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大约十年甚至十几年前看当时流行的网络爆款小文精选集,那本书叫《幸福的西红柿》,讲美食和婚恋的,其中有一篇叫《爱吃腐竹的女孩》还是什么,反正就是讲:
一个女人特别爱吃腐竹,每天都要吃,发誓找对象绝不找不吃腐竹的男人,然后她相亲认识了一个男人,对方也很爱吃腐竹。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吃腐竹和研究怎么吃腐竹,开始很开心,直到最后隐隐发现他们除了腐竹无话可讲,也还是努力地开发关于腐竹的新话题。直到最后开发了所有腐竹的烹饪方式,终于再无可说,只能分手。但是想到为了能和彼此在一起付出的努力,发明了那么多那么多腐竹相关的菜式,连根本不合适的新颖腐竹餐点都做出来了,但最后终究还是无话可说了。于是忍不住哭泣。
小时候没看懂,现在再想,感觉腐竹可能是一种隐喻吧:那个亲密关系起始时你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一种能把你们联系起来的共同爱好。但是有时候有的人就是不合适,或者有的人就是注定要分道扬镳,可除了那个爱好以外你们已经没有别的共同话题了。想要一起谈论什么时也只能一遍遍地说那件事,为了延迟注定的分离,一直一直谈论着腐竹,谈论着火影忍者(Lex和奇怪分手梗),谈论着CP的其他结局,就像象友之前说给同人写au,“直到穷尽一切可能,exhaust all the possibilities”,直到所有菜式都做完,直到所有剧情都说罢,直到所有au和paro都变成了重复的trope……直到我们终于分离。
把象友推荐的那个机长聊飞行的水管频道里感兴趣的视频刷了一遍,然后找了几个关于曾经以难降落著称(落跑道前几秒还来个47度大转弯)但超级繁忙(只有一条跑道,关闭前世界第三繁忙+货运第一繁忙,最高能一小时里安排进28-33班而实际算上延误最多共塞进去37班起降)的启德机场的纪录片,感觉里面机师和航管员还有地勤的一些访谈忽然就更明白+有趣一些,然后又多了解到了一些机场运作逻辑和优化的知识(真的是榨干了启德的全部潜能)。以及启德机场中期居然还曾经有马路穿过跑道、需要像穿过铁路线那样下横杆等飞机过的操作……
顺手整理了一个mini playlist:
機長說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FlywithRyan/videos
飞多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1Ql3XONrU
飞多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qy0mx8IJI
起飞&转弯&自动驾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6CTOXv5uzc
降落着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lpeAc1Crc
刹车 (并且不冲出跑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FnxcK3K_I
大风天&风切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4335GXvfdw
颠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UrZhvwbc8
各种导航方式(共4期)
目视导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iLDsugRS4
无线电导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_LgNolCCBY
卫星导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NlnqCrXHY
PBN导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vdCqUFEHI
北极航路的导航困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zMSBmTwCk
机师和航管员之间的通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8onh_vexc
机场灯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8nCfMnE0s
启德机场相关
BBC News 中文 | 啓德機場關閉25週年:回憶香港那驚險萬分的空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yl8SvnNvo
TVB 新聞掏寶|啟德回憶錄-1998 (上、下) (比较多历史介绍和附近居民的感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vdTqgoZx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wY0XmUKw8
鏗鏘集-機場八七1987 (粤语无字幕,讲解了为什么不能增建跑道、怎么能在一小时内排进去33班起降、调整航班schedule分散繁忙时段为什么不一定可行)
鏗鏘集-啟德機場1994 (粤语无字幕,有很多机场塔台和地面调控工作日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Qo7HeFsA8
鏗鏘集-啟德傳奇1998 (机场内部运作,容量饱和后时期的各种efficiency狂魔操作<-并且时不时黑一下赤腊角新机场,笑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oEmXnPwaM
【学校要求开具“无精神病、不会自杀诊断证明”。医生与院系老师在电话中怒吵:“我不会同意你们这种无理取闹的要求。” 但这不能改变学校的态度,学校要求我们换其他医生。】
【面对我们的反驳,心理中心接通负责化学系的大网红李松蔚教授的电话。李松蔚在电话里直言:如果你不能证明没有精神病,我们就不能让你继续上学;你要死也别死在学校里面。】
中国大学的心理中心,是维稳机器。
中国大学的心理中心,是维稳机器。
中国大学的心理中心,是维稳机器。
可能它曾经也试图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但2018年以后,它已经彻底沦为维稳机器。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从诞生之初,便有给人类贴上【符合社会要求】与【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标签的性质。然而,在发达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个学科逐渐变得人性化,二十世纪后半叶,已有好几个流派深刻讨论【其实有病的是社会】这类话题。
在极权主义国家,它注定发挥自己最恶劣的一面,被当局和权力上位者用作工具,打击不喜欢的人。
我看,医院干脆把 “维稳性” 进行到底,给李松蔚、化学系、该学生的父母开具精神病证明,一劳永逸,学校再也不能来医院添麻烦了。
看了个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太好看了,《中国长城建造时》:“如果有人想根据这些现象得出结论,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皇帝,那他离真情也就不太远了。我必须一再声明:或许没有比我们南方的百姓更忠实于皇帝的了,可是这忠诚没给皇帝带来什么好处。虽然在村口的小柱子上蟠踞着一条神龙,有史以来就朝着北京的方向喷吐火焰,表示忠心,可是北京本身对村民们来说要比来生来世还陌生得多。真有那么一个村庄,那里的房屋鳞次栉比,一望无际,比站在我们村里的小山上望得到的还要远,街上昼夜人头攒动吗?对我们来说与其想象一座这样的城市,还不如相信,北京和皇帝是一回事,就像一片云,在阳光下随世纪的更迭静静地浮游。”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note/859333253?dt_dapp=1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全女空间”的讨论,比如要不要构建一个只有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的网文平台;创造一个只有女司女乘的打车平台;纯女性的线下脱口秀空间;纯女交流平台(类似纯女性版的小红书)等等。
我先来说我的结论:不要。
“全女空间”确实是对女性现实处境的一种回应,也是一种主张自主与自我定义的尝试。它在需求层面成立,但在执行层面复杂,在商业层面受限,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一个项目不长久、自嗨甚至不了了之。“全女空间”难以为继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安全和独立的疑问,以及有限的参与与影响力。
比如:
用户量受限:限定性别天然限制了受众规模。除非有极高粘性或愿意为“安全/舒适感”付费的用户群,否则商业上可能难以持续。
付费意愿:部分用户希望“平等”或“安全”,但未必愿意付出成本支持一个昂贵的小众平台。
平台审核与性别认证难度:如何界定“女性”?如何防止冒充?尤其是在打车、住宿类服务中,审核机制必须极其严谨。但是严谨的审核会带来用户的逆反:我是不是女性都要被质疑,凭什么呢?
