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条竟然被转起来了!本意只是自己记录一下,因为各个地区医疗体系还挺不一样的,问诊以及可以开的药(包括常见的品牌, apotheek. nl 里也有专门一栏写这个)都会有区别。
墙外的大家可以直接谷歌自己所在地区有没有类似的网站,墙内的话评论里有茸友推荐了:
默沙东 https://www.msdmanuals.cn/home
妙佑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
祝大家健康!
以下是原嘟
————————
说来惭愧,之前需要买药的时候还是会去丁香医生的小程序查,包括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会大概看一下(然后放心了就不约GP了)
刚直接谷歌搜药的时候发现荷兰自己的药房网站上相关信息非常齐全,一个药会写简介、作用、副作用、如何服用、忘记服用怎么办、其他注意事项(非常多细分类),在作用那一栏里列出了所有可以治疗的病症。
病症本身也可以单独点开,信息包括介绍、可以自己做的事、什么情况下最好去看医生、药剂师可以为你做的事、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
虽然是荷兰语但谷歌网页翻译还挺准的,感觉真是太好用了,地址是这个 https://www.apotheek.nl/
今天想在学校里贴四通桥海报
下午带着自己打印好的海报准备贴到学校的公告板上,因为是星期六,学校没什么人,从小门进去以后就直奔主题去贴了,刚用图钉钉好一张,有一位security就找出来了,很抱歉地跟我说,“你不能在这里贴这个,我理解你的心情,我在个人立场上也和你站在一边,但是我们收到管理层的通知,说有人在这些海报上写abusive language,所以,很不好意思,你不能贴到学校里面。”
我听到以后恍恍惚惚,很快就想到我朋友昨天给我发过这样的消息,有人在我们学校纪念六四的楼里贴上罢免习近平的海报,结果被pinky写上fake,又被人划掉写上not fake…我看着security难为情的脸,意识到现在肯定是有中国留学生举报了,于是也没再争辩什么就走了。但这一切都令我很愤怒,又很不解,这所学校本应该是一所很政治性很自由左派的大学,但他们现在竟然在阻止学生贴反对强权反对独裁者的海报?我出校门以后,遇到一个同样想贴海报但被阻止的同学,我们聊了起来,两个人都生气得快说不出话来,一方面怒于无处不在的pinky们…真的很恶心,一方面又不敢置信我们学校竟然就这样妥协了。
我说我下周上课要找我的教授理论,这位同学说,她知道有一个专业的教授非常支持中国留学生做反抗的活动,他们明天会有一个线上的meeting,她邀请我也一起参加,我后来知道,这位教授也是我专业的department里的。凭心而论,这里的老师们真的都非常好,很自由派,他们反感极权,会和我们一起探讨中国现状,但是,fuck,学校管理层,怎么能这么犬儒。我现在依旧很生气,但我又很相信我们的教授在这件事情上肯定会帮助我们,所以,我一定会把这些打印好的海报贴到学校里最显眼的地方。
因为,那位支持我们的老师都在说:"You should put them on everywhere! People here don't care about what happened in your country. You should let them know!"
I should let them know.
@Haruko 虽然我知道我坐的车都全程录音录像,但谈论政治事件的时候就给忘了……下次还是不说了
前两天在tl上瞥见一行字,完全忘记了出处,大概是反思和讨论心理学是否算某种过于安全的当代宗教,不确定自己有没有看对,但有了一点拙见。可以理解这个类比的合理性,毕竟当今的普罗大众心理学,其诉求之一就是教人适应和接受现实中的各种挫折,在此过程中必定伴随着相当程度的顺从和妥协。在世界变得有些糟糕的如今,心理学在发挥其疗愈作用的同时的确有种令人不安的麻醉和教化性在,由此可以生发的一个反思是,用于治愈和抚平创伤的心理学的目标不尽然是生活的目标,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精神是生活很重要的前提和成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在一定程度上安顿好自己心理的情况下,应当意识到生活仍可以有比自身的内在安定更多的追求,而这些追求很有可能在心中重新掀起波澜,需要相当的勇气去面对和克服。把自己从痛苦的心理状态中挖出来需要意识到自己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需要接受,脱离最痛苦的阶段之后可以重新克服惰性和趋利避害的本能建立起追求或反抗的斗志和方法,这其实是一个两段的觉醒过程,而流行意义上的心理学相对来说更注重前者,十几年前铺天盖地但现在广受年轻人诟病的鸡汤成功学其实一定程度上与之形成了很有趣的互补。换个说法就是,心理学其实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个人和内省在生活和思考中所占的比例。当然它们很重要,而且如果心理状态已经出现了问题也确实应当作为高优先级的解决事项,从而使自己能以相对饱满的状态继续生活下去。不过从摆脱麻醉重新自理(?)的目的来说,我们需要记得,在生活可以继续的时候要把自己从过分爱自己和在意自己的“心理学状态”中叫醒,努力克服天性中可能存在的懒惰和懦弱,用修补过的心继续向前看。
@alligator 想到一个笑话,茶水间有人问有没有看20大,一个同事说在家看的,小学生也要看,还要戴红领巾,我插句小学生看得懂吗?同事就开始笑,我却在想小学生讲的话可能小学生是懂的吧
《那个时刻》
不从 2022-10-14
https://mp.weixin.qq.com/s/r7SuJBn-bpjV4zliAZb0Gw
这就是你生活的全部意义
从森林中选出一片最特别的树叶
