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用过Bluehost服务托管Wordpress的网友请小心,我已经取消了服务两年之后突然被收了一笔400刀的“三年服务费”。协商之后只能退回2/3(剩下的让银行去追了,但是可能够呛)。这种企业从个人博客服务上薅羊毛真的非常恶心。我以后会躲远一点。

跟我一样每天需要睡八个小时以上的朋友我们能不能单独移民到另一个星球,不和这帮不用睡觉的狗逼卷了。

@hagemaru0018
文字版:网传晒被子后的“阳光味”是螨虫被太阳烤熟的香味,实为谣言。太阳的温度只能令尘螨脱水而死,不足以将其烤香。丹麦哥本哈根大学Matthew S.Johnson团队利用气相色谱检测了被阳光晒干的毛巾,发现其比室内湿毛巾多了几种有机化合物。其中2-甲基丙醛有果味、烘烤味,甲基丙烯醛有花香,2/3-甲基呋喃有巧克力味。它们组合起来,就是“阳光味”的来源。而它们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紫外线使织物的染料、柔顺剂等分子变得活泼,与空气中的其他化合物发生了反应。

箱子最近在读论文,说对在国内的同性恋而言,即使出柜了,仍然是一个“in-out”不断流动的状态。因为你出柜可能是针对一些人、针对一群人,但是在这个默认你异性恋的地方,总有一个默认加给你;总有些地方/群体让你感觉不安全,于是选择不站出来说“其实我不是”。这种“in-out”的叠加态,也就是所谓异性恋霸权的一个结果,不论怎么out,总会撞到一层东西上。 而后我想的是,如果在一个“不默认你一定(必须)是异性恋”的地方,是不是就没有这种in-out的叠加态。 

就比如前两天我遇到的情况,当时我告诉同事:“我来这为了和我老婆结婚。”而同事告诉我:“你的新主管也是(和一个女性结婚了),她和妻子有孩子。” 听到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惊慌,我想:“这是可以说的吗?她怎么可以替别人出柜?”而后我第二秒反应是:“可能因为主管已经出柜了。”——可能因为主管就没有隐瞒过她的婚姻状况和家庭情况——然后我开始思索,“出柜”这个词,在这里还是否适用?因为出柜的意思是有个柜子,柜子就是异性恋的壳,但如果一个地方不要求你一定要有个壳呢?当我在这里做志愿者的时候,另一个志愿者讲起一个案例,说:“等这位男士经过辛苦的一天,晚上和他的wife or husband一起回家时……”(注1)如果说在一处地方,默认人们的伴侣未必一定是异性,而且此地不允许任何针对性倾向的歧视的话(至少在我的工作地点,如果表现出歧视的话是会被处罚的),那么无论是所谓安全的顾虑(“你替别人出柜你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还是所谓“隐私”的顾虑(注2),都不必存在了。提起一个熟悉的同事公开的婚姻状况,就如同提起同事喜欢吃什么差不多。那么,或许在此时此地的这一处空间里,in-out就没有区别了,也就没有叠加态的存在。

注1:当然更好的说法是用能囊括所有性别/不假定任何性别的称呼。不过当时我还是挺开心的。虽然很多人会说啊inclusive language很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有时就是会让人感到更安全(总比连语言里完全不承认你的存在要好吧)。我是很赞成使用inclusive language的,一直说一直说,说到大家有了新的默认为止。

注2:我当时下意识地想:“怎么可以随便说人‘隐私’呢?”而后意识到,我在国内经常看到这句话的地方,是一些人制止人们讨论非顺直话题的时候。异性恋的性倾向在异性恋霸权的地方就不是一种“隐私”。因为你看到一个人你就觉得对方是“异性恋”,所有人都是,你指着一个顺男说“诶这个人爱女的”就不是在讨论隐私;只有“你不是异性恋”才是一种“隐私”,无论是源于“你应当感到羞耻,所以你应该要闭嘴不说”;还是“你可能会遇到危险,所以你最好别说”。这是一种假托“隐私”之名要你闭嘴而已。

