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象友们对于蓝领/白领/体力劳动/服务业等等的讨论,在想除了对比(谁更惨or都很惨)、马克思理论的资本主义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异化/alienation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别的、共通的东西?
我联想到现代社会的工作伦理其中一个重要rhetoric是把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热爱它才会成功。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坚信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是不常见的,甚至是一种幸运(e.g.对于科学家的普遍想像)。另一个通行的说法是“当你把兴趣爱好变成可以赚钱的工作之后,你就会渐渐不再爱它甚至恨它了”。从爱好到工作,除了增加的各种之前不需要处理的事务(e.g. marketing、delivery),还发生了什么?我觉得可能是现代社会定义下的工作是一种对于个体autonomy的剥夺,即你无法自主拒绝做它。正如再好吃的菜吃多了也会腻,再喜爱的事做多了也会厌倦。如果人能长期保持某个爱好,那一定和ta能在自己感到开始有点厌倦的时候转去干点别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年轻人觉得自己做饭是一种治愈,这是建立在不想做饭的时候就可以吃速食/叫外卖/下馆子的基础上,和上一辈母亲们必须天天喂饱全家人的做饭是不一样的)。无论是重复性劳动还是非重复性劳动,如果人没有“停下来不做”这个选项(而不是无法承受后果的伪选项),迟早会感受到自己被“困住”(重复性劳动更快让人体会到这一点而已)。这种强制性与人对自由(即自己决定自己的事)的需要相冲突。而在资本主义的精巧设计下,它始终保持在一个最大化劳动时间和强度但劳动者不致于破罐破摔造反的临界点上。无论这个人是白领还是蓝领、做的是ppt还是流水线还是服务业,这种learned helpless是相同的。
或许需要从这个角度去看白领对于蓝领工作的幻想:期望的不是彻底的“什么都不用想”,而是在不愿意想的时候可以停下来不想。身体的劳累本身并不能换来心理轻松,只是它有可能(但不一定)提供了一个大脑自由wandering(并不是shut down)的机会。然而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的工作压榨机制里,体力劳动者的大脑同样是不自由的。
@Wupuzhi @board 我也是兴趣爱好超级广泛所以来答一下
我是在扩展兴趣爱好前先判断一下「我想学这个的目的」 ,然后分为四类
A.只是想试试,摸一把就好
B.我想用它表达点什么,但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天赋
C.增加技能点和个人价值,需要谨慎对待
D.我就是为这个而活!还可以靠这个吃饭!即使没法吃饭我也要学这个!!超喜欢的!!
A类的我尝试过马术,高尔夫,射箭,潜水,雕刻,篆刻,攀岩等等…全部都是报的体验班,喜欢的话我就多报几次,除此之外我不会购买任何相关的道具和专业服装。
B类在我这里是手工和乐器还有舞蹈比较多,在尝试时我会先确定我学这个是想做什么表达什么,比如我只是想弹某首曲子,我就去找老师说我0基础,但我只想学这首曲子,现在很多音乐老师都会教这种,至于乐器就直接借琴行或者买二手超级便宜那种。(学了尤克里里,钢琴,吉他,笛子,葫芦丝,古筝等等,对于我来说能整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就行…为了扒我推的角色曲又学了一下视唱练耳,但是扒完就不学了)
舞蹈也是确定了想学的舞就直接报名7天班,反正0基础也能学,学完就躺。
手工因为要买工具所以我会把工具的价格算一下,看是工具加起来贵还是找人做贵,如果是找人做贵的话我就会买工具。买工具也是先决定好要做什么样的成品才围绕成品需要的工具进行购买。(而且都是在pdd找其他三分钟热度的伙伴收二手)。像毛线类我家附近有纺织刺绣自习室,提供工具,所以我想织东西就自带毛线过去就行了。做陶土和粘土也是去的附近的陶土工坊借工具做。
C类就属于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兴趣。我会衡量学习它的价值,意义,对我的帮助,这些值不值得我付出金钱,时间和情绪。
我之前在乐器里学了琵琶,因为不仅可以弹自己喜欢的曲子,我也很喜欢快节奏的乐器,还能治疗老年痴呆和活动手指。这种我就报了长期的班,但我并不想以此为业,考级也是随缘。之前老师很想让我走专业路线很耗费我的情绪,我就跑了换了老师。会买好一点的道具但不会让它负面影响我的生活。
D类就是自己的天赋了。一碰到就觉得可以把它完全融入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以此为生。睡觉都能惦记的那种。这种就使劲花钱学!