作为一滴水落进平静的油锅
成为那个浓烟滚滚的时刻
因为受够了夜晚就变成火炬
你举起了真正的自己
作为一个人落进荒诞的生活
成为那个一无所有的时刻
这就是你消失的全部意义
从城墙中凿开一块最坚硬的砖
作为一盆凉水泼在火山内部
成为暴风雨的第一个音符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勇敢的人,最多也就发几句牢骚,甚至茶都没喝过,不过也经常看到有人问“这有什么用呢?”。人蝇营狗苟一辈子,又有几件事是真正有用的呢,什么又是有用呢,不过就是眼睛一睁一闭,匆忙一生罢了。
想到之前有一期播客节目,听刚刚离开中国的慕容雪村谈关于“牺牲自己有什么用”的话题,毕竟现在很多人哪怕愿意站出来,最后等待自己的结局也只有悄无声息的消失。慕容雪村说他2014年去布拉格参加一个会议,有一个经历过苏联末期的俄罗斯学者说了一段话。
“在这样的系统中,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你要做一个反对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且要做好成为时代的沉默者的准备,就好像一片大海,几米以下都是没有光的,你就会被扔进去,死的无声无息,后人也不会记住你的名字。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个社会之所以能产生变化,就是因为有无数的,时代的沉默者,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虽然很残酷,但有时候就是必须的,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可能死在暗无天日的黑夜里,没有人记得我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我们因何而死,但我们可以欣慰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尸骨上所发出的微弱的磷光,依然可以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我也许永远不可能这么勇敢,更没有权力去要求别人勇敢,但至少我不会觉得这是没有用的。
我也许永远做不到,但这应该是我一生的信念,甚至是一种审美的标准,关于一个人,人生的价值。
@[email protected] 加油!
转发数学家Terry Tao早前的一篇文章,从理论上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吐槽”、“键政”、“发声”。除了记录事实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表达不满,可以让他人也知道“XX是不合理/不正常/不正义”的。“mutual knowledge(每个人都知道)”和“common knowledge (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知道,也知道其他人知道自己知道)”是不一样的。每人都知道皇帝的新衣不存在(mutual knowledge),但大家不知道别人是否知道或别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不是common knowledge,所以皇帝的新衣的闹剧得以继续。直到孩子指出之后,变成了common knowledge,这个戏才得以收场。我们的表达,就是为了达到这点,点明皇帝没有新衣,疯狂才能停止。这也是为什么官方会尽力封杀任何讨论,因为一旦大家公认了傻逼,傻逼就无以为继了。(原帖是针对16美国大选的场景来说的。第一段里有个blue-eyed islander puzzle也是个很有趣的逻辑游戏,大家可以点去看看)https://terrytao.wordpress.com/2016/06/04/it-ought-to-be-common-knowledge-that-donald-trump-is-not-fit-for-the-presidency-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miaomiumiu 推荐婴儿用的润唇膏,贝亲什么的,薇诺娜好像也出了一个,小小的很可爱
想了一天,终于决定还是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我看到很多象友都在责备自己懦弱,面对崇高的道德却没有追随的勇气。我曾经也是这样一个人。我刚出国的时候常常自责,别人在集中营里受苦,我在大城市里小资。我不得不承认我贪恋这种生活,又明白正是这种自私和软弱令我们一次次地在强权面前妥协。有时候,我海外的朋友对我说stay safe,我都觉得很讽刺。正是每个人都想要stay safe,才会到最后每个人都无处藏身。
我的嘴上说:给我一代不原谅的人,一代巨人!我的心里却暗暗地附和:但不会由我来做第一个巨人。我的脑子不想欺骗自己,便只能悲苦自怜起来。
后来我去心理咨询,和咨询师梳理着我的心态。忽然,我就像一下子被点通了一样,说出了一句话:让自己负起责任来,不等于反复自我鞭笞。你可以鞭策你自己,但不能鞭笞你自己,正是后者让你一次次地陷入习得性无助,最终什么责任也负不起来。意识到自己或多或少是拥有特权的,意识到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意识到永远无法像一个勇士一样伟大,这很好,惦记着它,继续做你原先在做的事情。惦记着惦记着,你就看到了轮到你发光发热的时机了。
@ucanuup 其实你可以回复的时候打上
剧、电影🎬
巧克力和披萨🍫
新晋烘焙魔女🧚♀️
难道是为了刺穿什么吗?
其实是一个分身
芝士和椰子爱好者
头像出自我最喜欢的电影——弗兰西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