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yun5 我的选择是其他。
解释一下原因:
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什么才是不环保。比如,并不是塑料必然比天然材质更不环保,因为实际的服装生产过程中,天然材质同样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印染过程也会产生各种有害环境的物质,更不要说棉花等材质生长期间也很耗水耗能。
这就类似所谓的“环保”布袋不一定比塑料袋更环境友好,塑料材质也不必然就比天然的棉麻动物纤维等材质的衣物更不环保。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能够使用的次数要比材质更直接关系到环境友好的程度。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更环境友好一些,不应该只是关注衣物材质,更重要的是,首先强调要减少非必要的购买,对于已有的衣物要尽量穿久一点,学会保养和维护、修补,如果一定要买,也尽量买能够穿更久的衣物。
只要做得到减少过度的占有对环境资源的压榨,衣物的材质就是其次需要考虑的问题了。现实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已经有不少衣物囤积,足够穿很多年了,可是仍然会被各种广告宣传影响,一次次购买新衣物。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新买一件所谓“环境友好”的新衣,肯定要比继续穿已有的那些塑料纤维旧衣更环境“不”友好,也不如去买一件二手衣,哪怕它是塑料材质的。在环保问题上,“新”常常是不如旧的。此外,天然材质的衣物也可能存在使用寿命更短的问题,这个也会导致它们未必就比塑料纤维的更环境友好,所以一定要综合这些情况去判断。
我们应该跳出“天然的比塑料环保”“塑料就是破坏环境”这个过于简单的区分方式了,因为不是天然材质就一定好于塑料。
环境友好的3R原则是:
Reduce→Reuse→Recycle
尽量做到这三点,就是在践行环保了。所以,爱惜已有的衣物,尽量少购买,尤其是千万不要轻易丢弃那些被认为“不环保”的物品,警惕通过买新的所谓更环保的衣物,去完成一种“更好”的幻象。我们不需要通过购买行为证明自己是关心环境的,环境友好意识的第一点其实是拒绝消费主义制造的非必要需求。

朋友圈有人【转一条今日最佳】,我也转一下:
生活基本靠着这些内容在支撑:
二十年前出版的书,十年前发行的音乐,五年前旅游拍的照片,三年前上映的电影,去年赚的收入,仨月前封城囤的速冻饺子,昨天做的核酸报告,和今日新鲜出炉的苏联笑话。

這位重慶小哥的廣場演說說得實在是太好了!!

:0450: :0450: :0450:

習黨最怕的就是這樣具煽動(褒義)性的話。

2019年12月,当局拒不承认新冠病毒的存在,惩罚披露病毒的医生。因为豆瓣网友发布消息,我才及时买到口罩。很快,口罩断货了,在日本的亲友寄口罩给我。

2020年初,当局终于承认新冠病毒,为时已晚,死了许多人。一些城市封城了,停止对外交通。微博上的蛆头(照当局命令行事的网络打手)对病人和家属实施网络暴力,说他们是骗子。
给我寄口罩的日本亲友,家在武汉,他们无法回国,我帮他们转寄防疫用品到武汉。

2020年上半年,病毒十分凶险。整个学期我都在网络教学,连续九个多月住在几乎无人的校园里。
但广东的日子还算过得去,也没有“封闭校门”一说,出入自由。

2020年3月,一个广西的首饰商在微信告诉我,她们的工厂已复工。4月,街上的商铺陆续开张。

2020年8月,出现“核酸检测”这一新鲜事物,医院的人来学校给教职员做核酸,准备9月学生复学。
此时我短暂地幻想,似乎生活正在恢复正常。

2021年2月(好像是立春后),“健康码” 和 “行程码” 上市。情况急转直下,全国人戴上电子镣铐。

连续不断的大规模核酸检测,把筛检出来的阳性病毒感染者当罪犯对待。核酸检测结果与健康码即时挂钩,感染者半个月内曾经走过的地方、与ta有关系的人、与ta有时空交集的人、这条人链上辐射出去的方圆多少公里的土地——全部封锁。