#科研耗材

【那被踢出群的患癌女博士,像一根耗材】

话说难听点,胰腺癌这东西,要么在倒数,要么活受罪。这帮人居然,能云淡风轻的说,恢复良好,情况稳定。

踢人堵完嘴,还捂盖子呢,早上说欢迎第三方,结果连夜把实验室都给拆了。

这事,不异地,不派人,查不出个所以然。

好震撼,听这个播客讲牛奶,嘉宾说新鲜的原奶(从牛身上刚挤出来的)其实没什么牛奶味,会有一股青草味。牛奶进行加工被均质加热时,加热到65℃就是鲜奶的标准,这个时候鲜奶里的蛋白质什么的已经开始变性,发生美拉德反应然后出现焦糖味,这个就是大家概念里的牛奶味,加热温度越高牛奶的那种“奶味”就越重。

遇到一些中国客人有时候觉得很烦,一见到你是东亚脸就开始飙中文,提很多过分的要求而且很没有礼貌,台湾同事的工牌上有台湾国旗经常被中国客人骚扰问支不支持一个中国,还不经允许擅自拍她的脸和工牌,有的甚至直播…有次台湾同事在吧台值班,有中国客人又很不客气,她就假装自己听不懂中文,那客人以为她不会讲也听不懂就非常不屑地对着她说,长着一张东亚脸却不会说中文,太忘本。真的好自大啊,以为全世界绕着中国人转的吗,凭什么默认所有长着东亚脸的人都必须会讲中文啊?

↓不太认同“天赋”“灵气”都是男权构架下的标准这个说法……有些时候确实是有些人会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力,这种情况下我只能想到用天赋这个词形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不是网上…… :aru_0160:

rt所以特别烦用所谓的天赋、灵气来评判创作,且不说天才这个概念多大程度上是由几百年前搞浪漫主义的男的建构的,在艺术的领域内这一概念多大程度上又被见风使舵者使用,,而且一旦使用天才,其他的标准就会被抹杀,但这都2024年了,我们有那么多多元的维度,好的作品早就不是依靠是否天才来判断的了

:aru_0160:​ 那个十二面体计时器竟然真的对我很有用,震撼了……诚意推荐首页可以试试,实物简洁版番茄钟,免除了繁琐的电子设置真的很有利于调整启动状态!

#ADHD 今天早上又遇到了#启动困难 ,但我最终克服了!我发现这种精神奖励好像对我很有效(?)换言之,我的大脑竟然如此容易受骗 :0160: 特别是这个奖励不仅可以增加我的各方面经验值(自己设置的),让我有一种获得感,而且还有倒计时!霎那间,仿佛我就是那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已经做好起跑准备、只等裁判员一声令下就能拔足狂奔的运动健儿!哈哈哈给遇到相同困扰的小象们提供一个思路。另外,推荐一个好用的计时器!是12面体,翻转计时。一共11个数字(3/5/10/15/20/25/30/35/45/60/90),哪面朝上就开始对应数字的计时,直接摆脱手机束缚,巨巨巨好用!而且只需要35块钱! :noii18:

#长毛象安利大会

Show thread

一些男的因胖猫事件对警爹不满,真情流露后被叫去喝茶了。

在武统和台湾对话之间
中共选择了,第三条路赛博统一
先是要求大家在互联网上,把台湾称为台湾省
后来又在高德地图等软件,上架台湾信息
今天更牛逼直接在地图上标记出了跨海大桥

真的赛博世界啥都有,当然要是中共特供的墙内赛博世界

以前从来没觉得骨科特别好嗑,直到开始听说一些真实的兄弟故事,同事A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他说他直到三岁才学会说话,因为他和他的双胞胎兄弟自己发明了一种语言可以互相交流,因此与其他人交流的需求就降低了,同事B说他老婆的表兄弟,大的那个两岁就学会说话了,小的那个直到四岁才学会说话,因为小的那个也是自己发明了一种语言,只是他哥能听懂,于是他哥负责把他说的话翻译给他父母听
啊啊啊啊啊啊啊兄弟你们真的……原来……竟然……会这么的……

土哈的泛二次元浓度也太高了,一群只看过民工漫的直男知不知道他们歌词里cue的角色都被同人女翻来覆去地草过。

2023年以来翻墙界发生了太多。Clash系近乎全军覆没,技术作者们或许退网以求自保,或许被喝茶不幸遇难。然而更多的技术作者却义无反顾加入了翻墙技术开发,甚至Clash系的Meta分支重启也选择改名匿于大流。这或许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吧。我深刻感谢这些替墙内人负重前行的开发者,你们是21世纪不能露名的英雄。 :github: :gitlab:

『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

mp.weixin.qq.com/s/afg3zHPpEyR

『先问你一个小问题:

如果我们在百度上搜索“马云”这两个字,把时间设定在1998年到2005年,能搜出来的信息,大概有多少条呢?是1亿条,还是1000万条,还是100万条?

