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 K那个亚洲电影节,乍一看都挺好玩,仔细一看似乎不看也没错过任何。

看完Matthew Wong那个临展还有20分钟才去影院,顺便看了眼常展。直奔三楼,结果又走到《杏花》面前快哭了。这个展签写得就很难不哭🥲

Matthew Wong的临展也很好看,虽然之前从未听说过他。今天才知道是个港裔加拿大移民二代画家。
临展借来的还挺多,分两层,都是敏感忧愁又充满希望的色彩和浓烈的笔触,真的很适合放在梵高博物馆。而且人也和梵高一样自省脆弱但又丰富饱满,都饱受精神疾病困扰,且都三十多岁自杀(Matthew Wong 2019年去世)。
临展名字叫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因为再不画画就要受不了了,绘画是他最后可以撤退回的净土(事实上今天也在他的很多作品里看到他幻想中的世界,那里他是自己的国王)。
他开始得很晚(印象里说是26岁,之前大学学的则是摄影),但刚开始画画那会就以一天四幅的速度不停挥洒,拼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证明自己可以成功”,可以得到救赎,直到挣扎到35岁去世。

刚进门那个15分钟短片收录了很多业界采访,有人描述第一次见他的场面:“他问我这是Japanese Garden 4吗,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看过你所有的画。于是我知道这是他学习的方式:他大概通过社交媒体和书获取全部的知识。”好懂,本社恐也庆幸活在这个社交媒体的时代,可以让我不受限制地获得信息,而且几乎每个阶段的朋友都是网上下载的。

Follow

@Una 咦,我感觉照片看着比现场好诶,我去现场的时候看着一篇鲜艳的颜色刺得眼睛好疼,匆匆看完就逃出来了,但是照片拍出来就没有那么扎眼了。
对比起来梵高虽然色彩鲜艳但其实非常柔和看着很舒服。不过那都是褪过色的,好奇刚画出来的时候会不会也扎眼..

· · Web · 1 · 0 · 0

@unagi 我甚至有些不满于照片拍出来颜色变了,感觉原画浓郁的蓝绿我更喜欢。

@Una 蓝绿我倒挺喜欢的,比较静郁,红色橙色以及对比色用得比较多的我眼睛受不了 :aru_0171:

@unagi 啊橙色真的很多,我当时还在想这可能是来荷兰后最不讨厌橙色的一次(毕竟平时街上看见的橙色很难不是保守民粹的象征…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