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今天净工了5.5H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结果………救命!!!都工到这个点儿了我搞点炸串不过分吧!!!

记一下看Elizabeth Filips的How I Study With a Full-Time Job记的笔记,里面有些点感觉能用上……原视频在油管,b站有搬运,搜标题就能搜到。等会儿我在评论补个链接
1.这个视频讲述的日程管理方式的逻辑
通常我们在时间表中写的都是工作,不会写非工作的部分(比如你工了一天决定晚上去吃麦当劳),而工作与非工作实际上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安排工作与非工作的方式会影响我们脑中对工作的上瘾或者奖惩机制
2.四种常见的工作-非工作的排列模式
(1)固定区间模式:在工作了一定时间后固定给自己的奖励。例如番茄钟,工作25分休息5分)
(2)固定比例模式:完成一定量的工作后给固定给自己的奖励。例如写够三千字论文就去打一盘游戏
(3)可变间隔模式:在这种模式里,工作与奖励都是不固定、不确定,并且不断变化的。例如你打游戏时其实并不确定关卡通关后会给你什么奖励,这个奖励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也许通关后你能拿到成就,也许就只是给你个奖励道具
(4)可变比例模式:这个模式类似在赌场赌博,你不知道你的哪一个行为会让你得到奖励。和(3)的区别在于(3)会像游戏一样每局/每关固定结算,你一定是在打败了boss或者这一局时长到了之后才会获得奖励。(4)适用于一些上瘾的情况,比如你很投入地做某事,不想停止工作,你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能够停止。
3.上述四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1)(2)是我们在日程规划时最常用的,它很适合我们用来规划,比如你还有20天考试,你规划每天每小时都学多少,20天后就能准备好考试。但这两种模式会让做难事更难,因为我们习惯给困难的工作安排高刺激的奖励。比如你计划今天完成一个很难的作业后就去大吃特吃,而这种回报又容易导致放纵(联系我听播客听到的知识,放纵不等于放松,放纵是在训练你的大脑产生依赖,产生多巴胺劫持)。
举个我自己觉得比较合适的例子就是,原本你计划2点开始学到6点,学完考试范围就去吃大餐。但考试内容你实在是不喜欢,所以你不到2点就开始焦虑,焦虑到3点终于开始学习,到6点的时候你在想要不要结束,但又发现内容学不完了,肚子又饿了。好不容易学到7点,虽然还没学完但吃饭的欲望盖过了学习,于是就去大吃特吃。→等到你下次考前复习时你想起前一次的悲惨经历,对学习的抗拒更深了,焦虑更加严重,而为了对抗焦虑你告诉自己学完了你就去吃顿更好的。→如此循环往复,结果就是你在令你焦虑的学习和暴饮暴食之间建立了上瘾机制。
视频博主的建议是如果你不适合这两种奖励模式,不妨试试(3)(4)这种更加motivating的模式。
4.良性奖励(?)
这部分因为这个博主做视频会把讲话之间的停顿剪掉所以我没太听懂具体什么意思,可能是让观众在以下几件事里筛选总结出对自己的奖励(?)总之我列一下
(1)做完工作的奖励
(2)没做完工作的奖励
(3)你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
(4)你睡前做的事
(5)你做来会让自己冷静下来的事
5.视频中介绍的实践技巧
(1)在日程表中安排工作时不要设定严格的开始时间,要给一个时间缓冲区,你要告诉自己,这是个你可以选择工作的时间段,你可以在你想开始时再开始
(2)不要设置严格的结束时间
(3)不要设置一个接一个的工作
第2点和第3点是因为从不同的工作项目之间切换需要的脑力,博主建议应该在任务之间留下恢复和调整的时间。比如你安排了写专业课论文、写程序和做英语听力的学习任务,三个任务之间的切换会耗费脑力。
(4)不设置特定的任务
原本你的日程安排上可能写着8点做一个PPT,9点写论文,下午2点背书,6点洗衣服买菜。如果这些任务都是只要当天完成、没有特别严格的时间要求的话,你的日程表上可以改为8点到9点学习,2点到4点学习,6点到7点家务……等你到了当天再根据心情临时决定做什么工作,这样有可能效率会更高。
(5)了解自己的生物钟和生活习惯
博主给的例子是,如果你不是早起型的人,那就不要在早上9点或者12点之前给自己安排工作学习,因为这样反而会让你的效率变差,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时间。
6.奖励设置
博主的方式是选择6种奖励,把这6种贴在一个骰子上,随机选择一种奖励自己。她选择的几种奖励对自己来说是低刺激性,因为她更倾向于在高刺激的工作之后,安排低刺激的奖励。总之工作与奖励的设置要考虑到平衡你的精力。反过来我觉得你在低刺激的工作后也可以安排一些高刺激的奖励,激活能量的感觉(?)
博主个人选择的六种奖励:记日记、聊天、冥想、听音乐、拉伸、散步。

定了下周末去上海的酒店!现在感觉生活中的大部分事宜都在稳步推进。

最近的工作太多了严重妨碍我开算命小摊。唉真受不了,沉寂了半年的工作……so needy!

