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香油要求来填坑防脱护发。想看我发量对比的,内含真人照片但贴纸。本篇没有废话,强实操建议,教你【如何判断今天洗不洗头】及【洗发水选品要义】。
首先,如果你不是遗传头发少,就不用太担心。头发多的要义绝对是头皮健康:头皮健康——长得多掉得少——发量多。
你需要确保
1.脂溢不发作
2.日常清洁要干净且温和
(做到2的话1就不容易发作
每个人的洗头频率是不同的,不要看油皮几天干皮几天给自己立规矩。
如何测试要不要洗:
头皮不痒时:把手插进发丝,放在头皮上,揉一把,顺着发丝把手拿下来。如果指腹明显一层油,有带下来发丝——洗。如果没有,拖一天无妨。
头皮已经痒了能看出来发丝塌了甚至长痘了——立马洗。立刻。马上。就今晚。
运动旅行暴走出大汗——当天洗
用了蓬松喷雾发际线粉之类头皮化妆品——当天必须洗(我建议不用这些
就是这样判断。
洗头频率会随着你生活状况发生变化,工作压力大会出油更多、稍频繁,放假的时候状态平稳的时候会稍稍拉长,这很正常。
即使是油皮,日常也请远离主打防脱控油的洗发水,除非这是主打天然植萃有机的品牌(表活温和不至于过度清洁)
不。需。要。配方观念太落后。你头发也没那么脏。
没有严重烫染受损时,不使用【含硅】【含硫酸盐】洗发水。
【硅】会卡在你的头发毛鳞片里使之无法闭合,导致你发丝毛躁易断;
【硫酸盐】作为表活清洁力过强,是上述常见控油洗发水的表活,会拔干,日积月累的水油不平衡会使头皮异常敏感脆弱。
而且据我观察我是对硫酸盐表活过敏的,但是我一直以为只是脱发。然后我发现不少人都过敏但是以为是脱发。
脸皮用什么表活洗,头皮也一样。
【如果你一直用控油款,换到植萃有机做日常清洁时,可能会有头皮屑、感觉油得很快必须天天洗的适应期,大概一个月。】
脂溢的,备一瓶含【二硫化硒】的洗发水,比如薇姿绿标。
洗完头发之后不要干发帽包很久,及时吹干头皮。
可选头皮精华,洗完之后吹干之前用,weleda头皮精华我推很多次了,也有不少香油看了我的推荐去试,反馈都很好。
头皮磨砂膏不是必选项。
我个人的洗护流程和产品:
(有时洗前油浴)——有机植萃洗发水/薇姿绿标(每周强清洁一两次)——发膜——无硅发油——weleda头皮精华(有时偷懒)——吹干头皮
就这些。能做到温和清洁,你头发就不可能少得离谱。至于压力/换季脱发,熬夜发际线后移什么的……只能说工作害人!
发质和发型的事、以及油浴养护头皮的事……再说吧🚬
国内银行利息一跌再跌,存钱已经快倒贴了。妈妈看原本的微信七天通知存款的利息和理财通的活期+也闻风跟降,在想要不要开个理财通的定期+,叫我帮她看看靠不靠谱。我想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谁知道还有多少理财坑在前面等着,不如趁机把基础个人理财知识给讲清楚了,以后自己能分辨哪些是坑。准备的材料讲解下来效果不错,于是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有需要的象友。
个人理财之101的101
(非常非常入门基础,肯定能懂)
1. 理财不可能三角:灵活,收益高,风险低
评估某个理财产品、给自己设计理财规划,主要是从三个基本维度考虑:灵活性(flexibility)、收益(return)、风险(risk)。
灵活性:需要动用钱的时候能不能立刻拿出来(e.g. 活期存款可以,定期存款要等)。
收益:投进去的钱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能收回多少。
风险:亏本乃至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多大
这三者之间互相制约,不可能出现“很灵活、收益高、还风险低”这种天大的好事,这么告诉你的绝对都是诈骗。一个正常的理财产品往往在某一个或者两个维度上有缺陷,比如银行定期的收益勉强过得去,风险极低(除非银行跑路),但灵活性极差;股票的收益可能很高,灵活度也还可以(但只能在交易日取出),但风险性极高(没有任何保障)。
每个人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诉求/接受度是不一样的,随着境况和人生阶段的变化还会不断改变(比如年轻人相对有更多生命时间去承受更高风险博取高收益)。在同一个阶段,同一个人也会对自己资产内部有不同的诉求/接受度(比如当月生活费不能承受任何一点风险、需要极度灵活,哪怕没有任何收益;“闲钱”则根据不同安排也有不同面向,三五年里要动的钱和可以留到退休的也不一样)。重点是别骗自己——如果买股票会让你夜夜失眠,那收益再高也不要碰。
