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国内很多手机乙游尽管名义上可以让女主换装甚至打架,但就像你不会叫暖暖和王者荣耀的英雄为主控一样,这些乙游本质上仍然是一个通过选择题让玩家来看不同剧情的视觉小说,不知道乙游玩家为什么坚持称呼女主为主控,你控制的了吗就叫主控,接受自己在看别人的故事有那么难吗,到时候发现自己和主角人设不一样又要破防喷官方不尊重代入感ooc了。还是自由度高的游戏玩少了,我觉得只有sim4和bg3这类游戏主角才能被叫主控,连酥油阿尔图这种虽然游戏本身文本量大但你并不能真的决定他每一步所思所想的游戏主角都不配被叫主控
童话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63358425/?_i=2656606HOUuzJ3
一般童话故事都会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从此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结尾。但其实每个地方有不一样的说法,盘点一些有意思的。
◎冰岛语
从前...
猫在沼泽中抬起尾巴,冒险就此结束。
◎孟加拉语
从前有一个国王.../在某个国家,有...
我的故事结束了,菠菜也被山羊吃掉了。(不像牛,山羊会把草本植物的根也吃掉,因此被山羊吃掉了意味着某件事不可逆转地结束了。)
◎加泰罗尼亚语
有一段时间...
这里有一只猫,这里有一只狗,这个故事就这样融化了。这里有一只狗,这里有一只猫,这个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南非荷兰语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
(口哨声),故事结束了。
◎阿姆哈拉语
很久很久以前...
把我的故事还给我,给我吃面包。(意指你再说一个故事,换我给你讲的那个故事)
◎荷兰语
曾经...
然后来了一头长鼻子大象,就这样把故事吹了出去。
◎哈萨克语
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山羊的毛是灰色的。(意指:很久很久以前,当山羊有羽毛的时候)
◎尼泊尔语
从前有一个国家...
将金冠送给听故事的人,将花环送给讲故事的人。这个故事将去到毗湿奴的住处(天堂),并在别人(下一个叙述者)的嘴上再次回来。
◎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语
我已经告诉你接下来发生的事...
◎Iraqw
记得父亲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库尔德语
曾经有过,没有过,有过...
我的故事去到了其他家庭,愿神保佑那些听众的父母。
◎古典阿拉伯语
在最古老的日子里、年代里、时代里,有(或者没有)这样一个...
故事已经讲完,甜蜜美好没有扭曲。
◎亚美尼亚语
3个苹果从天上落下——一个给作者,一个给讲故事的人,一个给听故事的人。
◎保加利亚语
从前从前,有...
他们幸福地生活着,直到生命的尽头 。/ 三天里,他们尽情地吃着喝着玩乐着。
◎捷克语
翻过七座山脉,越过七条河流...
铃声响起,故事结束了。
◎匈牙利语
跨过七个国家,越过奥普伦西亚海和玻璃山脉,那里卷尾猪在地上钻来钻去。
谁不相信我的故事,可以自己去调查。
◎Goemai
讲故事的人开始吟唱:“故事,故事"。
孩子们回答: "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 / 在我们祖先的那个时代/在那时男人是男人,女人料理厨房
我的故事讲完了,它已经回到了它来的地方。
◎波兰语
七座山之外,七条河流之外...
我那时也在那里(通常指婚礼上),喝着蜂蜜酒和葡萄酒。
◎斯洛伐克语
水在那里散落着,沙在那里倾泻着...
钟声响起,故事结束了。
◎波斯语
某天,某时...
书已经到了末尾,但故事还流传着。/我们的故事已经结束,但是乌鸦还没有到达它的家。
◎德语
从前有...
