际形势已不容许,于是自己又撤销了称帝;另外段祺瑞也还挺不错的,没有什么私心。
3.大姐宋霭龄,以前不怎么了解,但目前看下来是三姐妹里最理智的,一开始也倾心于孙,认清孙的真面目后毅然离去。世人觉得她嫁给孔祥熙是爱财,但当年的孔还只是个勤恳工作的年轻人,两人是因为教育背景相似、性格乃至政治观点都合得来,才真心相爱的。
4.庆龄比较理想主义,因此喜欢上孙。孙文这么多年丰富的逃跑经验,逃跑居然不带她,甚至刻意把她留在总统府吸引注意。她冒着炮火逃亡两天两夜后流产,再也不能生育,她看清这一切后终于冷静下来了。
很久不发微博,其实前两天才转了一条,但是确实已经很少看了。微博上有很多我喜欢的博主,她们发自己的生活,所思,也有奔走呼号。也有朋友偶尔发发自己的生活。这一切都太混乱了不是吗?上一条还是拆围栏的母亲,下一条就看到可爱的水獭,然后一连串的新疆、广州被困住的人们,又有当代大学生门口的纸狗纸鸭以及新型的爬行活动,接着又是谁的岁月静好……一边自问我怎么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活了这么久,一边想到可是现实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
可是我还是怕了,我害怕那些眼泪,血液,和欢笑。我也怕一个人的独白自我剖析被躲在暗处的人利用。我曾经并不在乎我的政治出柜,但是看了太多太多,尤其是最近看过赤秧才意识到可怕。这也不过是几十年前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情,但它不是历史,因为它还在发生。所谓暴动,不过是无声的羊最本能的反抗,如果不是熬不下去了。
我也不知道我在写些什么,我曾问自己发生在这里的事是不是也发生在别处,别处又是怎样的历史。昨天一位象友说至少人家有德先生。
今晚居住在广州海珠区凤和康鹭片区城中村的湖北籍居民大规模聚集,冲击封控围蔽,与防疫人员及警察发生流血冲突。传闻湖北籍居民计划围堵海珠区政府,特警已经进场。
鹭江、康乐一带城中村的湖北籍居民主要为附近中大布匹市场商圈从业人员,两村占地约1.1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为10万以上,自本轮海珠疫情爆发起一直是封锁区,至今有3万以上居民被转运异地隔离。今天看到三件事,一是凤和经济联合社发通知要对区域城中村进行整改治理,要求居民凭医学证明返乡及投靠亲友,待城中村治理完毕后再回归。二是财新网报导 https://photos.caixin.com/m/2022-11-14/101964696.html ,康乐村数十名在外地解除隔离的居民返穗后无法进村,只能露宿街头。三是一名男子在封控区的马路边持续下跪拜求,旁边有女性抱着一名男童等待,据传事因是孩子高烧40度无法离开封控求医,视频画外音听声口都是湖北籍居民,封控口外有多名身着防护服的辅警对男子行为视若无睹。
昨日下午,广东省湖北商会发出内部通知,暂住在海珠区封控范围内的湖北籍务工人员,可凭连续三天24小时核酸绿码,免费乘坐大巴或高铁返乡,不被劝返。
微博实时都是本地人在辱骂湖北人。指责他们罔顾防疫管理随意行动,哄抢物资,不配合核酸采集,隔离不愿住体育馆要求住酒店。还有「暴乱」、「前有香港废青,后有死人湖北佬」等等。清零政策的恶因最终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也有本地市民说「闹比不闹好,支持湖北佬」,但只是极个别声音。看得难受,痛苦,想死。
不知道11月11日美国之音对严歌苓的访谈,有没有象友分享过来?但目前为止我在这边并没看到,就再发一下吧:https://www.voachinese.com/a/6830272.html
讲得很实在,很推荐大家作为一期播客去听听。算是全面梳理了严歌苓在新冠发生后的这三年里的经历,关于她最初为什么要写下那篇《借唐琬三字:瞒、瞒、瞒》,以及她又是如何看待随后发生的种种,以及她对当前中国的现状的看法和为什么决定自己必须公开表达。此外,也简单回顾了她的成长和创作经历,解释了就张艺谋影片《一秒钟》的侵权问题诉诸法律的原因,还有她最近的新作内容。
我对严歌苓了解不多,坦白讲,她写作的内容并不在我的阅读范围内,但这三年来她的勇敢发声,让我对她多了好多尊重。的确身在海外的身份可能也给了她更多果断表态的条件,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很多有条件的人却并没有做这件事,或者做得过于闪烁模糊了。
也没什么苛责那些人的必要(严歌苓自己也在访谈中做了这方面的解释),但期待作家能够担负起对所处时代的真实记录责任,这也并不算是过分。只是这样的作家在当下还是太不够多了,尤其是当我仔细想想,意识到在未来我们甚至无法期待再出现一个类似80年代那样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更感到现实的沉重。
作为生活在国内的读者,其实好希望能够看到更多中文作家(尤其是在海外的那些)可以写出这三年的种种悲剧、喜剧、讽刺剧、魔幻剧,然而不知道是我仍然太闭目塞听,还是真的就是期望得太多,感觉还是挺少的,即使那些“润”了之后已经有了自由条件的作者,似乎也宁愿少去回顾这个烂摊子了。
@board
从全国关注某几个重点地区,到封控遍地开花、官方文件暧昧不清,越来越感觉到对防控状态缺乏全国性认知。加上新出台的二十条,看似做出放开姿态,但实际条例很难让人信任。
所以打算开个共享文档,记录【“二十条”出台后各地的解封状态】。目前已整理了一些来自亲友/来自微博广场的信息,欢迎象友持续补充&转发关注。
ps.该共享文档为google文档,需翻墙。如果打开不方便且不介意留下地点信息,可以直接私信/公开评论给我,我会一并整理进去
