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陷入#操纵 的方法:
探索自我,把重心放在“我想要什么”上。
常见的隐形操纵:
如果对方(不)……
我就(不)……
举例:
a.如果父母不给我买糖,我就哭。
b.如果恋人再不回我消息,我就删掉ta。
c.如果朋友立刻放下工作和我聊天,我就不会这么难过了。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根据*别人的行为*做出的反馈,那么这个人其实是在围着别人转,把重心放在了别人身上。
“别人”指的是自己以外的人。(以防有人觉得父母/子女/伴侣/朋友都不算“别人”……)
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思考“不论别人怎么样,我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a.我想吃糖。我想要父母的关爱。
b.我想要确认自己在恋人心里是重要的。我想要恋人的关爱。
c.我想要找人倾诉。我想要朋友的关爱。
小孩的确是没钱买糖,长大了可以自己买嘛。想确认自己在恋人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可以看生活中其它的细节。如果能在其它方面感到爱,就放下秒回的执念吧。(如果没有,建议放生。)想找人倾诉,可以等朋友空点再聊,或者可以写信/邮件/备忘录小作文,就不需要朋友及时回应了。还可以干脆换一位空闲状态的朋友聊聊。
父母/恋人/朋友的爱无法强求。有的时候ta们爱我们,只是ta们爱的语言不太一样。或者ta们没学会如何爱人,或者ta们真的不爱。无法理解对方的话,建议放生,而非改造对方。改造别人属于操纵,负面影响详见上条嘟。
此处引用《爱的五种语言》:
https://mp.weixin.qq.com/s/xkxUAS3wcm7ayvuYt05uYQ
如果想要的是「全世界围着我转」,一定会失望的。因为这份“希望”违背了世界运转的规律,注定不可能实现。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尽可能地尝试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要求别人为自己的愿望负责),摸索人与人之间舒适的距离(而非与世隔绝、封闭自我),就没有操纵的必要了。
认真探索自我,会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大部分情况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勇敢表达自己,反而比藏着掖着更舒坦。不用想着怎样操纵别人满足自己,不用“勾心斗角”,人生中的精神内耗都减少了。
对习惯了互相操纵的人来说,过程可能很难,但是值得。因为花很大功夫“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跑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自己永远属于自己,自己会一直陪伴自己。比起“培养”别人,还是探索自己更划算呢!(#用魔法打败魔法)
很久沒有烤過麵包了,但烤麵包棒一發不可收拾。相比麵包,這個做起來更省事也更容易保存。因為每根份量小又很酥脆,挺適合夏天這種容易沒胃口的季節。嘗試了很多種調料之後,最喜歡everything seasoning口味的。還可以用煙燻鮭魚或者漬鮭魚捲起來吃 放個簡易版食譜:
原料(以baker's percentage標示):
- 90% 白麵粉
- 10% 全麥粉
- 20% 酵頭
- 55% 水
- 10% 橄欖油
- 1.5% 鹽
- 1.5% 糖
- 芝麻、罌粟籽等自己喜歡的調料適量
設備:
烤箱、烤盤(half sheet pan)、烤盤紙。
做法:
所有原料攪拌成糰,不需要揉太久。整形成三吋寛快一吋高的長方體,表面塗一點點油用保鮮膜蓋好。常溫發酵兩三個小時,到輕輕按壓表面覺得有氣泡感就可以了。麵糰會變大一點點但不會變大很多。烤箱預熱190攝氏度。在麵糰表面灑上調料後,把麵糰沿著長邊切成半吋寛的小條。把小條抻長到九吋多,擺進烤盤裡。烤二十多分鐘到顏色金黃就可以了。
另外的筆記:
- 我一般做300克麵粉的量,可以烤兩盤。
- 全麥粉用不用都可以,但是適量加一些口味更好有麥香。加太多的話需要調低烤箱溫度否則容易烤焦。
我觉得今天看学校看到的这个,教美国码农男的怎么“搬运”国内女性的帖子值得我转到毛象进行一个warning......
https://www.1point3acres.com/bbs/thread-908800-1-1.html
简单来说对方提出的手段分为三步:先是快速决定结婚人选之后闪婚,再迅速让女性怀孕生子,最后让女性与家庭绑定无法轻易离开。
我觉得这可以称之为新型拐卖术......并不是说婚绿一定不靠谱,但如果不希望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请务必小心帖子中的楼主这种人。这个帖子有349个赞,可能他就是你身边那个戴着眼镜拿大包的不起眼码农(。
@Xkilig 谢谢!
