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不同意热传的耽美社会学观点,但是我也没时间细细反驳了,我上来就是想告诉大家,日本江户时代就有歌舞伎演员同人黄图出版了

趁着新鲜劲还没过写一下这次的拜票经历,标题党:纽约地方政治的新篇章开始了(敲锣打鼓 

先说结论,主要是群众的心之所向,其实拜票没有说服几个人哈哈。移民、年轻人、中产阶层共同选出了进步派穆斯林印度裔移民曼达尼作为民主党市长候选人。尽管11月的普选结束之后才能确定市长人选,但是曼达尼在初选第一轮投票已经领先前州长科莫超过7个点,谨慎乐观地说(去掉谨慎),曼达尼11月能赢。

我这次参与了3种不同的拜票活动,和服务亚裔移民的非盈利组织、和外地来的志愿者、以及和曼达尼的竞选团队。因为前段时间在旅游,我回纽约时距离选举日只剩一周多,选举前9天都参与了拜票,高温天热得够呛,如果早知道会领先这么多,可能那时候就不会那么卖力了…… :blobcoffee:

非盈利组织:她们的工作是服务移民租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以华裔酷儿和女性为主。曼达尼宣布竞选第一天就支持了他,曼达尼表示会为政府管控的租金稳定住房“冻结租金”,这和她们的诉求是高度吻合的。这个组织服务的对象很多是移民多年的华裔老年人,这些老人在竞选期间也参与了发传单、敲门拜票等工作,看到华人老人和年轻人深度合作,非常感动。年轻人在高温天出去拉票,老人送水买饭切西瓜,大家彼此之间的关怀让我对华人草根运动充满了信心,希望之后有机会长期参与她们的工作呜呜呜。

外地来的(白人)志愿者团队:之前写过关于twin oaks社区的嘟文,这个志愿者团队还有人现在就住在twin oaks,我认识了来纽约拜票的白人大叔,团队剩下的人远程提供支援,他们是纯私人赞助的关注美国地方选举的团队。认识的契机是他在竞选团队的志愿者群里说自己在华人区贴海报,想找人帮忙。作为不会说汉语的外地人,见面之后我发现他对纽约华人区几乎一无所知,于是先一盆冷水浇下去——华人区相对保守,市议员庄文怡已经宣布支持科莫,而且华人区虽然人口密集但是很多人不是美国公民。说实话,在这里拜票的性价比相对较低。但是这些话还是没能打消白人大叔的决心,他说自己和伴侣在白人/年轻人区拜过票,曼达尼支持率已经很高,于是转战移民区。整整4天,我和他在纽约大大小小4个不同的华人区店家窗户上、停车收费杆、路边木板上贴了不计其数的中文投票信息,有无党派的投票时间信息,有我们复印的中英双语的曼达尼宣传。随着选举逼近,我表示希望和曼达尼竞选团队一起拜票,白人大叔也找到了说西语的志愿者一起在拉丁裔社区贴海报。

曼达尼的竞选团队:选举日前一天,最高温34度,我报名了拜票之后被竞选团队的网站分配到皇后区一个偏远的地段,负责对接的志愿者开门见山,说他是一个anti-zionist jew,因为进步理念支持曼达尼。我和几个志愿者从他那里拿到了拜票的门牌号和传单,拿了运动饮料就出发了。和竞选团队拜票的最大优势是数据,我们拿到的门牌号都是有投票记录的选民,点对点游说,不像贴海报的话根本不知道有多少选民能看到海报。我去年在宾州有给Harris拜票的经历,也算是轻车熟路,但是要说服决定选科莫的选民还是很难。

选举日当天,我在中国城的投票站附近与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一起“站岗”,看到路人就中英双语切换着吆喝:“有没有投票啊,今天是初选投票最后一天,投给曼达尼不要选科莫!”我们的吆喝也吸引了华人老太太和大爷的询问,说自己是公民但是从来没投过票,要怎么投。自己的行为使得别的华人移民对投票和选举产生兴趣,这可能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因为曼达尼的竞选团队的攻势,我问到的80%的年轻人(目测40岁以下),不论亚裔、拉丁裔、黑人和白人,都说自己已经投给了曼达尼或者准备投给他,我也越来越确信曼达尼会赢,因为选民的高度参与和热情都是真实的。