ps2.暂定的格式是一省一行,尽量写明市或区,以及时间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lOvMcHqK2Z0zdJAq5ksK4h5oHNa5SWe9gDnXpbIVDAs/edit?usp=sharing
@seanmiona 等会试试看!嘿嘿
@seanmiona 我之前也有段时间沉迷她的视频
区分真诚的关注在乎,与为标榜身份立场而服务的宣传包装,不能仅仅凭借某个人或某个媒体所谈论的对象是什么,而是要看被谈论的对象在信息的呈现中是有丰富自我表达能力的、观点多样的,还是沉默的、声音单一的。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就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未必是真实的信息。即使发布信息的人或媒体似乎也在反对我们反对的,但那样的信息呈现其实并不是为了让报道对象发声,而只是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
虽然的确存在既为他人发声又塑造自身形象的可能,但如果侧重点是在塑造自身,信息呈现的重心就会偏移。很可能真相反而因此被掩盖,更多有价值的交流也会被阻断。这种例子太多了,往深了讲其实仍然是由于有意制造刻板印象而剥夺某一群体主体性的问题。
也是这个原因,新冠三年以来我不仅基本不再看国内的媒体报道(这个我早就不看了),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国外媒体中的那个中国同样是靠不住的(或如象友所说,是为了居高临下的怜悯审视制造的)。
相反的,社交网站上呈现出来的那些分散的、私人的、非专业的声音,却在帮助我建立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尽管信息的封锁导致这个认知也有不少漏洞,需要持续修正,但我发现它的开放性的确让它更接近真实。
而且也很实用:由于真实个体的碎片化分享,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判断气氛,安排自己的生活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动。心理方面,这些信息的存在和交流,也让我不至于彻底陷入无力感——因为我们不仅仅会看到痛苦的呼喊、愤怒的咆哮,也能看到普通人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同时和痛苦愤怒共存,做出自己的回应——我们在抢救自己的生活,这种努力并不总是会在极权碾压下失败,看到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甚至是当下活在中国的每个人最最需要的“新闻”。
“信息茧房”的问题当然也会有,可是这不是社交媒体导致的,它其实是一个老问题,一直伴随我们存在。与其说是社交网络制造了信息茧房,不如说是暴露了它。以前很多观点不会被记录、展示、保存,但是现在会了。以前不同的茧房之间也不那么容易彼此发生碰撞,如今这种碰撞却更加寻常,甚至寻常到我们得承认茧房的普遍存在,并思考如何维持它,或突破它。
新闻到底是什么呢?以前我会认为它就是某个注册的媒体有组织地发布的报道,但如今我感到至少在谈论中国时,新闻渐渐在退回“小道消息”这个有些不堪但很生动的定义。它当然不一定可靠,然而在有组织的、官方背景的报道无法深入的气氛下,社交网站上这些目的丰富的个体的记述,也构成了一种马赛克拼贴式的“新闻报道”,单独去看几个色块可能看不出来是什么,但看得多了,图案就渐渐可辨了(即使仍然不够清晰)。
人们对新闻的需求决定了新闻不会死掉的,它只是正在转换自己的面貌。在当下的中国,它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重新回到了每一个讲述自我和互相倾听的普通个体手中。
然而主流媒体受制于惯性和自身所处的位置(正是它们定义自我的那个位置),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我也不知道这其中还包括了多少有意回避的成分。
以上就是为什么在上一条嘟文中,我提到了需要调整自己获取新闻和进行分享的重心。而意识到自己可以参与到新闻的编织构建中,更明确地通过社交网站获取、编辑、分享,也是我们介入现实、带来影响的一种方式。无论中外,关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都比以往更需要我们去对其保持怀疑。
昨天看到那个“你出国是因为自己想出去,还是因为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出国只是借口”的问题觉得还蛮好笑的。一是因为这问题很明显的是社会学里最基本的结构/(主体)行动二分法,实际上这两个问题能彼此完全分开去谈吗?二是2022年了,当代你国除了习近平本人,谁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己的生活的定义是什么?不会以为能选择今天吃什么、在北上广租一个单间就等于掌控自己的生活了吧?我觉得这问题根本就是个假问题,很多人选择出国恰好是选择能掌控自己生活的土壤,这是主体和结构共同制造的行动。问出这类问题反而更像认同这地方的人才会有的一种惯性思维:反省一下你自己的生活,而看不到一种更结构性的束缚,即腐烂的土地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容纳年轻人去拥有自己的生活。
剧、电影🎬
巧克力和披萨🍫
新晋烘焙魔女🧚♀️
难道是为了刺穿什么吗?
其实是一个分身
芝士和椰子爱好者
头像出自我最喜欢的电影——弗兰西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