我在几个群问过,大家普遍的猜想是,应该是百万或者千万的级别。毕竟,互联网信息如此浩如烟海。马云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企业家,在网上留下的痕迹肯定是非常多的。

但实际上能搜出的全部结果如下:

用百度搜索,选定日期范围为“1998年5月22日到2005年5月22日”,含有马云的信息,总共是1条(2024年5月22日数据)。

而仅有的这一条信息,也是虚假的。点进去会发现,文章的发布时间其实是2021年,不属于上面限定的时间段,只是不知怎么回事,它被莫名其妙地搜索出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了解那一段时间关于马云的经历、报道、人们对他的讨论、他的讲话、公司的发展史等等,我们能得到的有效的原始信息量,是零。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百度的问题啊?如果换必应或谷歌,会不会能搜出来?

我测试过,这两个网站搜出来的有效信息,和百度没有太大区别,比百度略多一些,但也只是个位数。更多的也都是时间紊乱的无效信息,只不过不知道是什么技术原因,被错误地抓取出来。

你可能还会觉得,是不是因为马云属于比较有争议的人,由于某种不可描述的原因,所以他的信息才无法搜到?

但实际上,不仅仅是马云的情况如此,我们去搜马化腾、雷军、任正非等,甚至是罗永浩和芙蓉姐姐这样在那个时候红极一时的网红,或周杰伦、李宇春那样曾经火遍全网的明星,结果也都一样的。如搜雷军的情况,结果是这样的:

在测试过不同网站、不同人名、不同时间段之后,我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

几乎所有在那个年代曾经红火过的中文网站,如网易、搜狐、校园BBS、西祠胡同、凯迪猫眼、天涯论坛、校内网(人人网)、新浪博客、百度贴吧、以及大量的个人网站等,在一定年份之前的信息都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甚至大部分网站是所有年份的信息都消失了。唯一例外的是新浪网,还能找到一些十几年前的信息,但也是极少数的寥寥几条,其他99.9999%以上的内容,全都消失了。

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中文互联网正在迅速崩塌,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中文互联网内容,已经几乎消失殆尽。

我们原以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没有想到,这种记忆,原来是像金鱼一样的记忆。

我之所以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何加盐公众号的主题是研究牛人,所以我需要经常查找他们的资料。

这两年来,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网上能找到的原始资料,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之前还能看到一些原始的报道,后来慢慢没有了;之前还能找到主人公的演讲或者他们写的文章,后来慢慢找不到了;之前还能看到很多采访或对谈的视频,后来慢慢消失了。

似乎有一个吞噬网页的怪兽,它沿着历史的时间线,从过去向着现在吞噬,先是小口小口,然后大口大口,把中文互联网的一切内容,以五年、十年为单位,一口吞掉。

等我们回过神来,会发现,在移动互联网之前曾经存在过的中文互联网的一切,不管是门户网站、机构官方网站、个人网页,还是校园BBS、公众论坛,还是新浪博客、百度贴吧,还是文件、照片、音乐、视频等,都已消失不见。

记得十几年前,我曾经因为换电脑,把一些照片和文章打成一个压缩包,存在某BBS上,几年之后发现,那整个BBS都没有了。我曾经用过hotmail的邮箱,里面有很多很珍贵的邮件,后来全都没有了。我还写过人人网、MySpace,后来全都没有了。

我们曾经以为互联网可以保留一切,但结果是一切都没能保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猜想,主要原因可能是两个:

一是经济原因。

网站的存在,需要服务器、需要带宽、需要机房、需要人员运维,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监管和维护费用,这些都是成本。如果是有战略价值(例如需要向外展示公司想要展示的信息),或者有短期流量价值(例如还时不时有较多的人上来看),同时公司账上也不差钱,那么还会有动力去维持。