尽管如此,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出乎意料,科莫在第一轮统计尚未结束就宣布败选,而纽约时报发布的详细计票地图更是让人欣喜:移民社区,包括曼哈顿、皇后区和布鲁克林的华人区,尽管在去年的大选中不少投给了川普,这次初选很多转投给了曼达尼。这其中有南亚裔移民、穆斯林和拉丁裔的贡献,而华人移民区不少地方也是曼达尼比科莫拿到更多的选票。即使是在政治环境恶化的川普执政期间,进步派草根运动的潜能和空间仍然是广袤的。

很高兴,很开心,华人高度参与选举活动的景象我以为只会出现在台湾和台湾的电视剧里,但是当志愿者们在投票站附近放着卡拉OK一边唱中文歌一边喊“投给曼达尼,4年免加租”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量,在那一刻,我心里的所有孤单都消失了。

nytimes.com/interactive/2025/0

Show thread

看到学弟转了很多人说喜欢看耽美但恐同的言论,其中包含着很多对同性恋的嘲讽和仇恨言论,我记得他之前也对此表达过不理解并且失望,然后点进他的主页看到他前阵子转过一条关于耽美和酷儿文学的谈论,其实我是觉得创作并不一定要反映现实的,也更多认为耽美是女性对理想关系的想象与欲望的投射,和现实中酷儿群体的真实处境没有任何联系。
由于此地的管制导致了酷儿的自我诉说,使之难以诉说,普罗大众也难以了解到他们的真实形象,而能够较为广泛流通的耽美作品在这一生态位上存活下来,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很多人对男同的认知。因为这一畸形的环境存在,可能是会出现一些耽美应该承担传递现实与真相的期待,但这其实也并不是这类创作者的义务。
但确实很难忍受很多评论中认为创作者“赐予”了男性角色更完善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现实中的男同嗤之以鼻的傲慢感。就像强势文化挪用了一些弱势的民族文化之后说这些东西和那个小地方一点关系都没有,是我们将其优化了,之前这些只不过肮脏贫穷的部落里不起眼的东西。

虽然一直都是用gpt但是可能会为了veo3转头付费gemini……对不起全家桶太香了(但是我依旧会每天来白嫖一下gpt

辨别一家中华物产店的好坏,你就看他卖的镇江香醋是不是恒顺的,最优的是恒顺厂出的,其次是北固山——算是恒顺的子品牌,稍微离谱但是还在范围内。毕竟出口的要求和国内不一样,我也没有指望在日本能买到金梅醋。
如果看到是什么老骡子、品味世家这种,老板人人品和选品能力之间一定有一个出了问题,不建议在该店购买任何你没有十足把握的商品。
我去查了查生产这些醋的厂商,确实在镇江(因为镇江香醋是集体商标,必须在镇江)。但是他们生产的醋,国内的淘宝都买不到。
我不敢说100%的话,但是基本可以肯定这些醋是专供外国的,而且标签的设计还故意模仿了恒顺,很容易看错。
至于什么品味世家的醋更是野的离谱,我Google都找不到这个玩意儿的出处。
感觉这几年中华物产店的醋全面倒向老骡子这种品牌,倒是一些日本的业务超市坚持卖恒顺的醋。
这个时候传统日式的商业就显出它的好来了,传统日式的商业逻辑,除非质量问题或者产品调整确实不需要了,否则一般是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的。
即使要更换也要仔细比较,我在网上已经不止看到一个人说老骡子劣酸味了,大概率是经不起比较的。

整理手机相册整出来的…五险一金解释图
总觉得会有人需要

我爸爸跟我说,他少年时期,他的一个小妹妹忽然病了,发烧很重,他把妹妹装进篮子,渡过河往医院走(其实只是卫生所),还没走到,妹妹就死了……
他说那件事几天前,妹妹有不慎落水,他跳进水里把他的妹妹捞出来,他也是小孩,没有力气,用头把她顶出来,自己喝了很多水,差点就淹死了……

关键的是:
后来,爸爸也跟他的华北朋友说起过,那人说,如果是在六十年代华北乡村,是女孩的话,就不会送去医院了。而且,从一开始,如果是六十年代的华北乡村的话,有些人会觉得女孩不值得男孩这样牺牲自己(几乎淹死从水里救出来)……
【啊啦啊啦,我们不是华北人啦,他的朋友才是……】

