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盲信科学的样子蛮搞笑的。如果你真正深入地了解过科学史,就会明白它的发展本身和其他领域没什么不一样,由一些“正统”把控,决定什么结果是正确的可以发表的,哪一些又是不可信的。如果你真正从事过研究,就会明白其中有多少努力是在消除随机性,随机性和技术局限又能把人逼得多么狼狈。科学研究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精确和高贵,研究结论只是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和可信度,不意味着它是真理。可别再擅自造神了。

Follow

吃饱喝足有闲心思,来举个例子。选个简单的。

你有没有听过一种科普说熬夜不好,理由是熬夜会死脑细胞——神经元——而神经元是不可再生的。人的大脑在婴儿期之后就停止发育,这种决定论色彩的观点是二十世纪的神经科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1980至85年,拉奇克使用猕猴来观察新神经元生成,但他没有找到。在发表的论文中,他认为,灵长类动物在进化中放弃了产生新神经元的能力,但进化拥有了变更自己旧神经元之间联系的能力。按照拉奇克的说法,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和认知”行为并不需要神经形成能力。这个说法相当于定调了。但这个说法本身没有被核实过。

1989年伊丽莎白古尔德研究长期精神压力对大脑的破坏作用时,不仅观察到了破坏,还观察到了愈合。她觉得很疑惑,因为[按理来说]神经元不会新生,怎么愈合。她查阅文献发现早在1962年就有人观察到几种哺乳动物大脑中的新神经元形成。但是没有人接受这个观点。
1972年又有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新生的神经元,依然是被嘲笑之后放弃了。

和古尔德同时,另一位鸟类学家的实验表明,“如果他把鸟儿放在铁笼里,剥夺它们的自然生存环境的话,就永远不会观察到他所发现的那些大量生成的新细胞。鸟儿会因为过多的精神压抑而唱不出歌来,这样新生成的神经元就会大大减少。”他说,“剥夺了自然环境,你所有的见识都会处于生物学的真空中”。

在科学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中,托马斯·库恩写,在科学家们学会以不同视角审视自然之前,新的事实对于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上是科学事实。

部分事实就是这样被排除在科学界视野之外的。

古尔德又做了八年的观察,才扭转了“神经元不会新生”这一旧范式。距离人们第一次观察到神经元新生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这一事实才被科学界承认。

和很多人以为的“尊重事实”可能相去甚远。

后来这部分研究逐渐演变成,“当灵长类动物被转移到更加丰富的围场环境中——拥有繁茂的树木、隐藏的食物,还有会转的玩具时,它们的成年大脑便会开始迅速地恢复。在不到4周的时间里,它们受损的细胞就会得到彻底的修复,形成丰富的新连接,而神经生成的速率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是的所以多散步多去野外对人真的好)

另一些人发现,抗抑郁药实际上是通过刺激神经生成而奏效,并不是血清素——著名的、一提及抑郁症就要想到的5羟色胺——另一个范式。

类似的例子还有进化论中的著名补丁学说“间断平衡”。

科学永远在发展,科学家也是人,是人就有认知的局限,即便永远敞开,也要承认技术的局限。科学是实用的工具,但并不是完美的、能够映照现实的一面镜子。到目前为止,即便是最前沿的神经科学也无法测量和证实“意识”,但不能测量和证实,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存在。

别把科学当成一切。千万不要。工具就是工具,应该拿来用,就像你看其他的工具,也会觉得有趁手和不趁手的地方,别把它奉为圭臬、别把它摆上神龛。更不要——先有论点再找论据——像信徒一样维护神明一样,没必要。

再往前几百年,科学还认为水银好、水银大补——你现在觉得呢?

· Edited · · Web · 0 · 47 · 53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