乃至整个区县,整个百万人口、千万人口的城市,都封锁。封锁区内的人,停工停课,不给他们饭吃,不让他们看病,不准开门做生意,运气好的人偶尔可以买到极度昂贵的食物。
封锁手段严酷的地方,用铁皮墙围堵居民住宅,把居民的家门钉住,连救护车和消防车都无法进入封锁区。人们死于疾病,死于火灾,死于饥饿。只有权贵阶层,才能获得政府统一配给的生活物资。

“防疫人员” 时常三更半夜破门而入,说你与病人有过接触,强行将你拉走,送去卫生恶劣、无衣无食的隔离营。
2022年上半年,上海的父母与婴幼儿分开隔离。许多地区,当你在营里隔离的时候,家中宠物被 “防疫人员” 打死,物品洗劫一空,衣服被褥家具浸泡在消毒液中全部损坏。

从2021年2月电子镣铐出现之后,病毒越来越温和,全省单日8588例感染者中只有347例有症状(2022年11月22日广东卫健委通报数字)。
但封锁越来越残暴。大量的行业灰飞烟灭,大量的人失去希望,失去生计和生命。

【禁止转出长毛象】

奇怪#生活小技巧 增加了……

亚麻籽改善多囊
zhuanlan.zhihu.com/p/104448567

种子循环法调理月经
zhuanlan.zhihu.com/p/92531294

联想到上次tl看到的橄榄油改善痛经,也许中国人经期问题的本质是:饮食中亚油酸太多而油酸和亚麻酸太少;omega6太多而omega3太少。

图源丁香医生公众号。

对一名富士康员工的采访

#富士康 这是我对今晚一位持续向我供稿的参加了事件整个过程的富士康员工的一些私人采访,经对方同意讲内容公开,希望可以通过他的视角,作为对今天一整天视频的补充,让大家可以从另一面来了解这件事。(来自迎仙店22/11/23)

阅读原文:lilaoshibushinilaoshi.blogspot
备份1:archive.ph/wip/vDUCk
备份2:web.archive.org/web/2022112317

请问早上是哪位象友推荐的resold.la?

请受我一拜。太多好用的免费资料了!我买了他们付费版的Anki deck,选词语音例句都超级棒。现在真是没理由不学了。

我当时没有记录下象友名字,太太太感谢了 :blobheartcat:

没有时间和耐心读500页英文(目前无中译)《万物黎明》的象友们,容我推荐一下David Graeber的一篇长文中译“'西方'从未存在过,或,民主发源于'中间地带'”(There Never Was a West Or, Democracy Emerges From the Spaces In Between)。两小时内就可以仔细读完。

文中采用了和《万物黎明》相似的分析溯源方式(以及吐槽各种理论的方式噗,e.g.亨廷顿,卢梭,齐泽克),盘问了“西方”和“西方精神”概念的真实起源,照亮了“民主”这个被近代收编为“西方精神”核心的概念并非西方独有、也不直接来源古希腊的前世。“民主”可以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和古希腊文明/西方精神没有直接联系地被发明/重新发明出来(spoiler alert: 海盗船上)。它和现代提到“民主”就挂在嘴边的代议制、投票制、选举、三权分立等等没有必然联系。它也不是历代统治者+文化精英暗搓搓污名化的那样必然和混乱暴动乌合之众不可分离(spoiler alert: 文中对于他们污名化的手段“丑恶之镜”有精彩的拆解)。

这篇长文在方法论上可以说是一个微缩版的《万物黎明》:通过挖掘/审视/质疑被重重粉饰和不断编造的“西方精神”(e.g. 民主,自由,平等),我们有机会不再被历代与统治者共谋的理论家绕进去(e.g.争论“自由是不是绝对的自由”之类),去重新拥抱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底层重建那些被“西方精神”所垄断了定义、源流和活力的人类基本信念。
(我对David Graeber的文字最欣赏的也在于这里:最为闪耀的不是他对于某个topic的观点和结论,而是他(可以被更多人用在更多topic上)的不被各种经典所拘束的视角和分析方式(并且没兴趣成立自己的“流派”),以及他对“普通人”的信心。)

大卫·格雷伯:民主并非源于西方,是来自“中间地带”
(译文分为上下两篇)
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
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