等你们死了就知道当尸体的难了!我当尸体二十年了躺过的坟比你们吃过的饭还多!当尸体很讲究的不像活人那么随便的!葬礼上要注意遗容遗表,找人索命要遵守礼仪,吃贡品也要偷偷吃,很复杂的!回魂排队登记,清明抢祭品份额,烧来的冥币扣完税还要缴地府公积金,都是要学的!你们年轻人死了才知道当尸体的难!

46 days to go: PhD research proposal 

昨天忘写了。忙到忘记。

敷了第二种一抗,开了组会。然后去把头发修了一下,重获人形。

今天自己做了顿午饭出门,听讲座。染二抗检片封片。看一眼明天有无送测的可能。

Show thread

洼地女性避孕皮埋手术记录 

本猫因为有严重的意外怀孕焦虑,加上有固定伴侣,所以才选择做皮埋。
皮埋的时期最好是选在经期,我是经期第二天去的。
关于选医院
我是在小红书上做的攻略,搜索关键字为地区+皮埋,药物的话有国产和进口的选择,国产好像是除手术费和检查费用以外全报销的。进口药物在七八百左右,手术费看医院而定,我选择的进口药物,一共花了1050rmb。
我是先挂了常规妇科,和医生说想做皮埋,她就会给你开对应的检查。
检查的话,我这家医院只做了血常规,判断身体无炎症和异常即可,有的需要做b超性激素等等,因医院而定。
关于手术过程,大概分为消毒,局麻和注射药物。
因为我选择的是进口药物(如图),所以自带注射器,在碘酒消毒非惯用手手臂皮肤后,会注射麻醉,和皮试的疼痛感类似,对我来说不是很痛,会有皮肤拉拽的感觉,随后便会将药物注射器扎入(无痛感),接着用棉签按压贴上胶布,缠上纱布就结束了。
手术后观察五分钟,纱布没有过松或过紧的状态就可以回家啦!一共用时两小时。
暂时猫猫没有觉得疼痛和难受。

#七仔两性便利店

唉早上醒来刷公轴看人说学界压力大。当然大啊,但是现在谁压力不大。我以前也爱嚎叫,现在有点不想嚎了,嚎叫很费劲,不如省力做功然后回家成为尸体()

女网友每天都在纠结没有被喜欢的人喜欢。推出她不喜欢我是因为我不够好我不爱她,在“我在爱人就是傻逼”和“我给不了任何东西我是废物”中反复横跳。唉!唉!!

今天去剪头发,坐在店里感觉自己头发真的很薄,洗吹之后稍微好了一点但也能看得出发量确实已经明显偏少了。打工误人!
不过我感觉人看起来好不好看跟光线太有关系了,店里的灯光一打人均女明星。

