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埃里克森出事了就刷了一个推特想看看消息,结果推特上清一色地在说不要发人家倒地的视频,不要发他从担架上抬起头的照片,这样不尊重人,恶心,肮脏,脑子不太清醒,什么什么的…
啊我有些迷惑,事故现场的照片为什么不能发,不就是想了解一下情况吗,电视上也播了节选为什么不能播…我刷了半天大家都只说这样不尊重人,但是没有人说为什么这样不尊重人了,只有一个人说“难道你希望你这样的照片在网上被传播吗?”啊我觉得我可以啊…

其实我来德国快六年还没经历过 culture shock,最多只有 culture 惊喜,这次倒是真的有点 shock,原来他们把事故现场也当做隐私,包括车祸事故现场等等…抢救的时候球员们帮忙挡镜头,埃里克森被抬上担架的时候队友还举起国旗在后面挡着,确实是不想让别人看见,所以也不光是德国网友在圣母。那么这是哪里的文化?欧美吗?国内好像没听说过,微博上也到处在传相关影像…
而且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不能看,给大家看看抢救是如何进行的不也算是普及急救知识吗…

@unagi 我觉得还算是好理解,我们去医院诊室就诊的情景应该是患者的隐私的吧!中国有些大城市的大医院还是会有进诊室后把门关上的习惯的.

@zero 会诊的谈话内容我可以理解是隐私,或者急救室推进来一个浑身是血的不让人拍也可以理解,但这边好像就是他走动然后倒下的那个场面也不能播…我觉得这个场景挺无害的,也不血腥,也是出现在直播画面的,我觉得就是帮助错过了的观众了解情况呀…

@unagi 其实我是想回应你最后一句话“给大家看看抢救是如何进行的不也算是普及急救知识吗”.

我们应该把【事故现场】与【医疗现场】做出区分,这样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即便二者在文化上都倡导不要传播,也应该是遵循不同的逻辑的. 比如我个人认同的是:(有些)事故现场比较恐怖,可能吓到小孩子、心脏病等人群所以不要传播;医疗现场是患者隐私所以不要传播.

这样做出区分后,看来我们讨论的重点应该是【事故现场】了,即埃里克森倒地的镜头,而且由于我看到了直播,我也知道这个现场是不恐怖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猜想:提倡不要传播埃里克森倒地镜头的人都是看过这个镜头的人,而那些没有看到这个镜头的人都没有发出同样的倡议;而那些人偷偷摸摸把视频找来看过之后才加入了倡议的行列. 我这样猜想是出于对人类好奇心的理解.

另外,我觉得这远远算不上什么 culture shock,因为:如果“不要传播埃里克森倒地现场的视频”真的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一种共识,那这种声音根本就不会出现;有这种声音存在,说明猎奇的人不在少数.

@zero 被担架抬走的场景不知道算不算医疗现场…那张图主要是他抬起头了,所以大家知道他还活着,应该是一个比较振奋人心的场景,我想着既然倒下的现场不能发,这种好消息应该可以吧,结果也不行…

@unagi @zero 也有可能是因为觉得不知道当事人的态度,所以谨慎起见不建议传播现场照片影像?虽然应该也没有相关规定,但也许有人会觉得尽可能降低当事人心理负担会比较安心吧?

@Fughetta @zero 是有这种可能的,但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东西是需要谨慎对待的,一是国内各种交通事故的影像到处传,被当成是劝人当心危险的正面事例,其中包括各种路人上传的,我不认为他们得到了事主的许可。二是我自己本身也不介意这件事,才知道原来有人是这么介意的。

@unagi @zero 普通人可能还是会的,我去年夏天急救住院了一次,至今还不太能听那段时间听得多的音乐,连在医院吃过的果酱口味都拉黑了,生怕唤起当时的回忆……当然我不知道以球员的心理素质会不会觉得没有大问题,但能多考虑一些也是好的吧。

@Fughetta @zero 我觉得可耻的应该是抱着猎奇心理的人,比如去拍他妻子表情的,这种媒体就是为了博眼球。但如果观众们只是因为揪心球员的状态,想了解一下事情的进展,连这种心理都有可能妨碍到别人吗?如果这是一个问题的话那我要反思的事情可能就太多了,所以我不完全理解这里面的逻辑就会感到惶恐…