(下篇有一段关于何为“人们(people)”的讨论在中译里略过了<-读完很可以理解译者和编辑们在放出来还是立刻被404之间的纠结。我把略过的原文贴在下面。)

更新:原来是日常摄入初榨橄榄油可以缓解#痛经
views.learneating.com/nutritio
整理三⟫橄欖油具有類似止痛藥成分,能減少發炎現象
重點一⟫Oleocanthal是橄欖油中的Ibuprofen

补充更新:国内橄榄油价格高质量差,我在橄榄油产区待过所以很受不了国内各种劣质橄榄油,在国内吃到的最好的是山姆店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大塑料桶装),室友单位发的。我自己后来淘宝代购买过小瓶装就没那么香不知为啥。

随手搜一个测评山姆店的橄榄油果然是单位价格最低的并且口感最好的……别的数据不是表现最好的()
mp.weixin.qq.com/s/x5UX4F7KZ1A

摘两段:
「研究表明(对,我又要上无聊的研究数据了),饱和脂肪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类,在经过长时间高温油炸或爆炒后,产生的醛类致癌物明显低于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的油。【9】【10】

而仔细分析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它们的亚油酸含量(40%以上)都要远远高于橄榄油中10%的,所以它们真的是不太适合做高温油炸食物的油脂。」

有条件还是别吃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了,老中人爱用的全是高亚油酸的油,配合高温爆炒的老中烹饪方式,真挺灾难的……除了橄榄油,低芥酸菜籽油也是不错的选择。棕榈油椰子油更适合高温油炸。

下面内容懒得改了仅供参考。

- - -

#生活小技巧
上上次看到的橄榄油改善#痛经m.cmx.im/@miaomaiohome/1071594

上次的思考(见上条嘟):
经期问题的原因很可能是日常饮食中omega6含量过高,容易引起身体炎症。

这次的见证:
室友说自己最近都不痛经了,我问她是不是搬过来住以后的事情,她说是的。

我俩九月份开始同住的,目前为止做菜总共用了一瓶半橄榄油和一小瓶菜籽油,从未用过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等omega6含量高的食用植物油。(偶尔会用到黄油。)

我自己不痛经,没变化。但是室友以前是经常痛经的,她说现在的经期虽然也萎靡,但是不痛了。

总结:
痛经的朋友们可以减少omega6的摄入,增加omega3和9的摄入。

Show thread

今天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真正的平静来自于在动荡中学会放松,而不是渴求稳定。

毋庸置疑,人需要连续性来维持生命的意义,否则就很容易感到迷失和困惑。心理学有理论说人们用三种方法来维持连续性:追求前后一致(比如我小时候是这样,长大还是这样);利用叙事来解释变化(虽然看起来我变化了,但这一切都有合理的原因解释);怀旧(利用怀旧来拉近过去与现在的距离,从而获得一种连续的感觉)。

这三种方法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我想我最喜欢的是第二种。我希望自己不断在变,不断扩张,来获得无限的可能。我并不希望自己被过去所限制,就连我自己也不能限制我自己。过去的我已经成为回忆,未来的我不可预知,只有现在的我是最重要的。

我的感受和世界观都在不断变化。我允许自己的变化,也接受世界的变化。只要每时每刻都对自己坦诚就好,希望我不要因为害怕变化而不敢行动、不敢渴望。

北边郑州,镇压起义工人。
南边广州,女工抑郁吊死。

之前发过,再发一遍:

『但为了恪守自杀的价值,我希望你们避免将“事故死亡”“他杀”“病死”与“自杀”混淆在一起。精神障碍导致的上吊死亡属于病死;被贫困痛苦的生活逼得含着煤气管中毒身亡属于“政治性他杀”。为了缺少什么东西而去求死的,都不能成为领取自杀许可证的对象。因为对“缺少的东西”进行思考之后,死的必然性就会完全消失了。假如有这么一个人,他家庭幸福经济宽裕,又适逢天晴气爽花香鸟鸣,本没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却突然想要去死——这种靠充沛的物质和价值的替换都无法避免的不合逻辑的死才属于自杀。』【摘录于寺山修司的《自杀学入门》】