我知道一个真实的例子:朋友的公司曾经推出过一个全女交流平台,对标的是小红书,靠身份证号审核——这意味着用户要让渡自己的隐私换取绝对的真实,引起了很多人的腹诽。后来,用户在企业查询平台查到,这家公司的高管全是男性,这又让用户再一次对平台不信任。
这导致了很大一波公关危机,但还不至于让平台关停。真正关停的原因就是我上面说的,没有用户,没流量,没人用——我已经有小红书了,为什么我还要下载、注册、认证?下载一个新的app的用户成本是很高的。
还有另一个例子,我也能保证真实性。为什么国内打车平台不做完全的全女打车平台,为什么不是每个城市任何时段都可以选择全女司机?我问过国内打车平台的内部工作人员,答案非常非常平常,实在是没那么多女司机。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这个答案,一方面女性确实还是工作机会比男的少,另一方面,男的女的都喜欢女司机的车,谁不想打个干干净净香喷喷的车呢?不止女的有需求,你不能不让男的打车对吧。这个需求是人们对女性空间的需求吗?我觉得未必。
还有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女的”到底由谁定义?怎样定义?跨性别女的是不是纯女人?报身份证号就能定义,那万一有人买假身份证呢?并且这个定义的流程,本身就很荒唐和冒犯。用户需要先自证自己是个绝对的女的才能用你的平台,我怀疑是不是用户给了太多好脸导致平台觉得自己是爹。
纯女性空间如果缺乏足够多元的内容创造者、文化输出者,也容易陷入同质化。比如“女性脱口秀”不是仅靠性别标签生存,仍需要内容竞争力。
我见过的很多全女平台最后都黄了,因为流量太小,无法变现。而且我认为女性最重要的不是圈地自萌,而是站上世界的牌桌。本质上也是因为社会主流资源(注意力、资本、平台支持)仍由男性主导,一个“只对女性说话”的平台,很难影响结构、获得主流。
所谓的“全女空间”,最终要向外扩张才有生命力。
闭环空间容易同质化、过度内部共鸣,逐渐失去外部连接力;而真正强大的女性产品或组织,往往是开放、对话、影响他人的。
任何“赋权”,都要链接到权力和资源。一个无法影响现实资源流动的“圈地自萌”,很难真正推动女性地位的提升。
我们努力创造的空间,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给女孩子们一个更宽广、更有信心参与世界的起点。
我想我们需要的不是“全女平台”本身,而是一个让女性视角成为主流叙事的方式。或者对我自己来说,我要上的不是女人的桌也不是男人的桌,不是一个特定的桌,而是世界上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是我的。我要的不是内部自嗨,我要世界向我敞开。它很难,但我看到有人仍在尝试。
二编:近期在缓慢清稿,感谢各位老板的厚爱与支持,因目前手头稿件较多,为保证每一份作品的质量,暂时不接新稿件委托了,非常感谢每个老板的耐心等待!
我来卖身了,因为被迫高消费欠下了很多债,也找不到对我身心健康比较好一点的全职工作……
只接R向,60r/k
例文参考:https://archiveofourown.org/users/Ernalyn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或私下提及
常年刷到小红书帖子说什么「RGB 转 CMYK会变会灰、变暗」「教你怎么转色彩模式后不变灰(这种一般都是需要后期调对比度)」
其实这件事超级简单,Adobe 已经内置了,只需要改一下设置就行,不用变灰、没有色差(我肉眼完全看不出来)不用调来调去,一键搞定。
首先,编辑-颜色设置:
1. 意图-相对比色
2. 使用黑场补偿
(图 1~图 3)
然后直接改图片的色彩模式:
图像-模式-CMYK 颜色
(图4)
到这里就搞定了。总结一下就是,设置好之后,直接改模式就行,不用任何多余的操作。
我走向你像走向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