@unagi @Fughetta @zero 我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但我觉得对于类似的事情,还是要尊重那些容易被trigger的人。因为画面播不播出对我们这类神经大条的人来说无关紧要,对敏感的人造成的伤害却是很难弥补的。

@echoco @Fughetta @zero 如果我知道了这样的尊重行为在社会上是共识的话,我倒是可以不管逻辑而是直接照做。但很多其它事情我就不晓得到底是共识还是一部分人的偏好,比如在别人没有问建议的时候前去提供建议,有些人就不喜欢,有些人又很欢迎…我现在只能努力区分这两拨人然后谨言慎行,但还是会踩雷,因为我有的时候以为自己是在讨论,结果在别人看来我还是在提建议 :aru_0160:

@unagi @echoco @zero 嗯我觉得也没关系,虽然兼听则明,但太紧张地时刻自省也挺有压力的。有时候在教条之外怀着朴素的善意,付诸真实感觉,也许会促使我们做出比较合适的选择。

@zero @Fughetta @echoco 我认为共识是存在于某个群体内的,culture shock 的存在就是因为一个人从有某种共识的地方搬到了有另一种共识的地方。
国内老一辈的共识可能是人就应当结婚生孩子,基本上每个适龄男女都被催过。老一辈人明明是在为晚辈着想,在坚持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的事情,但是却给人带来了困扰。我认为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可以帮人找到同类,但是人几乎不可能只跟同类打交道,那么跟非同类打交道的时候除了做自认为正确的事,还应该注意边界感,不要干扰别人。关键是这个边界非常不好确定,一不小心就好心办坏事。
而且正确与否只是当事人自己在某个时间段的信念而已,很可能随着接触的人和事变多了又会发生变化,所以人应该对于批评和分歧有一定的开放心态,但是这里又有一个自省的度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很难确定一个默认的态度,我现在就是把大部分精力分配给满足自己的需求,再小部分照顾他人的需求,这个比例根据心情会有变化。

@unagi @Fughetta @echoco

关于共识:

我觉得“共识”这个词需要在讨论前定义一下,我对“共识”的理解是所有人同意;但按你举的例子,结婚生子算作共识的话,难道是“大多数人同意的叫做共识”吗?还是比如说 80% 的人同意的叫共识,79% 的人同意的又不叫共识了呢?如果是这样定义的话,每一个“共识”得有调查支撑才行,只看舆论场恐怕会有所偏颇,因为大多数人可能都在沉默.

而采取我的定义,只有极端的所有人都同意才叫共识的话,会更容易让人自信一点(也更客观一点),你再大多数人都同意,我不同意又怎么了,我有我自己的看法呀!

---

关于正确:

两位象友都提到正确的标准不会一成不变,我简单回应一下:当然啦,我同意!但只要做事情的那个时刻,做当时的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好了呀!(欢迎指教!)

Follow

@zero 我觉得“共识”服务的目标是群体和合作,对于个人的自信没有意义。如果一个群体无法达成共识,那么就没有办法合作和共同进步,所以共识必须存在。我也是想更好地融入群体,避免伤害他人,所以才会想知道大家的共识。如果我独来独往完全对他人无所谓,我才能抛弃共识。

· · Web · 1 · 0 · 1

@unagi 我又想了一下,按维基百科的定义就蛮好,你这条说得我觉得也很棒,关注点在于一个外来者试图融入群体的这个时刻.

我刚刚的回复有点太较真了,比如你说到的:

> 但很多其它事情我就不晓得到底是共识还是一部分人的偏好,比如在别人没有问建议的时候前去提供建议,有些人就不喜欢,有些人又很欢迎…

其实这已经很明显不是“共识”了(无论哪个定义),因为你已经说了有人不喜欢,有人很欢迎……我其实没必要抓着这一句话不放的.

维基百科的定义一出来,你和我的共识应该能达成了:世界上有共识,而且肯定必须有共识,但类似于是否欢迎建议这种根本没有讨论途径(也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情,根本就谈不上“共识”一说!这种情况下,我主张我的各得其所原则也依然是通顺的!

---
三个主义我再看看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