中山二院事件已经彻底没热度了,关注事件从开始发酵到逐渐冷去这么多天,有效的信息不仅没有越来越多,知道的却只是有效信息被明目张胆地抹去,而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
其实中山二院若是作为本次事件的被告,是可以有恃无恐得面对来自社会的指控。本身癌症本身及其复杂的机制,或者人类目前医学水平还不足以分析如此复杂的问题并将其归因到学校本身。很多相关科普博主或多或少都科普过了,一个人患癌症有多少来自自身基因缺陷,又有多少来自外部环境等等,最后只能用“运气不好”来下结论。
然而,即便如此有恃无恐,中山二院还是选择了第一时间用“火灾演练”拆除了部分实验室,哪怕就是封存实验室保留全部证据也很难去证明癌症的真正责任来源。中山二院还是有所忌惮任何“真实”的信息被公众知道。
整个事看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公众知情权是如此不堪一击。在此期间,我们哪怕能听到任何关于当事人黄敏的发言,或者她的主治医生的发言都好,问问她觉得她在研究期间哪些环节有问题,都有可能拯救其他实验室类似岗位上的学生或工作人员。而我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能从一些网友截图里知道她还在积极求生,寻求可能的还处于试验阶段的治疗方案(一声叹息)。还有那个只在中山二院进修一年确诊得乳腺癌的学生,目前连性别都不能确认。癌症的形成或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虽然我们对多种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对不同基因型的诱发的可能性还知之甚少。但一年时间确实太短,中山二院大可撇清责任。但是该学生之前的实验呢?这个学生是否已经在一年前所在的实验室,已经遭到了不同危险化学品的暴露?能不能查一查ta进修前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呢?
其实结果我们大概都心知肚明,即使是中山二院这种天花板级别的实验室,都充满了各种安全问题,更别说其他小实验室了。所以一些实验室爆炸、起火,甚至有学生牺牲的新闻了,也是时有耳闻。
黄敏同学的生命或许已经倒计时,但更更难受的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日子里,已经无法向外界发出任何声音了,她已经完完全全地被这个社会噤声。仿佛从这个世界上被抹去一般。她实验室的同门师兄大概也要一直生活恐惧里,因为对与他们的跟踪调查也同样敏感,万一将来他们也得癌症,哪怕只是生了个不大不小的病,可能都要被噤声、被迫消失在这个社会。
因为自己也实在实验室做最底层的科研工作,对于一些其他学校出过的类似事故也有耳闻。学校一般也会给学生家庭一些补偿,换来他们的沉默。这大概就是最后结局了吧。

我人生至暗时刻:太瘦了撑不起衣服。这件事很少发生但是偶尔确实会有。肠胃不好所以吸收很差,需要少吃多餐否则营养跟不上。瘦子的生活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那么好过。我非常厌恶有些人浪漫地想象,瘦了就会更美、更健康。

#摆烂以及典当首饰度日

工作期间,一个五十多岁老头跟我闲聊,他感慨这个社会对女性太不友好,并批评年轻老师对儿子和男学生 “要求不够严格!宠坏了!”

我套话后得知:老头的女儿正在读博,他看到些社会新闻,于是担心女儿被学校的坏老师伤害,担心女儿大龄未嫁,担心急于找对象遇到坏男人,担心女儿找工作遭性别歧视和职场性骚扰,担心她找不到工作,担心将来双亲一死、女儿失去依靠被夫家欺负。他总结 “现在的男性” 当中坏人多,因为家长、老师和社会没有严格教育他们。

老头有许多陈腐思想,也不知女性主义为何物,但只要眼睛和良心没瞎,他至少能看见谁作恶、谁获利、谁受害、谁需要更严格的教育。

相比之下,那些满嘴 “女性是获利者” “不存在性别歧视” “me too运动是女学生勾引博导然后栽赃” 的家伙们,并非缺乏先进思想,而是他们良心坏了,故意颠倒是非黑白,故意作恶。

好困!!但还是喝杯热水就去艰难地上工!!

胡说八道 

我的女网友问我为啥大部分女人明知男人不靠谱还是会和男的结婚生娃。我感觉生而为异性恋我很抱歉(?)确实是激素一到位就容易脑子不清楚可能是远古时代流传的繁殖DNA动了吧()。
我的解决方案是挑选适合的伴侣,但保持一定的距离。

Rt确实我爸挪个沙发而已都能把自己腰闪了。(同样的事情我也能干。
发个低烧就在沙发上翻滚嚎叫与此同时我和我妈都是发烧了还能给自己搞点饭吃然后把锅碗洗了。
从此之后我对男的印象就是:娇气又不中用但自称健硕能干隐忍坚强

以我去医院的经历,男性对疼痛的耐受力比女性低得多的多~

我在未麻醉状态下做过肠镜,只是个别位置感觉被气体顶得慌,谈不上多疼,更多是感觉奇怪。而且那天我做肠镜时,隔壁有个老太太也无麻醉。但是看我周边情况,男的全部麻醉,问就是疼得受不了~我觉得属实夸张。
【无麻肠镜挺有意思,我几乎全程跟着监视屏仔仔细细看了两遍自己整套肠子~我健康的肠肠特别美。

我定期去一个科室理疗,隔壁治疗室内,但凡鬼哭狼嚎,除了幼童,只有男的~

有次家人住院,我陪床~隔壁老头儿嚎了一宿~然而我没遇到女的嚎的~

男的真的超级娇气~但他们给自己塑造出来的刻板印象却是:坚忍、不怕疼不怕死、大丈夫、铁血真汉子。跟现实满拧。

Show older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