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上新:给爻大师加了个“每日多次占卜”功能。
一直以来,毛象版每天限制一次免费占卜,是为了防止滥用(毕竟调用 API 是有成本的)。
现在,如果用完免费次数,还想继续提问,可以选择以很低的价格解锁额外次数,正常呼叫爻大师即可(首次付费有限时小福利,具体内容等你触发时会看到)。免费功能照旧,付费只是可选,量力而行。
爻大师从 2023 年 5 月 31 日上线,到现在两年零两个月(ChatGPT Store 版也将满一年)。从 GPT-4 → GPT-4 Turbo → GPT-4o,之后我们会考虑升级到最新的 GPT-5,继续陪大家慢慢走下去
#爻大师
我觉得科技区其实是over consumerism的重灾区,而且这绝对是一个男性主导的区域。男性博主们测评各种手机本质上和女性博主测评各种唇膏有什么两样?这个风潮都多少年了为什么这两年才突然出现针对女性的over consumerism 的批评?
:ablobcatpnd_grgrdance: 全家认证好吃的咖喱配方!
原料是:半只鸡(鸡排鸡腿肉更合适,我没买到,大约400g!),小猫咪头一样大的土豆(我的土豆加多了)胡萝卜比土豆少些,半个洋葱或者洋葱头,一个青椒,椰浆50ml
香料:柠檬叶两三片,南姜一元硬币大小三四片,四分之一大葱那么多香茅(是香茅不是大葱),咖喱块75g
鸡用盐黑胡椒腌制。
可以用电饭锅也可以直接用锅炒。
个人感觉焦化味道在咖喱区别不大,就直接都扔里面煮了。
电饭锅就是上述材料全部扔锅加水到快要淹死食材的地方。
如果是锅就是下油炒鸡,鸡捞起来,下上述材料除了鸡肉。
把土豆和萝卜煮软,下鸡煮熟。
两种做法的最后都是最后加椰浆!
这样做的不单单只是无聊的咖喱味,香料味会有一种往上提的味道!:ablobcat_dancing:
之前一直没有勇气对接加沙家庭,这次有朋友陪伴也选择了对接一个家庭。我这个家庭比较克制,平均每天给我七八条消息问我情况如何,也不问我钱什么时候能转过去。我也很希望每次他问我都有进展,但平均下来每天能有一个人捐款就不错了。
说实话会感受到压迫感,但朋友说理解一下,这就是现在这个真实世界的绝望缩影。我也提前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叫自己不要有过多负担,维持住自己的精神状态才能更持续地做事,但有时还是会有一点难过。
昨天去超市采购,我昨天想起因为以色列的封锁,现在加沙一公斤面粉要60美金。平时基本8刀以下的东西我都是想买就买,但昨天有好几个东西,我想了一下是否真的需要吗,就又放回去了,想了想这样每个月能省下来可能将近100刀吧,就可以多一点的钱捐掉了。
另外请大家多多关注这个由全球华人社群发起的、去中心化的、可持续性地月捐计划。
https://www.instagram.com/p/DMtfBlaoABl/
这位直男朋友的兴趣是赌博,我问他知不知道纽约市准备建赌场,现在几个资方已经递交了提案,年底之前会公布中标结果。他说觉得赌场会建在皇后区离中国居民区近的地方,因为要赚中国人的钱。我说我之前还参加了反对皇后区赌场提案的抗议,赌场会影响到周围的居民,那些赌博成瘾的人还会倾家荡产。
这位朋友接下来说的话是我从来都不知道的信息,他说因为他去赌场一般是1个人去,就会有输得走投无路的女性观察那些1个人进来的男性,以很便宜的价格给对方提供性服务,就为了有点钱,好重新赌回本。
我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之前抗议赌场的人基本全是女性,我脑中还冒出了“赌场并不是女权议题,但是仍然是女性在组织和行动”的想法。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中的典型“赌徒”形象是一个腆着肚子的中年男人,我抗议的角度也是从族裔出发而不是性别。我以为赌场对女性的伤害更多是间接的(比如男性欠下赌债全家人背锅),但我忽视了赌场对女性赌徒的直接影响。任何剥削行业都无法避免会剥削到女性,唉。