但是如果公司在商业上走了弯路,没钱了,整个网站就会直接死掉。例如人人网就是典型代表。

即便公司还有钱,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网页一年到头都没有几个人来点击,对公司来说,就成了一笔负担,从经济上最理性的方法,就是直接关掉。搜狐、网易早年的内容大量丢失,以及以天涯论坛为代表的BBS集体消亡,都是这个原因。

二是监管原因。

总体而言,互联网信息的监管,是从无到有,从宽到严,从严到更严的过程。以前可以合法存在的内容,后来不符合监管要求了;或者是以前可以灰色存在的内容,后来被定义为黑色了。这些内容都会直接被咔嚓掉。

还有一些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舆论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极端,以前“只道是平常”的内容,在后来的舆论环境中显得非常尖锐、敏感,尽管不违法,但是可能激化矛盾,形成混乱,监管方也有可能会要求处理掉。

除了官方部门之外,愤怒的网友,也时时充当着舆论监管员的角色。他们会翻出十几年前某人无意中说的某句话,揪着不放,把人网暴至“社会性死亡”。

但监管上最重要的影响,还不是监管部门的处理或愤怒网友的攻击,而是它们会造成公司与个人的“自我审查”。

因为谁也不知道,网站上存在的哪一条内容,某人曾说过的哪一句话,会不会在若干年后,给当事人带来灭顶之灾。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把这些潜在的“定时炸弹”全部清除,也就是把网站关掉或者把内容全部删除。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还会有其他很多原因。

例如,在南斯拉夫解体之后不久,所有“yu”(南斯拉夫国名Yugoslavia的缩写)这个国际域名之下的网页内容全部消失了。又如,随着版权保护的加强,曾经随处可下载的音乐和电影网站,就都消失了。还有一些机构和个人,纯粹是由于自己的原因,不想在对外展示信息了,就把官网或个人主页关掉等等。

但这些原因都是次要的、局部的。整个互联网内容系统性的、大规模的消失,主要就是由于经济规律和自我审查。

本质上,互联网内容和生命一样,也受进化论的支配。其存在的标准只有一条: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争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

当一个内容能够在互联网上的海量内容中争取到足够多的注意力,而维持这个内容的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监管成本和对抗监管的成本)比其他方式更低时,这个内容就有可能存活在互联网上。只不过它有可能会换一种呈现方式,例如从文字变为图片,从静图变为动图,从动图变为视频,未来可能从二维视频变为三维全息视频等等。承载这个内容的平台也会变迁,从门户网站到BBS,到个人博客,到微博微信,到抖音视频号,到未来可能一个我们不知道什么平台。

当一个内容不能再吸引到足够多的注意力,或者维持这个内容的成本比其他方式更高时,这个内容就会从互联网上消失。以电脑为浏览端、以网页为载体的传统互联网的集体消亡,只不过是这种“信息进化竞争”的必然结果而已。

生物的进化秘诀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互联网内容的进化秘诀是“信息竞,注意力择,适者生存”。由于网络效应,这种竞争比自然界还要猛烈万倍,残酷万倍。传统互联网不是单个物种式的灭绝,而是几乎所有内容的整体性灭绝。

每一代新的互联网崛起,旧的互联网必将崩塌,时间二向箔是所有网站、所有内容无可逃避的宿命。

如果未来的文明是互联网的文明。我们这一代人,将是没有历史的。因为互联网没有留下我们的痕迹。

“没有历史”,这件事情重要吗?

当然很重要。

我曾经为了写邵亦波的文章,想尽了一切办法,试图找到邵亦波2007年参加《波士堂》节目的原始视频,以及他妻子鲍佳欣以“文爱妈咪”网名在宝宝树社区发了好几年的帖子。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只能深深遗憾。

虽然《红尘已忘邵亦波》那篇文章,依然很受大家欢迎,短短一周就有70多万人阅读,2万多人转发,但我十分肯定,我一定还是错过了某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它们能呈现在那篇文章里,文章质量会更好。

但是我找不到,就只能让文章以不完美的方式呈现。

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对何加盐这样的研究者和写作者有用,我又不写这样的文章,互联网信息没有就没了,对我又没什么影响。

真的吗?

如果我们已经看不到马云的所有演讲,看不到任正非的以《我的父亲母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所有文章,看不到段永平在雪球的所有发帖,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可惜?

