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有一篇小说叫做《在法的门前》,那是我最喜欢的卡夫卡的小说。里面说一个乡下人想要进入法的大门,结果守门人不让他进去。乡下人一开始很想进去,那个守门人说:你不妨试试,但我是有权力的,而且这扇门后面还有好几道门,后面的门的守门人比我权力更大,最高级的人我甚至都不敢看一眼。于是乡下人就只好在门口枯坐一辈子。
我觉得这个故事里守门人的形象在老中人看来应该是最熟悉的(我一直觉得现在的中国人最能理解卡夫卡,欧洲人反而没那么懂):地铁安检员、疫情期间的小区门卫、城管、让人跪着办事的办事大厅工作人员……你没有在这些守门人面前枯坐过干等过,你的中国经验可以说就是不完整的。
RT 卧槽起底那个违规泄密+低质量本地化的报告文笔真是好得不得了,又文雅又毫不留情:What players found on screen was not the brisk, lyrical, elegant style that had carried the first Hollow Knight to such acclaim, but a swamp of overwrought archaisms, a self-indulgent carnival of tangled phrasing that felt less like modern Chinese and more like a Qing-dynasty soap opera written by someone pretending to be Shakespeare.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一直觉得卡夫卡其实算是广义的做题家,和所谓晦涩难懂相反,东亚做题家应该会感到卡夫卡每个字都是写的自己。我第一次读到卡夫卡写给父亲的信时,只能说无言以对。卡夫卡也写在法学院做题的经历,犹太学生一个个背题,形容讲义就像锯末一样,必须给吞下去。或者形容和父亲开玩笑时,仿佛只能展示男子气概,而生活仿佛只能被想象为结婚生子并且考公上岸。最有意思的他和父亲的斗争并非骑士般高尚,而是如同虫子,不分胜负,伤害彼此,狠狠吸对方的血。这种精确描述,几乎概括了我人生的每场斗争。
如果以类似的思路去阅读卡夫卡的小说,也会发现大量的创伤式写作。卡夫卡早期作品「失踪者」里,男主角卡尔在集体宿舍里堵着耳朵学英语,因为英语不好被美国人开除,面对质疑根本无法反驳,而后经历百般虐待,甚至被监禁。可是他最终听了隔壁自学考公的爱尔兰移民的话,决定继续留在美国。又或者在晚期作品「城堡」里,主人公K多次梦回学生时代,而我记得整部小说中唯一阐述K为什么要留在城堡的地方,就紧接着梦境:因为我好不容易才来到这里,所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没有预警,就像你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遇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