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概念是我们现在的文学审美是19世纪的审美建构,意味着在这之前文学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模样。现代人写文学史,但这并不是文学本身的模样,而是现代人眼中文学的样子。听播客时里面说,中国人因为汉字文化,常常误以为有书面文字的文明更高级,无文字的更低级。然而事实上,无需文字也可以有语言,文化无需纸笔也可以传授知识。没有字形就用音乐,没有书法就用舞蹈。
最近看一个关注的藏族女作家写的文章,采访另外几位藏族作家。其中一个说她从小就听格萨尔王的史诗,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哪个角色。这个事情我觉得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就它已经是很老很久远的东西,老到文学史都并不会着重提它的内容,更愿意谈论它的历史价值。但事实上它可能还会存在很久,直到它文化圈里的人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直到文化消亡。我忍不住想这个东西在她们文化里的普及程度,它不是一个限定在特定阶级里的人才会掌握的东西,不需要把你送进大学读四年本专业,任何人都会听,都会欣赏,都能获得乐趣。这个东西也非常民俗,但这个可能是城市化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失去的一个东西,就像方言与地方戏剧。只是因为歌声无法被计量,琴弦没有印刷册数,所以数字时代的人其实难以想象这种口头文学真正的价值。如果一个故事能被传播到这种程度,可能才是真正的隽永
对室友说我们现在过着马尔克斯生活,因为家里有一个人病得起不了床需要别人给她端饭端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医生,有一个人变成蝴蝶飞走了(回国了),房子和鞋盒一样大,一个房间闷热得让人无法睡着一个房间冷如冰窖,灯一直一闪一闪水槽也会溢水(暂时还没有碰到需要把家里的青蛙或鲤鱼往外扔的情况),所有人都没有钱,躺在床上大叫,妄谈政治,搞巫术和偶像崇拜
真是烦死互联网大厂职场话术,催一下不叫催一下要叫“弹一下”,交流一下不叫交流一下叫“碰一下”,整理一下不叫整理一下叫“盘一下”,不是你们好好说话让人听懂了犯法吗,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天天上班打钢珠呢
和GPT聊天聊出好好笑的一个办法叫做「伪正事」法,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拖拉一点也无妨》的结构化拖延法也是一样的。
大致意思就是,假装找到一件「正事」,看似超级严肃复杂,假装这件事很重要!然后把其他任务变成“顺手的副任务”,于是每次“拖延伪正事”的时候,完成一两个其他(真正重要的)任务,反而让你觉得“哇,我好 productive!”
这件正事需要看着认真到爆炸,但完全没有deadline,没人催完成度。可以一直拖着不完成,同时还能偷偷对生活其他方面有帮助。
比如假装你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在“成为一个很厉害的职业研究者”。假装你不是“在痛苦学语言”,而是要“成为语言学习攻略博主”。假装你不是“在被迫考试”,而是你要“开发一套自动化完成学业的工具包”。
不知道这个办法具体用起来如何,但是聊这个天让我觉得好开心啊哈哈哈哈哈。
『“乌鲁木齐中路”导演陈品霖被判3年半』
中国白纸运动纪录片“乌鲁木齐中路”导演陈品霖2024年因涉嫌“寻衅滋事”遭到逮捕,本周二被判刑3年6个月,刑期至2027年5月27日结束。
https://www.dw.com/zh/乌鲁木齐中路-导演陈品霖被判3年半/a-71238403?maca=chi-rss-chi-all-1127-xml-atom
我擦太爽了,Jean Marie Le Pen(创立法国极右翼政党RN创立者)死了,晚上跟一群同学们上街跟着人群跳舞庆祝,年轻的我们熬死了一个老登:2025年这样的死亡会连绵不断、源源不绝!
祝愿2025年我们熬死心中所想的那个和那些老登!
没有预警,就像你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遇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