现在有很多 AI 批量生成的骗钱的网购网站,比如这个,咱们一眼就知道从图片到网站全是 AI 垃圾,但是人家这骗子们的目标客户显然不是咱们。这网站的白人名字、这 AI 生成的白人形象,明显是要骗 boomer 的钱。所有的商品都是淘宝批发的,比如随便打开一个,搜索图片就能找到出处,淘宝卖八块六,沃尔玛第三方卖家卖七块,这垃圾骗子网站敢卖八十,还声称原价五百。AI 修的图里这钱包装的还都是银联卡,这不扯嘛,你一个美国白人手工制作的钱包里面全是带着银联 logo 的银行卡? 你这里面的钞票不是绿色的反而透着粉红?:0280:

我是旅馆;之前的账号注销了,休息一阵,感觉稍微好了些,很想念大家,试图重回fedi……请愿意重新添加回我的朋友把我捞起来,爱您

一名21岁挪威游客 Mads Mikkelsen 因手机中存有 Vance 的 meme,在美国纽瓦克机场被边检扣留、讯问极端主义、脱衣搜身、强制交出密码,最终遭驱逐。 这个meme可以名留青史了。 www.nationalworld.com/travel/norwe...

Norwegian man 'strip searched'...

(在看青少年毒枭)如果一个人的世界里没有他人存在的话,俗世道德在他身上就崩塌了,如果没有人际关系,一个人所有的道德就只剩下一种,就是身体道德或者快乐道德。这种在一个人时完全成立的道德体系,在若干个人的社会里却可能是反道德的

想起大约十年甚至十几年前看当时流行的网络爆款小文精选集,那本书叫《幸福的西红柿》,讲美食和婚恋的,其中有一篇叫《爱吃腐竹的女孩》还是什么,反正就是讲:

一个女人特别爱吃腐竹,每天都要吃,发誓找对象绝不找不吃腐竹的男人,然后她相亲认识了一个男人,对方也很爱吃腐竹。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吃腐竹和研究怎么吃腐竹,开始很开心,直到最后隐隐发现他们除了腐竹无话可讲,也还是努力地开发关于腐竹的新话题。直到最后开发了所有腐竹的烹饪方式,终于再无可说,只能分手。但是想到为了能和彼此在一起付出的努力,发明了那么多那么多腐竹相关的菜式,连根本不合适的新颖腐竹餐点都做出来了,但最后终究还是无话可说了。于是忍不住哭泣。

小时候没看懂,现在再想,感觉腐竹可能是一种隐喻吧:那个亲密关系起始时你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一种能把你们联系起来的共同爱好。但是有时候有的人就是不合适,或者有的人就是注定要分道扬镳,可除了那个爱好以外你们已经没有别的共同话题了。想要一起谈论什么时也只能一遍遍地说那件事,为了延迟注定的分离,一直一直谈论着腐竹,谈论着火影忍者(Lex和奇怪分手梗),谈论着CP的其他结局,就像象友之前说给同人写au,“直到穷尽一切可能,exhaust all the possibilities”,直到所有菜式都做完,直到所有剧情都说罢,直到所有au和paro都变成了重复的trope……直到我们终于分离。

卧槽拧不开罐头手滑的话可以先在盖子上蒙个保鲜膜…然后就能顺利拧开了…太他妈有生活了这谁想出来的小妙招…

把象友推荐的那个机长聊飞行的水管频道里感兴趣的视频刷了一遍,然后找了几个关于曾经以难降落著称(落跑道前几秒还来个47度大转弯)但超级繁忙(只有一条跑道,关闭前世界第三繁忙+货运第一繁忙,最高能一小时里安排进28-33班而实际算上延误最多共塞进去37班起降)的启德机场的纪录片,感觉里面机师和航管员还有地勤的一些访谈忽然就更明白+有趣一些,然后又多了解到了一些机场运作逻辑和优化的知识(真的是榨干了启德的全部潜能)。以及启德机场中期居然还曾经有马路穿过跑道、需要像穿过铁路线那样下横杆等飞机过的操作……
顺手整理了一个mini playlist:

機長說什麼 youtube.com/@FlywithRyan/video
飞多高 youtube.com/watch?v=mz1Ql3XONr
飞多快 youtube.com/watch?v=7rqy0mx8IJ

起飞&转弯&自动驾驶 youtube.com/watch?v=e6CTOXv5uz
降落着陆 youtube.com/watch?v=2WlpeAc1Cr
刹车 (并且不冲出跑道) youtube.com/watch?v=PhFnxcK3K_
大风天&风切变 youtube.com/watch?v=a4335GXvfd
颠簸 youtube.com/watch?v=YkUrZhvwbc