2. 收益从哪里来
搞清楚收益从哪里来,也就搞清楚了风险会从哪里来、为什么会灵活/不灵活。
收益简单粗暴来说主要分为两种:利息/分红(interest/dividend),市值波动(market value)
利息/分红:因为你持有了该理财产品一段时间给你的甜头(利息和分红有区别,但这里是101,不展开),总是正数。产生收益的原因是在你持有不卖出期间,这笔钱你不能用而被其他人拿去干别的事生财了,拿走去用的人回馈给你一点点作为报酬。
市值波动:当前卖出价和你当初买入价之间的差异,有可能是正收益(赚了),也有可能是负收益(亏了)。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变化,别人愿意花什么价钱从你手里买走你持有的产品/你愿意卖什么价钱,你们共同的愿景是交易后你们能在未来获得更多收益(比如别人买入后价钱涨了,或者你卖掉后可以用得到的钱买其它可能涨得更高的产品)。
(这里非常简单粗暴,只讲了speculative return,但更精细比如长期持有股票是靠风险更低的investment return包括分红和资本增长(earnings growth)就超出101范围了)
由此可知,利息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借钱的人不能按时足额付利息甚至卷款跑路,市值波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未来市值的不确定性(也存在发行产品者破产跑路的风险,但比起市值波动占比例小)。而且由于利息整体比市值波动风险低(利息不可能为负),高利息往往还和灵活度下降关联(别人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赚更多钱分你)。
3. 主要金融产品分类
有了上面的知识,可以来分析一下具体的产品门类了。这里不可能囊括所有,但基本分析方法是类似的。
银行存款(活期,定期<-注意注意注意:不包括银行的投资部门发行的各种基金):银行存款的本质是银行拿了你的钱再去投资(放贷及其它),然后把它的收益分你一点。因为银行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不管它投资赚了还是赔了,你的钱得照给),分给你的收益自然不会很高。在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比国有四大更高(出事国家兜底可能性低),因此需要拿出更高的收益才能吸引客户——逆向思维:敢比别家拿出明显更高利率的银行必然有更高风险。在加国,银行存款大多是上了保险的(CDIC coverage),银行破产了存款也不会受影响(具体承保范围要看条文)。
离开银行这个顶在前面的风险承担者,后面就进入了自生自灭的广袤丛林了……
存单(certificate of deposit)/货币市场资产(money market):这一类产品主要是基于超短期借贷(比如公司月底结数临时需要借一天或者几天的钱周转)。风险几乎和银行存款一样(美国历史上仅出现过一次本金亏损就是08年雷曼破产的时候,但迅速被修正了),但收益略高于银行活期存款,随之而来的是灵活性稍微下降,通常需要交易日或者提前指定天数才能取款(比如“七天存款”)。
债券(bond):债券最基础的概念是发行者借一笔钱,约定还款时间,以及过程中支付一定的利息。在这个意义上,债券不存在负收益一说,因为到还款日(mature)的时候,本金是会全额返还的。但现在基本没人这么玩。大多数的玩法是没到还款日就已经互相卖来卖去好多轮了(因此产生了市值波动,也就可能出现亏损)。理由也很简单:利率波动。举个例子,我买了债券A,十年期,年利率是2%,过了两年市场上又出现了债券B,也是十年期,但年利率是4%,我当然想马上卖了手上的债券A去换成债券B,但别人也会这么想,就不可能有傻子来接手我的债券A,除非我愿意打折卖。反过来,如果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低,就可能有人愿意高价接手以前的高利率债券。又因为这个利率波动的现象,同期发行的长期债券的利率常常反而是比短期债券低的。债券的发行者各种各样,有国家(国债)、银行、公司等等,不同发行者的违约风险(发不出利息/卷款跑路)不一样,因此它们会用不同的收益来吸引客户。比如国债风险最低(嗯哼,理论上)不用给太高的利率也有人愿意买;而跑路风险高的公司则要用高利率来吸引肯冒险的人(所谓的junk bond)。债券违约风险评级从A到E(AAA最安全)。算上市值波动,债券的整体风险一般比股票低(赚不会大赚,亏也不至于亏得太狠)。
