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了何时才能停止读书读到尖叫
「许多自闭症女孩都是自学成才的读者(Simone,2010),她们学得很快,而且会贪婪地阅读她们能找到的任何书,无论是信息类的还是小说类的。
正如Rudy Simone 所说:“信息取代疑惑”(Simone, 2010,第23页)。
阅读不仅能让人们独自逃离混乱的世界;它还能提供知识和数据,帮助女孩在不得不返回这个世界时管理这个世界。」
当我读到「Infomation replaces confusion」的时候真的尖叫了感觉可以写在我的脑门上作为我的人生概括。从小学开始我看书就是扫描仪一样地看一书柜一书柜地吃下去试图理解这个世界……本科的时候我可能把这个校区图书馆里面所有能借到的和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书全看了,还跨校区去借医学院的书……
Women and Girl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2nd edition
@Yumekawagin @board 某日娱字幕组自己开发的(仅支持把本地视频丢进去,会生成字幕文件,无法在线转换):https://github.com/Ayanaminn/N46Whisper/blob/main/README_CN.md
个人使用体验是断句已经没问题了,但语速快的视频(综艺等)听译错误还是较多(毕竟只是一个辅助字幕组提高效率的工具
之前看到“这恐惧竟该死的甜美”小组有个帖子说:自己老家是山东东营,那是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地方,当年那里有个旅游宣传标语就是“黄河入海,我们回家”,这在本地人看来美丽又亲切的话,后续却导致了很多外地人专门到那里寻短见,甚至最后不得不改掉。
这还真是恐怖又甜蜜的想法,我小时候也对“走入大海”有一种情结。
因为我不是想死,我只是想回家,如果人间的家庭和家乡我无法回去,那么我想走进大海,回到地球的子宫。
拥有这种欲望并不奇怪,加缪把是否选择结束生命的课题叫做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而拉康也认为对“从不存在”的渴望是人类最基本的幻想(fantasme fondamental)之一,而这种幻想所渴望的本质并不是死,或者弗洛伊德所谓的死亡驱力(Death drive, todestrieb),而是“主体存在的消失”(effacement du sujet)。
“Walking into the ocean”在英语中也是对“死亡”的一种雅称,把“死亡”或说生命终结与“大海”这一生命之源结合起来,在人类文明中似乎很常见。
“河川的源流、大海的尽头、生死的界限”,根国,黄泉,冥滩,忘川,任何一个名字都行,有时我想要走入大海。只是想要追根溯源,游到那里,回到出生之前,回到从不存在。
某种意义上来说东亚父母也是一种“恋幼癖”:belike他们非常强调小孩“小时候多么可爱对爸妈百依百顺”“小时候又孝顺听话”“从前你不是这样的、你是越长大越叛逆”,
↑实际上小孩只不过是年幼的时候完全还未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人格,父母长辈等等这些对象非常容易便可以操控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掌控一个幼年体人类的生活→而这不代表这个幼年个体就失去了主格,只不过对方的主导权和autonomous思维还未成长完全。
一旦孩子成年、或是青春期开始逐渐有了自主自体意识self-autonomy,这就变成了东亚父母嘴巴里的“叛逆不孝顺不听话”。
本质上来说,东亚父母说难听点、和恋童癖也没区别,一样都是以想要完全占用操控一个幼体为人生满足——虽然他们不涉及性层面的控制,但在心理机制上,他们的满足感确实来源于对幼体的完全控制与支配,而非真正的平等关系。→他们渴望的并不是一个有思想、有自我意志的个体,而是一个“永远听话、永远依赖、永远围绕着自己转”的小孩——这种心理状态本质上是叫做“情感寄生”(emotional parasitism)。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姜姬
“ 蒋彪当时也很喜欢茉娘,常将她抱在膝上,只是逗一会儿就放下了,转而去找赵氏。”
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看得我都毛骨悚然了,把妹妹抱在怀里逗完了就去找和妹妹年纪相仿的老婆是什么意思呢…
《财新|不堪回首须回首:各地方舱医院招标拆除》
没有预警,就像你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遇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