各种导航方式(共4期)
目视导航youtube.com/watch?v=PkiLDsugRS
无线电导航 youtube.com/watch?v=J_LgNolCCB
卫星导航 youtube.com/watch?v=YZNlnqCrXH
PBN导航 youtube.com/watch?v=QkvdCqUFEH
北极航路的导航困难 youtube.com/watch?v=vhzMSBmTwC
机师和航管员之间的通讯 youtube.com/watch?v=Jn8onh_vex
机场灯光 youtube.com/watch?v=sh8nCfMnE0

启德机场相关
BBC News 中文 | 啓德機場關閉25週年:回憶香港那驚險萬分的空港
youtube.com/watch?v=0Gyl8SvnNv
TVB 新聞掏寶|啟德回憶錄-1998 (上、下) (比较多历史介绍和附近居民的感受)
youtube.com/watch?v=D_vdTqgoZx
youtube.com/watch?v=EPwY0XmUKw
鏗鏘集-機場八七1987 (粤语无字幕,讲解了为什么不能增建跑道、怎么能在一小时内排进去33班起降、调整航班schedule分散繁忙时段为什么不一定可行)
鏗鏘集-啟德機場1994 (粤语无字幕,有很多机场塔台和地面调控工作日常)
youtube.com/watch?v=DpQo7HeFsA
鏗鏘集-啟德傳奇1998 (机场内部运作,容量饱和后时期的各种efficiency狂魔操作<-并且时不时黑一下赤腊角新机场,笑死)
youtube.com/watch?v=yXoEmXnPwa

離我們這兒不遠的一家農場主接受本地報紙採訪,說市民們能喝上便宜的牛奶,幾乎全靠無證擠奶工。

“那他們就該走合法途徑申請工作簽證啊”。這個農場主說誰想打黑工啊,他想給他的工人們辦簽證想得要命,但是沒有給他們的工簽類型。現在政府給藍領工人的幾乎只有季節性勞工工簽。過了規定的工作季節,政府會要求工作場所關閉,還會隨訪查崗。但是奶牛是不會管你這些的,而且現在也沒有美國人願意住在農場裡,還早上兩點起床去擠每天的第一輪奶,然後每12個小時輪一班。如果有合法途徑,農場主並不在意多花錢給工人辦簽證,但現實是為了保住這些工人,農場主們要親自參與到給這些工人編造身份的非法活動中去,跟蛇頭和幫派打交道才能辦好。

【学校要求开具“无精神病、不会自杀诊断证明”。医生与院系老师在电话中怒吵:“我不会同意你们这种无理取闹的要求。” 但这不能改变学校的态度,学校要求我们换其他医生。】
【面对我们的反驳,心理中心接通负责化学系的大网红李松蔚教授的电话。李松蔚在电话里直言:如果你不能证明没有精神病,我们就不能让你继续上学;你要死也别死在学校里面。】

中国大学的心理中心,是维稳机器。
中国大学的心理中心,是维稳机器。
中国大学的心理中心,是维稳机器。

可能它曾经也试图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但2018年以后,它已经彻底沦为维稳机器。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从诞生之初,便有给人类贴上【符合社会要求】与【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标签的性质。然而,在发达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个学科逐渐变得人性化,二十世纪后半叶,已有好几个流派深刻讨论【其实有病的是社会】这类话题。

在极权主义国家,它注定发挥自己最恶劣的一面,被当局和权力上位者用作工具,打击不喜欢的人。

我看,医院干脆把 “维稳性” 进行到底,给李松蔚、化学系、该学生的父母开具精神病证明,一劳永逸,学校再也不能来医院添麻烦了。

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

台湾人:希望你们知道中国没有全面24h供水
北京人:哈哈哈哈哈台湾人认真的吗
山东人:我家就是啊一般七点来水下午三四点就没水了当天镇上水塔里的水用光就没水了
北京人:*艾特网警让网警确认山东人发言属实*