所以,这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的谋杀。

@DerSteppenwolfjj @Thereisnohope
我不请自来盛情安利大卫格雷伯的论文《从未有过一个西方,民主发源于中间地带》,里面详细论述了民主和自由等一系列“进步”价值观是如何被西方挪用的,以及这整个一套话语体系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

wxw.moe/@phyllisluna/109231562

这条嘟文里面象友贴出了全文的中文翻译版,看完觉得很有希望,脑子里面的结又解开了一点。

如果出于站点原因看不到原嘟文,这里是上下两部分译文链接:

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
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

一个上过我课的学生来问我女权主义的问题,即唐山打人案中的性别议题应不应该被忽视?对那种以保护为名施加的约束到底应该怎么看?她向我询问有有无相关论文或著作。
我自己因为不做这块研究,所以转过来请问大家,有没有什么推荐可以让这位同学去研读的。谢谢。:)

#TIL
刚刚在《speed reading》这本书里学到了一个震惊我整个人生观的(英文)阅读小技巧:不要看单词文字,而把眼睛聚焦在间隔单词中间的空格上。
我浅试了一下。效果立竿见影,我震惊到下巴脱臼!卧槽,我为什么今天才知道!

大家来试试。记住,不要看单词,把眼睛聚焦在单词中间的点上:
Even • though • you • are • not • looking • at • any • of • the • words • in • this • paragraph • your • eyes • and • mind • are • still • able • to • pick • up • the • text.  • This • happens • because • paying • attention • to • the • spaces • prevents • your • eyes • from • narrowing • their • focus • on • individual • words.

是不是立刻快了很多!!
熟悉了以后,就不用看每两个单词中间的空白了,而是每三个、每四个单词的空白。
比如:

Even though you • are not looking • at individual words • in this paragraph • your eyes and mind • are still able to • pick up the text. • This happens because • paying attention to • spaces between words • prevents your eyes • from narrowing their focus • on individual words.

甚至再往后,可以只看每行中间部分,然后就可以立刻扫描过了。

==========编辑的分割线==========
作者:Kam Knight
书名:Speed Reading: Learn to Read a 200+ Page Book in 1 Hour
==========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编辑的分割线==========
上传了一份电子书,供大家参考,下载地址:

anonfiles.com/9cP6WcIeyf/Speed

其中对怎么解决理解的问题、如何不错过信息、默读怎么掌控节奏、如何训练自己不去反复读、如何更好地提取信息等等问题,有特别详细地解读。甚至每个章节之后会附送习题,供参考练习。整本书很短,干货特别多,俩小时差不多就能翻完了。我一开始看标题以为是那种“量子阅读”之类的扯淡东西,但是万万没想到居然真的是一本很厉害的工具书。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ablobcatheart:

读到一篇感觉很有针对性的文章《如何改变“自我的限制性信念” 》,对于“我永远不够好“”我永远不应该积极看待自己”之类的有毒信念有专门的帮助。给 TL 的友友分享下精简版: 

我们遇到情绪困难、自我实现困难的一个很大的背景是,人始终是戴着滤镜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我们被教养的方式,所经历的、学到的、相信的,会使得在脑海中形成许多根深蒂固的自我限制性信念:
「我永远不够好」
「别人会挑剔我」
「求助就是示弱」
「我不用尽全力工作就不配休息」

这种限制性的信念是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如此悲观,它造成的影响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而且非常难以改变。「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够格,因此不应该申请某份工作,而另一个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不去争取是愚蠢的,因为谁知道呢,没准儿就成功了。」许许多多的人,一辈子都选择前者,而且就算有所怀疑,也无法走向后者。

「我们的信念实际上并不取决于对其真实性的客观检验,而是取决于与其他信念的契合程度。」但它们最终被内化成自我认识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增长,「负外部性」随着成长正在越来越显著:「我在我的来访者身上反复遇到的一件事,就是对 “如何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 感到困惑。我的来访者都是很聪明,很有进取心的,但就是看不到通往自己想要的工作、事业和家庭生活的道路」。

