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外发问中国为什么看不到无家可归者】这件事,轮到我好奇了:这位发问的老外,他在中国什么地方旅游?
今年春节,我在珠三角某市,一个游客常去的网红餐馆室外,无家可归者直接从我旁边走过,翻潲水桶里的剩饭剩菜。
二月,珠三角某中高档小区业主、以及隔壁城中村包租公包租婆,都聊起:门口土地神的供品,晚上被无家可归者吃光了。
三月,我在珠三角工业重镇,无家可归者睡在天桥下面。甚至有无家可归者到政府办事,填表的时候地址写 “XXX桥底”……
以后发问之前,先检查一下自己平时的行踪和出入的场所,是否太高贵,完美避开了无家可归者可能出现的地方。
另外,有人说,政府会抓走无家可归者,收容遣返(或其他换汤不换药的新名称)——这是真的,千真万确。然而,这几年,抓不完了。
经济崩了,无家可归者源源不断涌现,政府的人财物力却捉襟见肘。有工作的人也交不起租金,流落街头:职业司机睡在车里,保洁员睡在商厦或写字楼的厕所里……
@PigeonAdultman 最近看《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无限游戏的规则就像活语言的语法,有限游戏的规则就像辩论的规则。在前者中,规则是让对话继续下去的方式;而在后者,规则是让别人的讲话终结的方式。”
所以精确性可能在这里就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让对话/合作继续下去
@eat 就是这样!如果面试时候,你说错了和说不知道都是不合格的,但是如果你猜对了,那人家就觉得你知道,给你的机会更大一点。
说起面试,对于一些特定问题,猜测本身就比答对更重要。想起之前听一个讲座,CFO说自己招聘时候,总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墨西哥的面积是什么。他不指望面试人知道这个答案,他就是想看看对方猜的准不准,和具体答案差距差多少,以及他猜测推理的逻辑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考验的并不是知识技术,而是预估的能力以及思维。这类问题里,最糟糕的回答莫过于一句诚恳真实的“我不知道”了
对象有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如果我问他一个事儿,他其实明明不知道,但是他会以一种非常肯定的口吻去猜测,甚至一定程度上,自己也坚定认为自己猜的就是正确答案。我原本觉得他的这个习惯是一种男味。
后来观察他和他上司以及其他同事的互动,加上自己开会时候也有一些要硬回答的时刻,就突然发觉,这可能是一种社畜本能……
就是,如果被客户突然提到这个问题,我明明不知道答案,但是客户expect我知道,然后这时候如果答不上来或者说我回头再告诉你,客户就会很不安,而且不依不饶。
我最好就是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先很坚定、很自信地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一些日常不太常用的terms表示出自己的专业能力,然后客户就会很安心的说okay,然后move on。开会结束后,我再去查那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如果发现自己猜对了,那就皆大欢喜,如果猜错了,那就给发个邮件说自己之前说得不准确(比如说我告诉您的数字是上个quarter的/是cash base的之类的),为了更完整地给您一些细节,以下是breakdown。
然后客户就会觉得,啊,这个细节真完整,不错不错。就算之前说错了,也不过是沟通问题。
打个比方来说,就像是,客户问我,现在树叶啥颜色的呀?
我就立刻坚定地自信的跟人家说,是黄的呢!
然后会议结束后,我查了,才发现,现在树叶是绿的。
然后我再给人家发邮件,您好,我告诉您树叶是黄色的,这是半年前的数据。现在的话,树叶是绿色的。而且以下是每个季度树叶颜色变化的具体数据。
我发现自己入职这个工之后,专业技巧没啥明显提升,但是甩锅、挡锅的技术却愈发成熟,也是挺悲哀的。
这句话我得裱起来:
「18岁才能买套,14岁性同意,4年里都内射吗?」
http://m.weibo.cn/status/5039704578458490?
起因,图3:
14岁女孩被成年男子骗去宾馆【轮奸】,检方认定是【聚众淫乱】,对轮奸女孩的男性不予批捕。
「所有类型的悲剧混合搅拌在一块酿出的浓稠的如同墨一样的黑暗。亲妈是买来的,尔后逃离了这个家,买卖人口的爹在外打工,她是寄人篱下的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暴力,为抵抗校园暴力结识了性侵犯。在14岁的年纪被人侵犯,而侵犯者未予批捕。再有网感的编剧都叠不满的buff,却是她的的生活」
对美国大学的重新认识是今年关于巴以的抗议潮里我学到最有价值的 side knowledge 之一:
:在推动产学研发展的大旗下,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大学都抓住了建设所谓的 “创新区” 和 “知识社区” 的机遇,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他们将校园及其周边地区改造成一个集豪华住宅、商铺、教室和实验室于一体的综合区域,并由拥有公共权力的私人保安进行巡逻和监管。尽管各方仍然声称这些举措是为了教育目的,但这更多是一种避税的手段,本质上已经是一门高档社区房地产生意。
我走向你像走向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