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ned post

依旧是每一次的常规置顶:不通过无原创嘟文,嘟文也不可见的账号的关注,看起来奇奇怪怪政治光谱差太远的也不通过​:aru_0190:

虽然中国的法治早就没希望了,但看见几乎全网拿“诬告”来说事,竟然看不到几个专业人士来澄清这个概念问题,还是觉得中国的法学界何以沦落至此。

要构成刑法意义上的诬告,必须完全捏造事实,即使对事实的认知存在错误,那也只是“错告”,在武大事件中,女当事人对事实的认知就是对方存在性骚扰行为,她自己内心是确信的,她并非明知对方无罪而试图令其入罪,因此她并不构成诬告罪。

而且,实际上女当事人提起的是民事诉讼,并非刑事报案,因此不论她是否败诉,这个诉讼里她都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诬告行为。

然而,“性骚扰”在中国甚至不是一个清晰法律概念,只能很勉强地往人身侮辱这个类型的民事侵权行为上去凑,许多现代意义上的性骚扰行为,在中国起诉都是很难被支持的,这也就注定了这场诉讼几乎不存在胜诉的可能。但换个角度来说,女当事人的败诉也不能绝对地证明男当事人的行为不构成现代意义上的性骚扰。

当然,女当事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要以性骚扰为案由去起诉,或许暴露了她自身法律专业能力的欠缺,她的学术能力或许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开盒对方的真实身份当然也是错误的。但无论如何,“诬告”这个帽子不应属于她,她的起诉是行使正当的诉讼权利,不应因起诉这件事遭受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

@Sixiaojie 那种女性在公共场合自慰的视频99%是剧本,本来就奔着卖片去的,但男的就是相信女的也喜欢露阴,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那样的货色。
还有那些兽交、异物癖也是同理,曾经也看到男的评论说女的更喜欢养狗,他坚信大多数女的就是有这个癖好。瞬间我脑子里浮现出和男的一起出现在新闻里的鸡鸭牛羊猫狗鱼蜥蜴红毛猩猩桃子西瓜五花肉洗衣机电动车螺母排气管(红老头都排不上号)……总之他们分不清自己的幻想和现实,将自己的性幻想投射到女性身上,并以此来构建他们对女性性欲的理解。并且他们潜意识里希望控制女性、羞辱女性,所以认定女性有这些癖好,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女性进行道德谴责从而侵犯女性的各种权利。

把“字幕组被端掉”扭曲成所谓“正版化”的胜利,是一种极其匮乏、无知且傲慢的

他们以为只有被授权的才有价值,官方的才是正解,这种人大概真的会相信政府权威发布和新闻联播(喂

他们也完全不了解翻译是如何拓展不懂另一种语言的人的认知边界、构建跨文化理解的

字幕组(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所做的事情,不仅是“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的搬运、传播与重塑。哪怕是不够精准的翻译,也实实在在扩展了无数人(我的命是翻译组给的)的视野,让很多冷门、非主流、边缘化的作品,有机会被另一个国家的人看见、被喜欢,甚至被研究

我甚至会因为一部冷门到除了字幕什么都没有的剧而去看这部剧——这他妈都有人做字幕我必须得看看是什么

翻译是某种精神建设,建设自我,也建设他人

它不仅在建设了“我是谁”,也帮助我构建了我认识世界

我们能否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去理解别人的人生,only 翻译

中国任何年龄段卖淫的男的占比都比卖淫的女的多,原来中国是个巨大的小倌馆
以后走在中国街头不光看每个男的都像红先生顾客,甚至每个男的都卖过((
(DOI:doi.org/10.1177/2057150X221114

记得两年前看过一个澳大利亚的真实案件,案情几乎涵盖了当下所有关于女性困境的关键议题,真希望能有人把它改编成6-8集的迷你剧。

Kathleen Folbigg的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在89年到99年间相继夭折,最小19天,最大18个月。起初被认为是婴儿猝死综合征,但因死亡频繁,警方开始怀疑她蓄意谋杀。最关键的“定罪证据”是她丈夫Craig(彼时还在婚内出轨)提交给警方的她的私人日记。里面有很多她在育儿期间写的发泄的话,比如讨厌自己的孩子,累觉不爱之类的。还有在每次小孩又又又夭折之后写下的自责,比如“我毁了他们”“是我的错”等。