看了个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太好看了,《中国长城建造时》:“如果有人想根据这些现象得出结论,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皇帝,那他离真情也就不太远了。我必须一再声明:或许没有比我们南方的百姓更忠实于皇帝的了,可是这忠诚没给皇帝带来什么好处。虽然在村口的小柱子上蟠踞着一条神龙,有史以来就朝着北京的方向喷吐火焰,表示忠心,可是北京本身对村民们来说要比来生来世还陌生得多。真有那么一个村庄,那里的房屋鳞次栉比,一望无际,比站在我们村里的小山上望得到的还要远,街上昼夜人头攒动吗?对我们来说与其想象一座这样的城市,还不如相信,北京和皇帝是一回事,就像一片云,在阳光下随世纪的更迭静静地浮游。”
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全女空间”的讨论,比如要不要构建一个只有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的网文平台;创造一个只有女司女乘的打车平台;纯女性的线下脱口秀空间;纯女交流平台(类似纯女性版的小红书)等等。

我先来说我的结论:不要。

“全女空间”确实是对女性现实处境的一种回应,也是一种主张自主与自我定义的尝试。它在需求层面成立,但在执行层面复杂,在商业层面受限,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一个项目不长久、自嗨甚至不了了之。“全女空间”难以为继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安全和独立的疑问,以及有限的参与与影响力。

比如:
用户量受限:限定性别天然限制了受众规模。除非有极高粘性或愿意为“安全/舒适感”付费的用户群,否则商业上可能难以持续。
付费意愿:部分用户希望“平等”或“安全”,但未必愿意付出成本支持一个昂贵的小众平台。
平台审核与性别认证难度:如何界定“女性”?如何防止冒充?尤其是在打车、住宿类服务中,审核机制必须极其严谨。但是严谨的审核会带来用户的逆反:我是不是女性都要被质疑,凭什么呢?

我知道一个真实的例子:朋友的公司曾经推出过一个全女交流平台,对标的是小红书,靠身份证号审核——这意味着用户要让渡自己的隐私换取绝对的真实,引起了很多人的腹诽。后来,用户在企业查询平台查到,这家公司的高管全是男性,这又让用户再一次对平台不信任。

这导致了很大一波公关危机,但还不至于让平台关停。真正关停的原因就是我上面说的,没有用户,没流量,没人用——我已经有小红书了,为什么我还要下载、注册、认证?下载一个新的app的用户成本是很高的。

还有另一个例子,我也能保证真实性。为什么国内打车平台不做完全的全女打车平台,为什么不是每个城市任何时段都可以选择全女司机?我问过国内打车平台的内部工作人员,答案非常非常平常,实在是没那么多女司机。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这个答案,一方面女性确实还是工作机会比男的少,另一方面,男的女的都喜欢女司机的车,谁不想打个干干净净香喷喷的车呢?不止女的有需求,你不能不让男的打车对吧。这个需求是人们对女性空间的需求吗?我觉得未必。

还有一个问题,“我是不是女的”到底由谁定义?怎样定义?跨性别女的是不是纯女人?报身份证号就能定义,那万一有人买假身份证呢?并且这个定义的流程,本身就很荒唐和冒犯。用户需要先自证自己是个绝对的女的才能用你的平台,我怀疑是不是用户给了太多好脸导致平台觉得自己是爹。

纯女性空间如果缺乏足够多元的内容创造者、文化输出者,也容易陷入同质化。比如“女性脱口秀”不是仅靠性别标签生存,仍需要内容竞争力。

我见过的很多全女平台最后都黄了,因为流量太小,无法变现。而且我认为女性最重要的不是圈地自萌,而是站上世界的牌桌。本质上也是因为社会主流资源(注意力、资本、平台支持)仍由男性主导,一个“只对女性说话”的平台,很难影响结构、获得主流。

所谓的“全女空间”,最终要向外扩张才有生命力。
闭环空间容易同质化、过度内部共鸣,逐渐失去外部连接力;而真正强大的女性产品或组织,往往是开放、对话、影响他人的。

任何“赋权”,都要链接到权力和资源。一个无法影响现实资源流动的“圈地自萌”,很难真正推动女性地位的提升。

我们努力创造的空间,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给女孩子们一个更宽广、更有信心参与世界的起点。

我想我们需要的不是“全女平台”本身,而是一个让女性视角成为主流叙事的方式。或者对我自己来说,我要上的不是女人的桌也不是男人的桌,不是一个特定的桌,而是世界上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是我的。我要的不是内部自嗨,我要世界向我敞开。它很难,但我看到有人仍在尝试。

我买电子产品的原则:能买二手的就不买全新的 :aru_0460:

Show older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