@Xkilig 好看!是哪家店呀
今天想科普一个我受益了很久的概念——「宽容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
它的表述大致如下:
当一个人发表并不完整的陈述(观点、想法、事实等)时,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给这条陈述以最说得通的诠释,和最善意的初始假设,哪怕这个人在与你争论。
简单地说,就是在理解他人说话内容时,以最大的善意和宽容去理解其用意。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任何交流甚至冲突中,避开所有无意义的咬文嚼字、过度解读,而以最高效的方式达成可以进一步交流和理解的共同底线。
这是我近三年来受益最大的一种原则。(By the way, 这条原则是孤阅格致学院的小宝老师传授给我的,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与格致学院的哲学教师们在个人修为上的巨大鸿沟)
举几个应用了「宽容原则」的小场景:
大疫时代,各种公共场所都有些令人无奈的严格措施。一次我去商场的美食广场吃饭,口罩不知所踪,于是被保安拦在外面。我跟他说——来这里吃饭的人不可以就餐时戴口罩,那些正在就餐的食客离我现在被拦的地方不过两三米,要求我必须戴口罩然后在几乎同一个地方摘掉口罩吃饭,显得有些不合理吧?
他没好气地跟我说:不戴口罩就是不能进,反正上面就是这么规定的。
换做多年前我会有一大堆尖酸刻薄的话准备随时脱口而出。然而这一次,我这样说:小哥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这样做其实也有点儿不合理,但您只是做好本职工作不想被摄像头拍到,不想让小领导找你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以及,今天没少有顾客因为这件事冲你吼,所以你有点没心力好好解释了对不对?
他愣了一下,然后瞥了一眼商场摄像头叹了口气说:其实也没多大事,都是混口饭吃,我一个当保安的多的我也管不着,你进去吃饭吧,下次记得戴口罩。
我们经常会听到「就是不能」与「就是这样规定的」——然而这种陈述本身是无意义的,必须将其语义补全。
而在冲突中,我们本能地会倾向于「以最恶推断」的方式进行补全:你这样说就是为了为难我,你这样做就是以为自己穿了个制服有点儿小权力就要摆官架子,你就是有病。
而应对冲突,我们可以反本能地进行「最善推断」:你这样说是因为工作来之不易不想承担过多风险,你这样做是因为今天不太顺利,换做我可能我也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过,我想坦白的是,更加宽泛地应用「宽容原则」并非是因为我是个圣人或有某种圣心。而是因为,宽容原则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对方最核心的论点、诉求、想法。如果对方本无恶意,那么我便省去了大量的沟通成本,可以让事项或议题的推进更为顺畅;如果对方的确有恶意,那么我能够过滤所有噪音后,迅速定位并理解到「恶意」背后的缘由,最终找出与之打交道的办法。
我至今仍然不确定两件事:1. 我是否过渡扩大了这个哲学/修辞学的概念(其实不重要);2. 我是否真的能把「宽容原则」作为一种「被动属性」,取代我内心深藏的、黑暗的一面,即「本能地恶意揣测」。
人的修为有很多道槛,我天资愚钝,恐怕道阻且长,共勉罢。
—— 自感身负有人类原罪的船长
@whysocute 俺也是不开心的小张
@[email protected] 沈大成
剧、电影🎬
巧克力和披萨🍫
新晋烘焙魔女🧚♀️
难道是为了刺穿什么吗?
其实是一个分身
芝士和椰子爱好者
头像出自我最喜欢的电影——弗兰西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