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前段时间一边洗澡一边研究出来的重大学术成果(bu)公之于众造福大家了。传统意义上的做事优先级矩阵的两个维度分别是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但个人体验在区分做事优先级前还是很需要先判断这件事到底是否和自己有关。这个维度对那些很难定义自我界限,总是习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的小伙伴们尤其有用。做了个图,举了一些我想到的🌰,象限内的基本行为策略是不变的,但每个人的🌰肯定会不一样。坐标轴同样也有意义,比如说,可以根据一件事和自己相关程度的高低调整糊弄程度。但总之原则是该糊弄糊弄,该无视无视,别让自己太累了。自己操心到吐血的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update: 好的,经过一些思考顺便参照SWOT分析的命名原则,我打算把这个图称作FRIL偷懒矩阵了:尽力-Focus,随心-Relax,无视-Ignore,糊弄-Least effort。重大学术成果没有名字怎么行噗(。
46 days to go: PhD research proposal
周末是雾霾呛的脑雾+狂风暴雨,最后没出门。不过昨晚睡得不错,睡醒反应过来感冒了。
今天的打算是鼠房剪尾,检片染片,然后联系楼下的老板借用仪器,和学生约时间学技术。再把自己最近要用的两台仪器权限给开了。整理protocol熟悉技术。
这周把WB KO做出来,切完这个3+4,然后P3、P5、P7染片验证我的猜想。P0这周切下周染。
就突然发现一个事实:我家一直对小孩们都没有什么要求,长期以来主要家庭任务就是保证他们玩好玩的开心,然后小孩玩到十岁,竟然对绝大部分玩具和娱乐都失去了兴趣,开始空虚寂寞冷,需要大人帮着开始寻找充实人生的事情去做……
这个事情就真的是完全违反老中人出厂设置的三观,老中人就是预设人天生爱偷懒爱玩,如果一直让小孩玩小孩就会一直玩玩玩……但原来小孩一直玩玩玩就会玩腻!
我也蛮震惊的,我以为一直让小孩玩玩玩不给压力,他就会快乐人生,其实也不是的,事实是小孩一直玩玩玩就玩腻了,然后就空虚抑郁。小孩需要做更能够刺激他的智力,能够让他有成就感的事情才可以更快乐。
好在我们双方都是在小孩十岁而不是三十岁才领悟这个事实。
下面好几天可能都会处在三观巨震重组的状态中吧。
纵横职场秘籍
1.Leader 说 “辛苦了”,你就回“你也别闲着,帮我倒杯水”,表示对领导关怀的认可。
2.Leader 微信找你,你就回 “?” 或 “有事?”,简单而高效。
3.Leader 问你进度怎么这么慢,你就回“有本事你来”,表示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
4.你正在干活,Leader 不懂装懂在你面前指导。直接反问 “你在教我做事?”,通过幽默的语言、反问的句式,起到缓解尴尬的作用。
5.Leader 安排给你一个 Jira 任务,你就回复 “就这?”,表示需求简单,工作完全可以胜任。
6.Leader 让你去趟办公室,你就回他“你自己没腿过来吗?”,表示对他大长腿的称赞和认可。
7.Leader 给你发了一堆任务,先回个 “哦”。说的再多,工作就还是那些工作,给个响应即可。
8.同事问你 “我发现你最近手上好像没什么事?”,你就直接回复 “管你屁事”,表示 Leader 分工明确,称赞公司制度完善。
男的真的蛮有意思的。就是每个人都被他复读过“我为了女儿XXXX女权主义者”那个,感想是你们男的是真的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烦人。
天坑
发疯
公众号:Mireille Silmeril
mireillesilmeril.substack.com
As above, so below.
/请勿以任何形式转出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