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在患者间俗称III型糖尿病,因为其很容易并发胰岛素抵抗,并演变成真正的糖尿病。但是大众对其的了解(或者说对症状的关注点)大多还在月经紊乱不孕不育方面,很多顺直女是因为备孕才去调理,这样可能错失逆转血糖调节功能的关键时期。⚠️pcos并不是与生育绑定的,没打算生孩子的朋友,在性激素方面有所困扰的afab性少数群体,也请关注你们的血糖!(以下健康提醒内容对所有人类适用,就诊方面为中国大陆特供)
一、糖前期概念
糖尿病前期:血糖调节功能受损,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受损尚在可逆范围内,是一个较为关键的瓶颈期。大部分人会在这个阶段停留两到五年,有的则长达十年,这几年里你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睡眠习惯,将决定你的血糖调节功能是进一步不可逆的恶化,还是恢复健康。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高于6.9mmol/L,且餐后2h血糖高于11.0mmol/L。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第一种:空腹血糖较高,在5.6mmol/L到6.9mmol/L之间,餐后2h血糖正常,即空腹血糖受损。
第二种: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h血糖教高,处于7.8mmol/L到11.0mmol/L之间,即糖耐量受损。
第三种: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同时存在,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血糖调节功能健康的标准:
空腹血糖低于5.6mmol/L,且餐后2h血糖低于7.8mmol/L。
二、有关血糖调节功能的检测
0.一般日常的学校体检/职工体检都会测空腹血糖,并在高于6.9mmol/L时明确提醒异常。但是,此时已经晚了,血糖调节功能已经受损严重。高危人群最好主动检测,在更早期发现问题。
1.多时段血糖测量。
抽血测空腹、餐后0.5h(可选)、餐后1h、餐后2h、餐后3h(可选),这五个时段的血糖值。
其中空腹和餐1餐2三个值是较必要的,另外两个是可选的。普通三甲医院收费大约100¥出头。
最基础的检测,也是直接的诊断指标。一般跟医生说自己是高危人群(家族有糖尿病史、BMI超过24、月经不规律、特别爱吃甜食、近来口渴尿多等,都可以算高危人群)医生就会给你开这个。出结果之后最好给医生看一下,不要自己对照着数字看,因为调节功能不仅体现在每个时间段的血糖值,也体现在曲线变化幅度上,医生会对照你的叙述有一个综合诊断。
2.糖化血红蛋白。
仅空腹抽血测量。普通三甲医院收费大约50-80¥。
性价比比较高的项目,主要针对空腹血糖受损型糖前。一般医生会在血糖发现问题后,要求再做这个检测。如果怀疑自己高危或者想一口气查完,可以让医生跟血糖一起开。
3.胰岛素和C肽水平检测。
抽血测五个时段的胰岛素和C肽水平。每个时段普通三甲医院收费100¥左右,做三个时段就是300¥左右,五个时段就是500¥左右。
比较贵的进阶项目,主要针对胰岛素抵抗问题。如果前两个检测都没问题,一般没必要做这个了。如果觉得自己很高危,不考虑成本,可以让医生跟血糖一起开。
4.居家检测。
在淘宝之类的地方搜血糖仪,可以买到便携血糖检测装备。我买的最普通的鱼跃血糖仪,仪器本体+50次试纸约50¥,此后单补试纸50次40¥。按照急性发作期的糖尿病病人标准,100次可以用一个月,我是一年都用不完。
商家会给配套的一次性采血针,每次测的时候往自己手指头上扎一下,流一滴血出来。
便携血糖仪的检测精度比医院低一些,但日常够用,性价比高,操作简单,抽的血也少。如果检索资料自我照料的能力较强,可以买一个。但是如果想要在医院开到降糖药,医院大概率会要求你再去抽个血。
三、日常调理
写不完见下条
分享一本关于恢复视力的书。我没仔细看,但是我翻看了前言目录简单提取到了“近视可以恢复别老戴眼镜多活动活动改善血液循环就有希望”的观念,扔掉了心理上的一个大包袱。书里还有更详细的论证和按摩手法,需要的友友可以保存一下。