「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障碍是我们自己设置的,而且通常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深入研究我的来访者最根深蒂固的信条,往往会发现他们自己也认为荒谬的信念,即使他们还在继续受到这些信念的影响。这种信念的常见例子包括:我没有成果就不配休息,如果我不寻求帮助就不能做某件事,我就是没有能力做成事,以及,如果对自己抱有更积极的看法,那意味着自己傲慢得令人难以忍受」。

文章提出几个方法和步骤(在我的咨询中,我感觉也是咨询师反复想要回到的主题):

1. 认识到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永远都是“滤镜”之下的认识

「康德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本体,而只能知道现象。当我们感知现象时,我们所感知的与我们自己有关,包括我们对现实的解读以及我们与现实的互动。举个笨点的例子,这个想法是,当你看着你阅读这篇文章的屏幕时,你看到的更多的是关于你自己以及你与你所看到的东西的关系,而不是 “真实的世界”。
人会通过一个过滤器来观察世界。这个过滤器包括我们根深蒂固的信念,以及其他东西。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开启了使用不同的过滤器来观察世界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世界会变得与以往不同。」

2. 放慢速度、清晰表达自己的这些信念

「我的研究生导师、已故的哲学教授休・梅勒(Hugh Mellor)曾对我说:“只有把一件事写下来,你才能真正理解它。” 这一点在教练界和哲学界都是如此。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不愿意做一些*能让生活更轻松的事情*时,问问自己为什么。记下你的不情愿,向朋友解释一下,你的解释说得通吗?如果不能,也许是时候抛弃这个信念了。」

3. 尝试不同的 “滤镜” (想把这条作为日常思想实验!)

「问问自己,如果你的基本信念不同,所做的选择会有什么不同。以我的客户为例,我让他想象一下,如果他不相信自己不是很聪明,而是相信自己和同龄人一样聪明,那会是什么样子。他对工作的态度会有什么不同?他会大胆尝试哪些新事物?他提出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想法,比如申请某份工作,要求与某位同事合作,等等。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深入了解了他对自己的信念是如何影响自身选择的,以及不同的信念是如何打开新的机会的。

人们很容易低估这种观点转变的重要性。改变我们的基本信念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且是非常彻底的改变。」

4. 拒绝双重标准

「通常,我们关于自己所相信的一些事情,如果放在别人身上做梦都不会相信。不要这样做。你不会建议朋友不要争取晋升。你也不会对他们在某些领域的失败说:“看到了吗?我告诉过你不会成功的。”没有理由不把同样的规范应用于你与自己的互动中,就像你与其他人的互动一样。如果你认为人们把你最好的朋友看作讨厌鬼是不可能的,那么也不要认为人们把你看作讨厌鬼」。

5. 你不是一个理性的机器人

「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特别是要认识到,我们都不是理性的主宰。我们有可能认识到,自己所持有的信念明知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但仍然会受到它的影响。这是非常普遍的。心灵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跟上头脑,这可能会令人沮丧,并可能导致我们更加严厉地批评自己。抵制住这种倾向。某些情况下,改变我们的基本信念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这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想把自己的壳和脑子里的砖头再敲松一点,让自我更放松地流露出来。
和友友共勉 :unarist:

原文:36kr.com/p/1991239321528580 #mTherapy

Freedom House 刚刚发布了网站 China Dissent Monitor, 专门统计中国的群体性抗议事件。每个条目都可以点击,看见运动情况简述。
地址:
chinadissent.net/

Freedom House是美国政府赞助的非盈利组织,谁上这个站就是人人喊打的50万,没得洗。因此建议多多分享,帮助亲友们早日都住上大house

发布人的推:
twitter.com/KevinSlaten/status

电影院的新业态:供上班族睡午觉

加之昨天晚上官宣的所有英皇UA影院全部关闭,唉,英皇UA旗下的电影院从服务到硬件设施都很一流 :0100:

这就是所谓的“最好的十年”和“电影人的福地”吗


不自觉地唱起错错错“如果说最后宜静不是嫁给了大雄,一生坚持的执着一秒就崩落”,想起这是我高中的闹钟声,而且我现在都还在用我好想你当起床闹钟啊……唉

Show older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