03年,她因谋杀罪被判入狱30年,成为公众眼中的“毒妇”。

她的高中好友 Tracy始终相信 K的清白,多年来不断奔走,联系律师与科学家,促成案件重审。

终于,重新的病理检测发现,两名女儿携带致命心律失常相关的CALM2突变,两个儿子的死因也可能与癫痫相关。K被证实携带同样的突变,而丈夫Craig多次拒绝提供自己的DNA进行比对,使研究者无法确认突变是否也源自父方。

2023年,K获得赦免并出狱。她已经快60岁了。

根据我的经验,写了什么都尽量不要删,哪怕觉得自己写得很烂,但有可能兜兜转转发现这个世界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写这种东西给你看。。。

之前哀叹国内的国风/古风音乐太执着于“复古”(实际上也不是真古而是想像的那种“古”),唱来唱去都是那几个调;做现代音乐爵士摇滚rap的又完全走的是西洋路子,最多配器搞一两件传统乐器作为零星点缀。但昨天听一期聊广州吃食的播客,结尾ED用了罗文的“甜酸苦辣”,突然意识到那种我期待的类似Arabic jazz式的传统音乐和西洋现代音乐深度infusion (i.e.非superficial的装饰性元素堆砌,而是保留神髓但重塑血肉)其实是存在过的,比如90年代香港(以及台湾)影视剧集的有些主题曲。

最明显的当然是徐克版笑傲江湖里的那首“沧海一声笑”(许冠杰版本),毫无疑问的pop演绎方式和毫无疑问的传统乐器支撑的乐曲。这里说的“支撑”指的是乐曲是配合传统乐器的声音气质来写的,但演奏上实际使用了大量的现代西洋乐器乃至电声,这和后来所谓的国风/古风的追求使用传统乐器但只作为表面音色来装饰是很不同的。

虽然说到“古风”马上让人想到的就是香港武侠剧,但香港武侠剧的很多主题曲其实跟“古”八杆子打不着,这跟当时演艺圈和歌坛要互推互蹭的运营方式有关,这里不展开。真正有integrate一些传统感也不是没有,比如周华健的倚天屠龙记主题曲“刀剑若梦”,他后几年的天龙八部主题曲“难念的经”也是这个路线,但“传统”更多往装饰性元素的方向偏了。类似的还有台湾的一些剧集,比如和“刀剑若梦”风格比较近的石村的七侠五义主题曲“一肩挑起千古情”,和“难念的经”比较接近的任贤齐的新楚留香传主题曲“花太香”。这差不多也foreshadow了后面大陆的国风/古风路线(即逐渐变成了一种高度stylized的东西)。

不过作为更大范畴的香港古装剧里倒确实出现过一些令人耳朵一竖的传统和新式大胆infusion。比如梅艳芳唱的电影双镯主题曲“似是故人来”,旋律是跟着箫笛类吹管和琵琶类拨弦的气质走的。更“疯”(但也更有趣)的是罗文唱的tvb剧集金玉满堂的主题曲“甜酸苦辣”。通常听到的是收录在唱片里的一个比较被tame的版本(也更容易和专辑里其它歌搭、在演唱会上唱),气质更强烈毫无收敛的是剧集原版配的,非常广东传统民乐的清亮灵动又急促热闹感觉(传统吹管、拨弦、拉弦、打击和电音的配合太棒了)。另一个是叶振棠和叶丽仪唱的亚视剧集碧血青天杨家将的主题曲“吼天喝月”,旋律节奏融合的是传统戏剧的感觉(我感觉偏京剧一点?但我对传统戏剧这块不太熟)。

这种气质和香港导演们拍新武侠很接近,就不是胡金铨拍龙门客栈、李安拍卧虎藏龙那种儒雅内涵路数,而是敢于天马行空混搭魔改。一方面产出了大量看起来莫名其妙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也会诞生一些真正抓住了神魂而不在意皮相像不像的灵光之作(往往剑走偏锋、短板同样明显)。他们没有大陆导演那种总想证明自己是个文化人儿、给民众扫盲/复兴传统文化的国师的“端着”和心理包袱。