吃了饭又看了一会儿戒社那个13集,其实除了他本人的经历让人发自内心地感觉恐怖和震撼之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戒社本人孜孜不倦地网赌的同时,他的公司在做p2p和高利贷,他的朋友在信用卡玩p2p套现,网贷平台则充斥着互联网的每个角落,4D环绕,走到哪里都是骗子,欲望的世界就是一个超级骗局。早上去公司,帮着公司撕毁那些高利贷的单据,两分钟前自己的手撕着被骗者的收据,两分钟后自己狂热地成为被骗者。我可以用亲身经历验证他的这段工作和生活完全不是什么很巧的巧合,因为新冠疫情前的中国就是这样。我也在骗人的公司干过。我也被骗人的公司骗过。感觉这骗局的浓度就像戒社在厕所网赌的时候吐出来的烟一样,浓得白稠,浓得窒息了都,然后他赌啊赌啊赌到晕倒在地铁车厢,地铁还要在黑暗的隧道载着这么一个年轻人继续飞驰,就这个画面想象一下都觉得好可怕好可怕 超级骗局 很显然即使他那时候没在网赌,不多久后他也会经历公司暴雷,倒闭,失业。网赌让这整段经历变得更加极端和戏剧化,彻底疯狂彻底疯狂彻底疯狂。他这个13集真的是各种意义上要成为中国互联网上不可磨灭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了强烈推荐所有人都去听一下,但是也确实需要很强的耐受力。
朋友问我:“要不要给孩子们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霸凌视频,让他们懂得这时候要保护自己,及时告诉我们?”
我直截了当:其实你没资格教育他们“如何不被霸凌”,因为你就是他们最大的霸凌者。
你打他,他就会以为被打是正常的。
要知道,孩子学习“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并不是靠看视频,讲道理,而是靠观察大人怎么做——特别是他们最亲近、最有权力的大人,比如父母和老师。
如果家长本身会打孩子,那他们就是孩子最早、最根本的“霸凌示范”。
那么无论家长怎么强调“别人不可以打你”,孩子都很难理清这个逻辑——因为他们已经在现实中接受了被打是“爱”“教育”“为你好”的表达。
你一边打他,一边告诉他“别人不能打你”。可他从你这里学到的,是一句更真实的规则:有权力的人就可以随便动手打人。
而这正是霸凌的本质:强者可以肆意欺负弱者,而弱者必须保持沉默。
所以在你的暴力教育下,他们无法学会反抗,只能学会沉默、忍耐,接受一切。
身体的边界感,是靠经验感知的,不是靠说教。
孩子理解“我有权说不”“我不舒服就是界限”这类边界概念,是靠身体体验建立的。
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哭泣、挣扎、不愿意,甚至一不满意就拳脚相加,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学会:
“我的不愿意没用”
“说不也不会被听见”
“大人想怎样就怎样”
“边界是由有权力的人决定的”
于是孩子早早就学会了压抑自我感受,甚至开始自我洗脑,去认同施暴者,来合理化自己遭遇的痛苦。
这样长大的孩子最容易在学校成为被霸凌者。因为他们沉默不语,没有反抗能力,甚至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
或者,他们学着复制自己父母的权力暴力,变成一个施暴者。
血腥视频不是教育,是情绪操控。
让孩子看暴力视频,试图制造“警惕”或“让孩子记住教训”,本质上是用恐惧控制孩子的行为。
这和打孩子、羞辱孩子、威胁孩子是同一种策略:用情绪创伤来换取表面服从。
但恐惧不会教会孩子真正的判断能力,只会教会他们回避,让他们更容易惊恐。恐惧更无法增强孩子真实的内在边界感和求助能力。
真正让孩子拥有反霸凌能力的,不是恐惧教育、暴力震撼,而是在一次次的日常相处中,大人用亲身行动告诉他:
“你的不愿意值得被听见,
你的界限应该被尊重,
你有权说不,
你说不时,别人必须停下。”
只有他确信这一点,他才能相信自己值得被保护,才会站出来保护自己。
好奇怪,明明昨天制作的纪录片《江油事件》在油管上传20小时之内已经接近70万播放量了,但直接搜索“江油”或者“江油事件”都不能在推荐首页上找到该影片,必须搜索“江油纪录片”才能看到。这么高播放量还被推荐算法降权重,不知道为什么。
https://bird.makeup/users/yesterdaybigcat/statuses/1952414618288378163
没有预警,就像你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遇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