https://mega.nz/file/E7clUKSC
密码:AC4Bjssq91s84sTZaC43IKU_M-O7e_cwe367EDDBf9I
朋友的副业做了一个潜水平台。今天一起吃饭,她说了中国客人的潜水喜好,就是喜欢“大货”。大货的意思是大海龟,大珊瑚,一切看起来精彩牛逼的东西。没有大货等于白去。她举例说观鲸项目,有时候鲸鱼海豚并不会出现,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中国客人就很难接受这种自然概率,会把那种失望转化成对产品本身的差评。“可是潜水是种体验,哪片海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啊。人不是造物主,你不可能控制鲸鱼定时定点儿来。”
她说的这些又让我想起小红书对“出片”的追求。我觉得是一种心态吧,体验本身没有炫耀这件事重要。也有可能是太缺乏关注了,只有更独特的东西才可以换取一些被误以为是关注的点赞。
还有一个点可能也有些关系,中国人真正用在玩这件事上的空闲时间太少了,放个假还得调休。所以玩必须要玩到“刀刃”上,花钱必须要花在“刀刃”上。评价标准单一、容错率太低的人生,只要不是最好的,那便都是错的。
好友找到工作后,和好友感慨终于从流浪状态变成了找到工作的成年人状态
好友找到了工作,工资比其伴侣高。好友感慨说很高兴,因为之前在国内公益行业工作,感觉都是为了兴趣,工资虽然在同行业里不低,但是现在终于有种进入商业社会找到工作了(?)的感觉。感觉现在终于开始觉得自己像一个成年人了(?)。虽然在国内今年的岁数可以准备(被)退休了。
我说我完全理解。前段时间拿到工作之前,也在跟箱子说这件事。当时用书里生命故事框架梳理完后,我跟箱子说,我是一个流浪汉的人生,我不想变成那种忘了自己是谁的光鲜人,太恶心了;但是另一方面我确实希望可以脱下流浪汉的衣服,穿上权威的衣服,做个更专业的可以帮助人的专业者,而这个包括了我想被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就是在一个制度框架下拿工资。这个工资意义除了物质上养活自己外,很重要的是对自我认同的意义。
我以前会对这个想法很羞耻,因为说实话实在是很厌恶制度[然后国内相关行业不去草根(全方位感受到来自大爹的排斥和打压)就是去基金会就是去UN而国内相关领域的UN分支实在是,呵呵;要么就是去实质上是zf分支触手的机构工作,那更加呵呵]。但后来觉得,没有该不该,重要的是诚实对待自己,确实存在“流浪汉”和“疗愈者”两个方面的冲突,而且强烈到无法忽视的地步,既然如此先回应这个需求,等平衡了后再调和也是可以的。
我跟好友说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内公益行业的问题,我也会有种我以前工作是“为了兴趣、为了理想”的感觉,但同时我是“边缘的”,我无所谓是边缘(我就是边缘的),但我会恐惧其实我离开这里后,我无法活下来,像离开温床会在外面被晒死一样。所以真的很希望有其他地方的工作可以证明自己能“活下来”,而不是因为本身太边缘了,是被社会抛弃的失败者。
好友:“真的,可以接受自己的边缘的身份。但这不代表我不想在‘主流’中有立足之地。”
好友:“在别人退休的年龄,我开始工作挣钱了!”
好友:“我们的30s是别人的20s。晚了十年也是一样的。我跟自己说我只是需要多10年来建立自己。”
我:“是这样的hhhh 而且其实我现在确实对身体的认识比20开始好多了。是感觉最好的时候。”
好友:“我的‘自我’也比20代的时候清晰。在(理论上应该)意气风发身体健康的20代,我唯一的感觉是难受、消沉和乱七八糟。现在终于有种‘长好了’的感觉。”
我:“是的。”现在的确是脑子比较“清楚”的状态。这个和“有逻辑”的感觉不是一回事。
后来也在想,就是国内我们其实也是找了个相对(相对)比较能彼此支持的行业驻足。因为离开后其他地方实在是有点恶劣。而如果一个地方整体足够宽容,就意味着我们更有机会去各个地方有立足之地。就不用好像是被迫(虽然同时也是自愿的,而这种自愿背后也有许多力量综合推到了这个位置)呆在这个行业里才能找到舒服的地方。当然这不是说,在这边就好到哪里都是均匀的包容汤,但是能去的地方确实比以前多了很多。真好欸,我们还可以重新开始。
我走向你像走向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