而大陆这边在2000年的古风翻唱圈(which is民间自主交流的成果)崛起之前,“传统”只停留在了传统戏剧里,而无论是“流行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是建国后新发明的。这和建国后轰轰烈烈的破四旧、文革导致的文化断代有多少关系很难理清楚——影响的不仅仅是具体expertise的传承(需要对传统音乐和传统写曲编曲方式有很深的理解但同时又对现代作曲和电子乐很熟练),还有人和传统音乐的关系(既是作曲人和传统音乐的关系,也是听众和传统音乐的关系)。在传统没有被人为打断的香港和台湾,传统和西洋/现代的融合更organic、更bottom-up、更市场驱动(I hate this word, but...),但在大陆,传统要么是和“现代化”对立的binary,要么是被“复兴民族形象/民族自豪感”绑架的代言。到了后来,国风/古风被扶正后成为了一种可复制可量产的style,各种精雕细琢,但同时又总怕自己的国味/古味不够”authentic“,结果就是听起来没有一点生气。90年代的央视剧里曾经尝试过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比如水浒传的片尾曲“好汉歌”,明显是想integrate华北小调的风格,但它也只停留在表面的flavour上(刘欢的唱法很explicit,掩盖了曲子本身没有做integration的偷懒)。到了2001年的央视版笑傲江湖就更加只用歌手声音技巧来糊弄了。

现在回头看,似乎曾经香港那种大胆有趣、令人期待的融合尝试只是昙花一现。

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
youtube.com/watch?v=QQ0X0jWrp2

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 youtube.com/watch?v=edBBeTgOXI

罗文的“甜酸苦辣”的剧集版:
youtube.com/watch?v=6EZm3LD8KJ

叶振棠&叶丽仪的“吼天喝月”: youtube.com/watch?v=BFQjteloNr

俺是湖北人,武大那个性骚扰的男生,高中的时候就是惯犯了,他那个高中学校的人,我要么直接认识,要么拐个弯就认识了,因为小学到初中到大学都会接触到他那个学校的同学(侧面说明湖北教育资源很集中),此男高中的时候就去女厕所偷窥/偷拍,被抓住了说自己【转笔,然后笔掉进女厕所,要进去女厕所捡笔】,在当时是个大笑料,送外号【捡笔哥】,这事好笑程度呢,闹得不光是他们全校皆知,我高中那个学校的同学也都知道

丁香医生在线付费问诊超级好用啊!

UX/UI都很好,有暖心的细节优化。里面的医生确实是在医院上班的,因为我真找到了在科室线下就认识的医生,就找他看了。

国内早七点发起了图文提问,我根据提示打了一长串问了好几个问题,2分钟内就收到了回复“在查房,稍等一下”,
(震惊我的小细节是“如何填写病情”提示的示例会根据所选科室而变化,比如皮肤科会举例皮肤瘙痒,呼吸内科会举例喉咙痛。)

半小时后收到了医生的具体回复,是长达一分钟的语音。丁香医生自带了语音转文字功能,转文字后还能AI整理文字优化语气词和结构便于理解,方便了听不懂医生语音的情况,效果很好 :aru_0130:
图文咨询可以免费追问两次,我这次遇到的小问题追问了一次就够了。

还有电话和视频问诊,价格不等,图文50元、电话100元、视频200元(价格均上下浮动50)。电话和视频最长15分钟,可回放。能上传照片视频和影像。

不用排队等,记录可查,是真三甲医生 :ablobaww: 去不了医院的话用这个真挺好的。

一到女人维权的时候就舆论监督也有了,讲法信法也有了,尊重隐私也突然就懂了,保护“受害者”突然就重要起来了,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气能爬十八层楼了,秽土转生医学奇迹。

Show thread

再分享一个鬼故事好了。

中国最专业、最高端的养老社区泰康,
在园区内专门为阿兹海默症的老人建了一个怀旧小镇。

因为阿兹海默会让人忘记近期的事情,回到童年青年。
而来自那个年代的物件、环境、氛围会有利于病人的情绪稳定、病症缓和。

故事到这好像都合理,很温馨。

但怀旧小镇里是毛泽东头像,是雷锋、张海迪的宣传画。
是红宝书、军大衣、宿舍上下铺、严肃活泼、为人民服务的标语。

——————
这里的床可以自动帮你翻身。

倒地三分钟就会有人冲进来救你。

会为阿兹海默病人特意撤掉镜子(他们不认识镜中人,会怕)、改小衣柜(他们会躲进去)、把马桶盖改成红色(帮助记忆)。

水质软化远超国标,新风系统对标五星酒店。所有墙角、家具设成圆角。

有针对失能老人的言语、吞咽治疗。

但这里依然是红太阳照耀的地方,住着一帮被红太阳照耀着的人。

搬家之后要买的第一件东西必须是屏幕支架

太抽象了,在中国由北到南都在受灾,辽宁北京河北等地洪水,江浙沪一代台风袭击,河南旱灾,广东蚊虫疫病等。这么多大的自然灾害和疫病轮番冲击的情况下,挂在热搜第一位的,竟然是日本海啸?,还从早挂到晚,一挂就是一整天,但点开词条一看第一条微博结果是个谣言。