股票(stock/equity):股票没有任何关于本金的保障承诺,持有者承担全部风险。因此也必须提供非常高收益才会有人愿意买。股票的收益主要分成两块:分红(dividend)和市值(market value)。一般来说,市值潜力高的分红就少(即饼画得大的,比如各种科技股特斯拉之流),升值潜力低的分红就相对大方(比如各种传统行业、老牌大厂,即所谓blue-chip)。以上讲的是一个正常的股票市场,国内的A股是另一回事,我没经验不瞎说。想投资股票的建议去201一下先搞明白股票的不同收益来源(speculative return, investment return),然后就能理解为什么长期持有可以降低风险。
最后补充一点,在公司破产的时候,债权人比股权人优先得到补偿,即同一发行者情况下,债券比股票安全一些。
4. 基金(mutual fund)/ETF是个筐,得看里面具体装了什么
因为买单一股票或者债券的风险实在太高了(珍爱生命,远离个股),有人就想了个办法:把不同风险/收益的股票、债券打包到一起,分散投资,平衡风险和收益——这就是基金和ETF。
重点之重点:基金和ETF有一些操作区别,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容纳各种不同金融产品的筐,得看里面具体装了什么,不存在基金天然比ETF风险更低或反之。(国内专供:不要看一个产品叫什么名字,要看它具体投资了什么。比如腾讯理财通的“活期+”实际上是银行存单/货币市场资产组合的基金,“定期+”实际上是再加上一些债券,这两个都跟真正的银行活期定期存款没有一毛钱关系。)
类似地,一堆高风险股票捆在一起作为基金/ETF也不能降低多少风险,能有效降低风险的是混入其它低风险的产品比如债券和blue-chip股票,但那必然也会拖低潜在收益。
现在经常说的懒人/怕死的人就去买指数/index,指的是按某个金融指数把对应的某个市场的一整块按比例买下来。比如所谓的标普500指数基金/ETF就是把S&P500里的500支股票按各自权重都买了,它们之间会互相平衡风险和收益,只要我对标普(某种程度上是对应美国经济)有整体上升趋势的信心,就不需要太关注具体谷歌/亚马逊/特斯拉之类的股价怎么样。但指数和指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指数是针对单一市场的,比如美国采矿业指数或者日本制造业指数(我编的),如果整个产业塌了,那买指数也没用。更稳妥的方法是买整个经济市场,不过这些就是201的内容了。
(后话:关于个人在心理上的投资风险承受度,我的个人体验+观察是:总得亲身体验一次熊市才能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得亲身熬过一次熊市之后才对股市跳水有心理承受力。)
祝象友们都理财成功有足够的钱享受人生。
-----------------------------
以下是一些延伸阅读(201):
(按我读过的顺序,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渐进顺序)
John Bolge的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William J Bernstein的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Burton Malkiel的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这本我只挑了后几章去fill the gap,大概是12章往后)
这几本都是美国人写的,理论上没问题,实际操作上我参考了另一本加国人写的Reboot Your Portfolio: 9 Steps to Successful Investing with ETFs
(在zlib或者Anna's archive上都有)
它们的共同理念是穷人/没时间的人做passive investing (index fund + buy & hold)是最安全最不给金融业多送钱的啊哈哈哈
我和小咪的horary写完了。
呕心沥血不是说我广而告之写得多么用心,是体感确实太痛了。把这一切放在技术里再体会一次。
天坑
发疯
公众号:Mireille Silmeril
mireillesilmeril.substack.com
As above, so below.
/请勿以任何形式转出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