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自己和旁观他人沉迷上网和刷短视频的经验是:一定要给自己放空的时间。现在的算法和模型太厉害了,把人性的弱点和大脑机制的弱点吃的死死的,你不自己放空,就只会沦为算法的奴隶。尤其是还在中国的上班族,上班之外毫无自己的时间,只有刷短视频的时间和精力,很难挣脱上班累了-刷短视频放松下-更没时间真正的学习放松和提高自己-身体垮了精力也不足时间也不足-只有时间精力刷短视频了的恶性循环。
中国互联网企业每年天价的研发费用,最优秀的人才都是用来做恶的:利用大脑机制和人性的弱点,社科前沿理论来让你沉迷然后榨干你的钱和数据价值。
要自己拯救自己。然而这句话有点何不食肉糜,溺水的人难自救,已经沉迷/上瘾的人没有长期和系统性的帮助和资源是很难走出来的。沉迷短视频/网瘾和烟瘾酒瘾毒瘾,习得性无助其实没有太大区别的。
中国政府默许和鼓励中国科技企业这样做,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又把这一套成熟的操纵系统带到了全世界,污染全世界,堪称21世纪的鸦片倾销,实在是怙恶不悛。
希望看到这条的人警醒吧。
ps截图为授权转载。
什么剧都没有现实惨。CNN报道说阿富汗女性自杀率上升。新闻故事里自杀未遂的女孩,13岁,才13岁,没有学上了,去年塔利班哄大家暂时不上学,乱嘛。结果现在是上到6年级就不许再上了。女孩家里是比较开放的,没有公立学校,父亲送她去上英语学校,要学英语。结果也关掉了。目前是没有男性陪伴,连门都不准出。女孩绝望了,她想上学以后当医生。她是在美军的秩序下出生的,她的有限的生命里,她有偶像她有希望她有目标。可能她的母亲辈没有这么绝望,她们不知道,没机会,没希望,从来没有。女孩没死成,被家人送到巴基斯坦治病,没钱,也不知道能不能治,作为非法居民抓到会被遣返。
阿富汗的一位精神科医生说,马上有一批女孩要毕业了,眼看着又要来一波自杀潮。医生说 "I don’t see any good future for anyone in this country,” 。
阿富汗的女人呼吁世界关注。美军曾经用很不正确,只有美军能办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结果20年,年轻的女人们看到了一线光明,立刻被直接丢回地狱。世界还能怎么关注。把塔利班赶走都解决不了问题。你们的父兄,对此要付全部责任,他们不想或不能保护你们,别人更不能。
我很难过。除了自杀,我看不出她们有啥出路。
@board
来宣传一下我自己独立制作的游戏!北魏奇幻悬疑家庭伦理剧《洞石火》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2738080/_/
目前在steam上处于即将推出状态,可以加入愿望单,预计发行时间是明年夏天。
---
毛象特供版简介:一个ixfp男,躁狂女和倒霉神的故事(?
推荐理由:你基本上没可能再看到类似背景和故事的游戏。
---
游戏是视觉小说。约10万字文本,男女主两条分线,5个结局。您可以在完成一周目游玩后,选择另一条分线进行二周目游戏。
故事中包含多种非传统亲密关系剧情:gl/bl/bg/gb与多角关系等。
---
转发与愿望单的事情就拜托了!
澳洲政府准备出台新的政策,将毕业工签限制在35岁。希望在澳洲的象友们可以帮忙抗议。我的朋友明年准备毕业,这个政策十分突然,完全打乱了他的人生规划。这个政策对于这一两年刚来求学的人十分不公平,如果是这样他们可能就不会来澳洲了。希望不论你对移民的立场如何,都能帮助让这个政策有个豁免期。我自己不太熟悉这个政策,具体请参见这个小红书的讲解。@board http://xhslink.com/YzB3Bx,复制本条信息,打开【小红书】App查看精彩内容!
看到一位收在我RSS list的微博po主发了一条说自己买了因为打折才会买的贵价牛奶喝了之后惊为天人的感受。她在最后说:“我也觉得,因为我很清楚也许它其实对许多人来说根本不至于被我形容到这个程度,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不是“贵价鲜奶”,它只是牛奶而已,它就是牛奶的味道而已。这就是让我挫败的地方,就是偶然间感受到,原来过着这种不需要蹲点打折、能支撑得起其原价作为日常摄入的生活的人,他们的牛奶喝起来是这种感觉,会令你觉得,如果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一定可以很轻松地戒掉奶茶外卖,甚至都谈不上痛苦的忍受,我大概也可以轻松地说:我用鲜奶+无糖茶就已经很好喝了啊,也更健康呢不是吗?” https://weibo.com/1688795851/NqRtglAZ8
觉得挺难过的。文化产品的accessibility或许更是如此,而且还不是仅仅金钱的问题(e.g.每年北影节那个抢票的可怕)。我屡屡嘲近些年的主流商业电影,甚至对之前收获了不少好评的纪录片“密语者”也非常不客气,是因为更好的资源就在我手边:每年好几个电影节播最新的独立制片电影以及小众经典回放,跟普通电影票一个价还不需要抢票;日常有非大院线的独立影院和电影档案馆像做展览一样curate不同主题的老电影(其中一家上个月配合万圣节搞人鬼恋cycle,放了Ghost、胭脂扣、倩女幽魂、雨月物语等等),我甚至经常懒得去看,只是扫list去“捡”不熟悉但有意思的电影和导演作为储备粮;博物馆和画廊里也有各种先锋有趣的短片(看“密语者”之前刚在画廊里看了一个能几乎全方位吊打它的),比如电影院都无法提供的4-channel沉浸体验……是这样的环境让我可以去嫌弃芭比和奥本海默浪费我时间根本不去看、嫌弃大艺术博物馆布展理念陈旧无聊、觉得netflix之类的流媒体订阅毫无必要,因为我能轻松得到充足的更高质量文化产品,它们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privilege甚至和金钱、阶层的关系都没有那么强(省略一千字关于消费文化产品的阶级差异讨论),而是你的肉身在哪里。互联网能弥合很多gap,但有很多是互联网无力提供的(何况还有墙的存在)。有时候甚至不是量的多少,而是你连有些东西的存在都不会知道。巨大落差就是无数“是否唾手可得”所堆叠起来的。
我走向你像走向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