去年今日(2024年7月30日), #方艺融 在湖南娄底新化县一座天桥上挂起类似北京四通桥抗议标语:“不要特权要平等,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当时,天桥上还放置了扩音器高喊“要自由,要民主,要选票;罢工,罢课,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

方艺融在自述视频曾表示“希望中国人能早日摆脱专制,过上更好的生活”。目前,方艺融仍然失联。

这个真的信息差了我来毛象这边也发一下

我身边有对女同结婚了!人在中国,但是美国发的结婚证,美国人是通过线上会议给她们公证的,同性婚姻合法国都承认,现在去美国领证原来这么方便,不需要有绿卡也不用赴美,美国人开个线上会议就给你签发了

这么些年来移动端和PC端的剪辑软件主流的我基本都用过了,各有千秋,说说我的看法:

必剪 App:哔哩哔哩出品。UI/UX好;有模板,可本地一键出片;无收费功能;双视频轨;有大量AI语音;特点是有大量热梗绿幕素材表情包、快速鬼畜工具、虚拟形象、高清游戏CG、热播动漫名场面。

DJI Mimo App:大疆出品。UI可,UX较差;较少素材库,有模板,可本地一键出片;无收费功能;单视频轨;特色是自带大疆相关贴纸、可以用数据线读取存储卡内媒体、能读取大疆设备和健康数据在视频中插入码表、高度计、加速度等等酷炫数据表盘。

剪映/Capcut App:类似必剪,字节跳动出品。UI差,UX尚可;有模板,联网AI一键出片;双视频轨;曲库偏多;很多收费高级功能。

Splice App:类似剪映,UI/UX好;双视频轨;可一键出片;有收费功能但是比剪映大方。

Quik App:GoPro出品,只能一键出片,除少量配乐无其他素材或功能。特色是导出视频的等待时间会用视频帧生成卡片对对碰可以玩。

剪映/Capcut专业版:UI较差,UX差。功能多,有封面制作工具,有素材库,很多收费高级功能。

iPhone拍的素材,剪五分钟以下的短视频我会用移动端App,必剪>Mimo>Splice>Capcut
Adobe Premiere Pro和达芬奇就不细评了,和上面那些不是一个类型的。我喜欢用Pr。
【帮转】

寻找一位在南京的女生,你刚甩掉/提分手的男性宁愿被拘留,也要打你、让你从此都不能幸福,请核对以下特征进行应对。注意:本人与这位男性同在一个很大的群,但并不认识,也没有其他交集。所有信息都由他单方面口述,可能有夸张、虚构,以防万一还是决定分享

1. 你还不到 21 岁,和他生日月日只差一天。一本,去年八月是大二学生。身高 162。是二次元,喜欢洛丽塔、JK、cos 这些

2. 他净身高 166,不帅,大专学历。在日本小地方的滑雪场工作,人文技术签证,住宿舍。喜欢日本足球,高中学过两年拳击。去年八月和网恋对象分手

3. 你是他的第二任,他是你的第三任,你的前两任是高中谈的。你们在网上认识,聊了一个月后,你和他表白。在一起后你很黏他。你们谈了四个月后,于今年清明节奔现,你瞒着家里人和他在南京开房。他回老家你很舍不得,他多请了一个月的假在南京和你同吃同睡,后期你吃避孕药,他就没再戴套,他兑换的人民币花完了,你就拿出三千存款让他继续住。五一结束他回日本。五月底你提分手,被他拒绝后继续交往,但你态度变了。7.4 左右你又提分手,现在你们还是情侣的名义,但已经和分手没差。他曾答应过辞职去南京找工作,你说过要偷妈妈的钱给他租房。他送过你一套 Lo

4. 他发了你们的聊天记录和你给他写的信,码不是他打的
Show older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