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过一条让我印象深刻的脆文,博主分享自信的秘诀,他说的不是“要爱自己”这种宽泛空洞的建议,而是“说出口的自我评价要符合现实&去兑现它。”
有道理啊。明明自己做得很好,却对别人说自己能力不够的时刻,从小到大发生过太多次了。说出口的话会成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行动又会巩固自我认知。每一次看低自己都是在加强负循环,最后真的会丧失自信的。
为什么“过度鼓吹自制力”是有害的?
1⃣它是一种“对抗”和“压制”模型:传统的自律观将人分为“理智的自我”和“懒惰/享乐的自我”,两者是敌对关系。这本质上是一场内在的自我战争,无论哪方获胜,自我本身都是受损的一方。持续的内耗会极大地消耗心理能量,导致疲惫、焦虑和倦怠。
2⃣它忽视了根本动力:依靠意志力强撑,就像试图用手按住喷发的火山。自我抑制的力量或许能暂时起效,但无法持久,也对我们的身心有害。它没有解决“我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根本动力问题,人只是在“我必须做”的自我强迫下苦苦挣扎,就像反复推一块迟早会砸下来的巨石。
3⃣它会压抑真实自我:长期用意志力压制自己的真实兴趣、情绪和需求,会导致与“真我”的失联。人会变得麻木、迷茫,甚至产生“空心病”,感觉生活是在为某个外部标准而活,而非为自己而活,感觉自我面目模糊,缺失生活的真实动力。
4⃣它让我们陷入“失败-自责”的循环:当意志力耗尽(它是必然会被耗尽的),我们“失败”了,甚至“反弹”了,然后开始自我批判,认为自己懒惰、不自律。这种自我攻击会降低自尊,让下一次行动变得更加困难。
5⃣弹簧的过度压缩会导致弹簧的损坏甚至废弃,过度使用我们的意志力去强行自控,忽略自身的意志与根本动力也会使我们的身心受损。
为什么要看不起我们穷人写的有钱人生活?我们穷人想象中有钱人的生活难道不比真正的有钱人生活更真善美吗?我们穷人会想象有钱人挑粪用金扁担,用的马桶都镶钻,真正的有钱人则会对下至拆逆上至讨薪者的老百姓进行网暴和开盒,往战乱的发展中国家输出GFW和军火,在中美两国辗转洗钱、投入非法代孕行业生出没人要只能销毁的婴儿几十上百个
中午看了柴静最新一期采访。友情提示:这期节目的采访对象阿良,是杨永信的“网瘾治疗中心”的受害人和幸存者。因为这个话题,节目里有大量的创伤性内容,包括极端的肢体暴力和语言暴力,很容易trigger到遭受过类似创伤的朋友。因此如果目前处在情绪发作期的朋友不建议马上就看。这期很好,很多内容可以深入思考和挖掘,安利给大家。请大家评估自己的状态之后考虑要不要看。
家卫老师说得好准确:你孩子上高中一周放假半天,他不是沉迷游戏,而是活得想吐了;他那个学校是反人性的,他每天干的事情相当于是为了得到一点点钱,被迫和一个口臭的油腻丑男接吻;他要你接他回家过一天,你嫌他娇气,我不是说你错了,我和你聊天是要唤醒你的母爱;你孩子不是不如别人坚强、上进,而是心理还算健康,还能够正常地感觉到恶心。
有时候刷小红书,会刷到同人女讨论。
看到一些撕心裂肺的“你不爱角色干嘛要写同人?!你爱角色的话干嘛要折磨他?!” 虽然不新鲜了,毕竟之前lof就被冲过,但还是总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对劲,但说不出到底哪里不对劲。
发表这些疑问的网友经常就会总结:“那就是你心坏。” 以及 “你写了就是为了来创我。” 然后愤怒反击。有时候会卷入“严肃文学要创人but同人文不是严肃文学!”这类延伸言论。
今天又刷到这类争论。不禁疑惑,这些想法到底是出自什么角度呢?
我爱角色,爱角色的性格塑造,所以想要延伸展现他的性格,那当然要创造一些比较有考验性的场景才能展现嘛。
爱角色就得小心翼翼保护他,那有什么好玩的?或许比起说我爱角色,不如说我爱玩弄角色,我在玩弄角色满足自己的欲望。
推到这里就想问这些网友:爱护角色会得到什么?角色又不会爱你…
…反而会ooc不是吗…?!?
没有预警,就像你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遇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