好吧,你说你并不觉得可惜。

那如果我们已经搜不到黄峥的公众号,看不到张一鸣的微博,上不了王兴的饭否,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好吧,你说你也并不觉得遗憾。

那如果某一天,知乎如同天涯论坛一样没了,豆瓣就像人人网一样消失,B站好比新浪博客一样已无人问津,你会不会有点心痛?

如果某一天,你喜欢的微博博主所有的微博只显示“作者已设置只展示半年内微博,此微博已不可见”,你常看的公众号只显示“此账号已被屏蔽,内容无法查看”,你在抖音或小红书搜索某些信息,结果显示“作者已清空全部内容”……

甚至,微博、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就像曾经存在过的bbs、贴吧、空间、博客一样,全部消亡……

你会不会为此难过哪怕是短短的一分钟?

作为传统互联网的一代人,七零后、八零后已经找不回我们的历史。因为它们已经全部消失了。

新生代也许还能看看朋友圈,但是朋友圈也越来越多“三天可见”,越来越沉默不语。

唯一还在热情发圈的,只剩下一水的营销信息。

未来就连这些营销信息,也终将消亡。

如果一件事对我们很重要,而它正在消亡,我们有什么办法挽救它吗?

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尝试。美国有一个网站叫做“Internet Archive”,中文译作“互联网档案馆”,保存了很多原始网页。但是我试过,中文的原始网页,保存的很少,而且使用非常麻烦,搜索功能十分原始低效,和没保存差不多。

从技术层面来讲,保存从中国有互联网以来,到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十来年时间的所有网页,应该并不难,成本也不高,毕竟比起现在的视频时代,原始互联网的那些图文网页,占的空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问题是,谁来做这件事,有什么动机?

商业机构不会做。因为没有任何商业利益。

政府或许可以像建图书馆、博物馆一样,搞一个能保存所有网页的档案馆。但是政府为什么要花钱费力干这件事?除了保存历史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理由。再说了,就算是政府做了这件事,对普通网民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个档案馆肯定也会需要一定的登陆权限,以免信息被滥用。

况且,就算是有机构愿意做这件事,现在也晚了。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传统互联网的中文内容,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了。粗略估算,99%以上应该都已经没有了。

从某种意义上,何加盐写的牛人系列文章,也为保存这些牛人们存在过的历史,做出了一点贡献。如果我没有写他们,很多历史就已经在网上找不到了。但毕竟这也不是原始信息,只是经我整合过的二手信息。

现在的中文互联网上,这个世纪前十年发生过的所有重大事件,所有留下过深深痕迹的名人,目前还能找到的信息,几乎已经全是经自媒体编辑过的二手信息,甚至是传过多手,早已面目全非的信息。

关于它们的原始报道没有了,原始视频没有了,原始讲话没有了,原始的网友目击没有了,原始的评论没有了……

再过一些年,这些二手信息和N手信息,也都会消失。就像那些事件从未发生过、那些人从未存在过一样。

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现实。

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里,回首看21世纪的前二十年,将是没有历史记录的二十年。

我们是互联网时代消失的一代人。

如果你现在还能看到一些中文互联网的古早信息,那只是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

如果你明白了它们的转瞬即逝,可能会像临死前的浮士德一样感叹:

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吧。

但那抹余晖,很快将和你这句感叹一起,被时间的二向箔吞没,陷入虚空。

《三体》中,程心和艾AA还能有幸乘坐唯一的一艘曲率飞船,逃离正在二维化的太阳系。

而我们,连曲率飞船都没有。

逃无可逃。

现在你所看到的、你所创造的几乎所有内容,连同这篇文章,这个平台,终究也会淹没在虚空中。』

我已经克服了自己身上的一部分东亚性,可以不努力,可以不成功,可以被身边的人比下去,可以拥有除了快乐以外无法带来任何实际利益的兴趣,还可以接受自己微不足道的才华与灵气只够让很小的一群人喜欢我,除了摆脱不被理解的孤独与满足虚荣心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好处。

打开这个思路之后,我只要花点力气解决最低标准的生计问题,便可以每天快乐地晃荡,只和看得顺眼的人搞cp,不做任何系统设置的主线任务也没关系,去东亚性的人生不会跌入低谷,只会跌入星露谷。

Show older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