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工到底几点下班?
我印象中是六点,于是六点不到我就把电脑关了,静候下班。结果六点半了,办公室里仍无一人离开。
我终于按耐不住了,假装交流问题,实际上只想问一句到底几点下班。
得到了六点的准确答复,我弹射下班
搜笔记应用的时候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文章,把目前主流的软件分成了针对三种思维的类型:建筑师、园丁和图书管理员。建筑师需要提前想好整体框架(如notion),园丁是抱着发展与探索的心态建立笔记系统(如obsidian),而图书管理员则是热爱搜集与检索的(如印象笔记)。
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眼
https://nesslabs.com/how-to-choose-the-right-note-taking-app
今天想科普一个我受益了很久的概念——「宽容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
它的表述大致如下:
当一个人发表并不完整的陈述(观点、想法、事实等)时,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给这条陈述以最说得通的诠释,和最善意的初始假设,哪怕这个人在与你争论。
简单地说,就是在理解他人说话内容时,以最大的善意和宽容去理解其用意。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任何交流甚至冲突中,避开所有无意义的咬文嚼字、过度解读,而以最高效的方式达成可以进一步交流和理解的共同底线。
这是我近三年来受益最大的一种原则。(By the way, 这条原则是孤阅格致学院的小宝老师传授给我的,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与格致学院的哲学教师们在个人修为上的巨大鸿沟)
举几个应用了「宽容原则」的小场景:
大疫时代,各种公共场所都有些令人无奈的严格措施。一次我去商场的美食广场吃饭,口罩不知所踪,于是被保安拦在外面。我跟他说——来这里吃饭的人不可以就餐时戴口罩,那些正在就餐的食客离我现在被拦的地方不过两三米,要求我必须戴口罩然后在几乎同一个地方摘掉口罩吃饭,显得有些不合理吧?
他没好气地跟我说:不戴口罩就是不能进,反正上面就是这么规定的。
换做多年前我会有一大堆尖酸刻薄的话准备随时脱口而出。然而这一次,我这样说:小哥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这样做其实也有点儿不合理,但您只是做好本职工作不想被摄像头拍到,不想让小领导找你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以及,今天没少有顾客因为这件事冲你吼,所以你有点没心力好好解释了对不对?
他愣了一下,然后瞥了一眼商场摄像头叹了口气说:其实也没多大事,都是混口饭吃,我一个当保安的多的我也管不着,你进去吃饭吧,下次记得戴口罩。
我们经常会听到「就是不能」与「就是这样规定的」——然而这种陈述本身是无意义的,必须将其语义补全。
而在冲突中,我们本能地会倾向于「以最恶推断」的方式进行补全:你这样说就是为了为难我,你这样做就是以为自己穿了个制服有点儿小权力就要摆官架子,你就是有病。
而应对冲突,我们可以反本能地进行「最善推断」:你这样说是因为工作来之不易不想承担过多风险,你这样做是因为今天不太顺利,换做我可能我也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过,我想坦白的是,更加宽泛地应用「宽容原则」并非是因为我是个圣人或有某种圣心。而是因为,宽容原则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对方最核心的论点、诉求、想法。如果对方本无恶意,那么我便省去了大量的沟通成本,可以让事项或议题的推进更为顺畅;如果对方的确有恶意,那么我能够过滤所有噪音后,迅速定位并理解到「恶意」背后的缘由,最终找出与之打交道的办法。
我至今仍然不确定两件事:1. 我是否过渡扩大了这个哲学/修辞学的概念(其实不重要);2. 我是否真的能把「宽容原则」作为一种「被动属性」,取代我内心深藏的、黑暗的一面,即「本能地恶意揣测」。
人的修为有很多道槛,我天资愚钝,恐怕道阻且长,共勉罢。
—— 自感身负有人类原罪的船长
你好,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