如果他们还没有去世,那他们现在仍生活在那里。
医生开药时我担心不好喂药片就选择了药粉。回家掺进猫条喂给猫,结果猫舔到大块药粉直接跑走吐口水,后来闻到药味就再也不吃了。
后来刷到小红书推荐越南春卷皮喂药大法,大为震撼,人怎么可以这么天才。遂连夜购买越南春卷皮,精心剪成小块蘸水软化,拿一次性掏耳勺倒上药粉,细细卷成小条夹在鸡胸肉中,猫果然大口吃肉毫无察觉。
莫斯科最搞笑的地方是高尔基故居博物馆。
因为里头有个美轮美奂的水母灯,于是在我的提议下大家欣然于大雨滂沱中前往,结果到了发现整个地方都像政治隐喻。
入口处破旧不堪,作为博物馆甚至没收藏的票根,标配一位善良且热心的收银大妈和一个善良且热心的保安大爷,入内后豪华得无以复加。住宅玄关处甚至比住三四个学生的宿舍都大。我和朋友们在那里比划,模拟高尔基回家后的景致,首先他肯定要先挂大衣,然后再坐地铁去摆了椅子的另一边脱鞋放伞。他本来可以坐车去的,但因为党呼吁要回到群众中去所以才选择了80卢一次的地铁,之后他要转乘一号线进会客室。辛苦了。
出来后的第一反应是你背叛了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背叛了我们。
~写文好烂是为什么~游戏/小说/网剧业内黑话版~
语句啰嗦→文案是按字数结的工资
词汇贫瘠→压稿酬/多层外包,导致文案素质低,不是歧视,用香蕉做工资就只能雇到猴子
剧情老套→主策划和编剧决定使用市场调研看来好卖的剧情模板
情节离谱→人气下滑,编剧被命令制造爆点
人物扁平→人设是基于市场调研看来好卖的卖点设计的,并不遵守人物行为逻辑
节奏拖沓→卡付费点,骗充值
立意浅显→故意的,为了满足底层客户需求,向下兼容
模仿痕迹重→策划和运营研究竞品、拆解亮点、要求重组后,和执行方的文案/美工/其他设计沟通不良,导致后者被命令“抄这个”后真的“做了和这个一样的作品”
大纲崩盘→因为项目取消或者团队换血导致编剧魔改原剧情
卡文崩溃→行业内没这个说法,你做不出来就让同事和外包做,所以很多作品看起来前后不一致,因为底层员工都是拼多多的组装写手
角色OOC→人气下滑,编剧被命令制造爆点;写手换人,前后对接没做好
对话尴尬→负责校对的写手或者主编/主策摸鱼,质量把控不负责
在好几个平台都刷到图中同样的内容,刚好和《不原谅也没关系》里面说的对上了:
“若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可靠的人给予爱、支持和保护,孩子通常会对社交活动感到非常不安。他自然而然地变得不愿意向任何人寻求支持,并且不得不把“靠自己”当作生存的策略。
幸存者会觉得对别人有需求是特别危险的。从关系中获得安慰和支持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幸存者的这种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完全丧失。许多高功能的幸存者尽管有足够的社交能力,但仍会对社交感到焦虑。
在结构化的社交情境[3]中,大家的预期很明确,共同的目标使人们不再关注对话,而聚焦任务的完成情况。然而,在非结构化的社交情境中,如派对或朋友小聚,则更有可能触发社交焦虑。在后面这些场合中,幸存者不得不进行随性的自我表达,他会感觉仿佛闪回到了童年时的灾难场景。
无论是结构化的还是非结构化的社交情境,“幸存者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往往都需要隐藏很多焦虑和不适。
大量的童年虐待经历会给幸存者的大脑植入一种“他人即危险”的强大“程序”。在长时间的闪回中,幸存者严重的社交焦虑可能会演变为社交恐惧症。
- - - - - - - - - - - - - - - - - - - -
“许多治疗师认为CPTSD是一种依恋障碍。这指的是,幸存者在童年阶段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的安全可靠的成人,因此也就无法向他人学到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技巧。当与照料者建立健康关系的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幸存者在成年后通常就很难找到并维系健康的支持性关系。”
没有预警,就像你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遇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