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妈(依据我爸我姥爷和我的各位姨夫)讨论了proper husband的几条标准:
必选项:
1. 话少。女人说话的时候闭嘴,不插话,不特别问到他不说话。
2. 眼里有活儿。承担家里60%以上的家务,是家里做饭的主力。
3. 无论是自己家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喜欢他,可以跟孩子玩到一块。
加分项:
1. Encouraging and supportive。无论家里女人说要做什么事都支持,且灵活调整自己的安排配合完成。当女人遭遇危机时知道怎么给女人提供情绪价值。
2. 有共同的朋友/校友圈和共同回忆。
3. 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一起have fun。
必须得说明的是,这些标准已经是基于是个精神正常情绪稳定干净利落的成年人基础之上,不坐着尿尿、无法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emotional baggage 这种连标准线都达不到的加分也不考虑。
最近睡前在看一本讲生物钟的书,也提到著名的工业社会前的双相/多相睡眠的事情。大致是一些文化史研究者发现西欧在进入工业时代前,根据当时的日记、祈祷词、小说,可以发现当时人在天黑后会先睡一觉,深夜起来做做事(读书、祷告、做爱),然后再睡到天亮。这两次睡眠被称为第一次睡眠和第二次睡眠。这种现象随着工业时代夜间光照的出现而消失。这个文化史的研究被睡眠医学关注,有人据此认为这样的睡眠方式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认为夜间一次不醒才是好睡眠的观点可能是有问题的。
睡眠医学的话题我不懂,但是这种两次睡眠的现象,据我所知好像中国古代文献里并没有出现。早在汉魏的时候中国诗里就出现因忧思而在夜中起床的表现,比如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曹植的「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之后像李白的「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更有代表性。从这种表现似乎可以反推,一般情况半夜是不会起来的,只有忧郁的人才会这样。同样,在日本古典里我似乎也没见过夜间先睡再起来做事的情况。
据说有研究发现让人不受拘束地睡觉,夜里确实会醒(不是一觉睡到白天),即便这就是人的自然状态,和人在夜里起来做事还是不大一样。
该实验protocol厚厚一沓好几十页,整理了好长时间!
复盘最近的实验感想,第一这个protocol确实很好很讲究;第二是我同事做事情真的不动脑子,非常死板僵硬,也难怪她做这个实验做了一年半了都没做出来。看上去是每次失败都在反思优化流程,但实际上抓不到重点一直在无效重复。而且也有点唯资历论,这一点其实和我老板很像。
我老板一直不相信我能做好这个实验就是因为没见过我做分子,我也不想跟他吵,毕竟要他凭空信任也确实难为他。
但是我本科期间是受过相当完整和严谨的实验训练的,分子细胞组织生物信息生物统计我都大致学过,让我造轮子不够,让轮子跑起来还是够用。只是在这边一直没做,我也懒得卖弄和反驳他,都是用哪个才捡哪个。
就算是比较新的技术,总归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理解经典操作的原理自然就容易掌握。
搜一下怎么应对气象病。
————
作为应对气象病,调整自律神经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要过早睡早起、吃早饭、适度运动、充足睡眠、洗澡等有规律的生活。而且,我们知道内耳的传感器敏感的原因是内耳的血液循环不好,所以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是改善的方法。将热毛巾或温暖的塑料瓶放在耳朵后面,或者平时不要让耳朵受凉。耳朵的按摩也被认为是有效的。捏住两耳,上下、横向拉或向后转,用手掌盖住两耳整体向后转。除了耳朵周围的血液流动之外,还有促进淋巴液流动的效果。
此外,最近,还出现了实时显示大气压力变化的应用程序,发出头痛发生的警告通知和预测大气压力波动的应用程序,因此它们的使用也很有用。虽然在全国数量很少,但是也开设了气象病的专业门诊,所以也可以咨询。
我想好好调整自律神经,度过郁闷的梅雨季节。
——
https://www.medius.co.jp/asourcenavi/weather/?lang=zh-CHS
天坑
发疯
公众号:Mireille Silmeril
mireillesilmeril.substack.com
As above, so below.
/请勿以任何形式转出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