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agi 我觉得还算是好理解,我们去医院诊室就诊的情景应该是患者的隐私的吧!中国有些大城市的大医院还是会有进诊室后把门关上的习惯的.
@zero 会诊的谈话内容我可以理解是隐私,或者急救室推进来一个浑身是血的不让人拍也可以理解,但这边好像就是他走动然后倒下的那个场面也不能播…我觉得这个场景挺无害的,也不血腥,也是出现在直播画面的,我觉得就是帮助错过了的观众了解情况呀…
@unagi 其实我是想回应你最后一句话“给大家看看抢救是如何进行的不也算是普及急救知识吗”.
我们应该把【事故现场】与【医疗现场】做出区分,这样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即便二者在文化上都倡导不要传播,也应该是遵循不同的逻辑的. 比如我个人认同的是:(有些)事故现场比较恐怖,可能吓到小孩子、心脏病等人群所以不要传播;医疗现场是患者隐私所以不要传播.
这样做出区分后,看来我们讨论的重点应该是【事故现场】了,即埃里克森倒地的镜头,而且由于我看到了直播,我也知道这个现场是不恐怖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猜想:提倡不要传播埃里克森倒地镜头的人都是看过这个镜头的人,而那些没有看到这个镜头的人都没有发出同样的倡议;而那些人偷偷摸摸把视频找来看过之后才加入了倡议的行列. 我这样猜想是出于对人类好奇心的理解.
另外,我觉得这远远算不上什么 culture shock,因为:如果“不要传播埃里克森倒地现场的视频”真的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一种共识,那这种声音根本就不会出现;有这种声音存在,说明猎奇的人不在少数.
@zero 被担架抬走的场景不知道算不算医疗现场…那张图主要是他抬起头了,所以大家知道他还活着,应该是一个比较振奋人心的场景,我想着既然倒下的现场不能发,这种好消息应该可以吧,结果也不行…
@zero @Fughetta @echoco 我认为共识是存在于某个群体内的,culture shock 的存在就是因为一个人从有某种共识的地方搬到了有另一种共识的地方。
国内老一辈的共识可能是人就应当结婚生孩子,基本上每个适龄男女都被催过。老一辈人明明是在为晚辈着想,在坚持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的事情,但是却给人带来了困扰。我认为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可以帮人找到同类,但是人几乎不可能只跟同类打交道,那么跟非同类打交道的时候除了做自认为正确的事,还应该注意边界感,不要干扰别人。关键是这个边界非常不好确定,一不小心就好心办坏事。
而且正确与否只是当事人自己在某个时间段的信念而已,很可能随着接触的人和事变多了又会发生变化,所以人应该对于批评和分歧有一定的开放心态,但是这里又有一个自省的度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很难确定一个默认的态度,我现在就是把大部分精力分配给满足自己的需求,再小部分照顾他人的需求,这个比例根据心情会有变化。
关于共识:
我觉得“共识”这个词需要在讨论前定义一下,我对“共识”的理解是所有人同意;但按你举的例子,结婚生子算作共识的话,难道是“大多数人同意的叫做共识”吗?还是比如说 80% 的人同意的叫共识,79% 的人同意的又不叫共识了呢?如果是这样定义的话,每一个“共识”得有调查支撑才行,只看舆论场恐怕会有所偏颇,因为大多数人可能都在沉默.
而采取我的定义,只有极端的所有人都同意才叫共识的话,会更容易让人自信一点(也更客观一点),你再大多数人都同意,我不同意又怎么了,我有我自己的看法呀!
---
关于正确:
两位象友都提到正确的标准不会一成不变,我简单回应一下:当然啦,我同意!但只要做事情的那个时刻,做当时的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好了呀!(欢迎指教!)
@zero @Fughetta @echoco
维基百科:
“ 共识是群体讨论过程,所有人的意见都得到倾听和理解,并形成一个尊重所有意见的解决之道。 共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的东西,也非多数人的偏好。 共识是一段时期内群体所能寻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法。”
百度百科:
“ 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
这两个定义还挺不一样的…维基的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参考性比较强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何谓共识
我觉得“共识”和“道德”是一样的,只能针对某一个文化群体来说(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比如国内的共识,我们村里的共识,我们家的共识,职场里的共识,等等,在某个范围内是可以达到共识的。
@unagi 谢谢谢谢!一个快速的回复:
这三个主义我听说过,但我现在并不能马上说出它们的主张,相当于我没听说过. 我晚一点再做更深入的回复吧!
维基百科很棒,但问题是,这样看下来这个词好像有点不适用于我们的讨论?
让我们回看一下讨论的起点,是你说到:
> 如果我知道了这样的尊重行为(指不传播埃里克森相关视频)在社会上是共识的话,我倒是可以不管逻辑而是直接照做。但很多其它事情我就不晓得到底是共识还是一部分人的偏好,比如在别人没有问建议的时候前去提供建议,有些人就不喜欢,有些人又很欢迎…
维基百科对“共识”的定义要求有“群体讨论过程”,而我们这里说的“共识”似乎是一种没有讨论途径的心照不宣,是所有人的偏好(和“一部分人的偏好”相对应)?
(按维基百科,一个人怎么能不晓得一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共识呢?ta 也应该参与了讨论呀!)
按维基百科定义,我说“世界上几乎没有共识”,这句话肯定是错误的. 问题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共识”和维基百科上的“共识”好像并不是一个东西?这意味着,要么我们不理会维基百科,重新给“共识”下个符合我们讨论的定义,要么我们换一个词?
@zero 我觉得“共识”服务的目标是群体和合作,对于个人的自信没有意义。如果一个群体无法达成共识,那么就没有办法合作和共同进步,所以共识必须存在。我也是想更好地融入群体,避免伤害他人,所以才会想知道大家的共识。如果我独来独往完全对他人无所谓,我才能抛弃共识。
@unagi 我又想了一下,按维基百科的定义就蛮好,你这条说得我觉得也很棒,关注点在于一个外来者试图融入群体的这个时刻.
我刚刚的回复有点太较真了,比如你说到的:
> 但很多其它事情我就不晓得到底是共识还是一部分人的偏好,比如在别人没有问建议的时候前去提供建议,有些人就不喜欢,有些人又很欢迎…
其实这已经很明显不是“共识”了(无论哪个定义),因为你已经说了有人不喜欢,有人很欢迎……我其实没必要抓着这一句话不放的.
维基百科的定义一出来,你和我的共识应该能达成了:世界上有共识,而且肯定必须有共识,但类似于是否欢迎建议这种根本没有讨论途径(也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情,根本就谈不上“共识”一说!这种情况下,我主张我的各得其所原则也依然是通顺的!
---
三个主义我再看看
@unagi @echoco @zero 嗯我觉得也没关系,虽然兼听则明,但太紧张地时刻自省也挺有压力的。有时候在教条之外怀着朴素的善意,付诸真实感觉,也许会促使我们做出比较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