在鹹魚上聯繫了好幾個人,通常是簡單聊一下問過情況,只有這一個人在德國的姐姐,問方不方便語音溝通。加上聯繫方式後,開頭便是一通德語暴擊。
原來有實人面對面說德語是這種感覺啊……我的心臟尚且被這種餘韻包圍著。
看到象友说这则记录有爽文的感觉,我想到自己从小到大都很讨厌到处泛滥的 “聪明帅气理科男给怯懦普通小女生辅导功课,收获一众迷妹” 的刻板印象桥段,后来看到一些虚构作品创作者愿意为此破局自我治愈的方式是书写两位男性之间的故事,以避免想到女性在现实世界作为第二性的沉重心态,也觉得很令人叹息。记得很多人说:“你想看到什么故事,就自己去创作。” 虽然我并不会写小说,但所幸还能在现实生活当中抓住很多机会,创造真实的女性互助故事,然后用拙劣的文字记录下来。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就是女性之间的结盟与互助将会是我人生的底色。对于当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理论物理的学术是一项随时可能中道崩卒的事业,作为白人世界的东亚女性,又要承受很多额外的压力。希望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姐姐妹妹们在这条路走到尽头之前,都能在内心世界 grow up,以及尽可能地 have fun~
心理咨询资料分享 - 应对焦虑的workbook
心理咨询好贵,但是咨询师给我打印材料其实全网免费:
https://www.cci.health.wa.gov.au/Resources/Looking-After-Yourself/Worry-and-Rumination
直接展开Workbook - Me? Worry?那个部分,每一个module都可以在线浏览PDF,也可以滑动到最下方,打包下载zip合集。
咨询师今天给我打印了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讲为什么会焦虑、如何避免自己24/7陷入焦虑。
Worrying和positive belief相关,比如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所以我们才会有动力去worry。
如此这般,我们就给了worries许多时间和精力,一股脑陷进去,钻进兔子洞,去分析最坏的情况、做最充分的安排,反而让自己没心思做好手头本来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worries本质上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过分关注这些困扰会让我们更无力,陷入僵局,既不能做好未来打算,也没有平静的心态处理好当下。
久而久之,我们还可能judge自己,worry about worrying这件事本身,觉得过度焦虑不好,有害身心健康。
咨询师让我设置一个worry time,把每天脑子里的worry记下来,既不pull(pay attention, listen closely, rationalising)也不push(抗拒抵触,让自己不要想),就记下来,到自己规定的时间,再去订好的地点,用自己约定好的时常,去尽情worry! (只要不是睡前worry都可以)
在这段worry time里,审视哪些问题还值得worry,哪些问题其实已经过去了,没事儿了(问题拖延拖延就解决了哈)。值得worry的问题里,哪些是能解决的,哪些是不能解决的。改变能改变的(思考自己有什么选项,怎么计划安排,如何解决问题),接受不能改变的(用认知疗法调整心态)。如果今天的worry time处理不完所记下来的事情,第二天再继续。每天只给固定的时间来worry,对处理不完的烦恼说see you tomorrow~
要接纳自己,有烦恼是正常的,如何处理烦恼才是问题的根源。要避免unhelpful thoughts, unhelpful strategy, unhelpful attention… 就算要想,也最好用纸笔记录,帮助自己focus,最好不要记在脑里里rumination容易思维漫游或引发无益念头。
今天晚饭做了龙虾尾,看视频学了个小窍门:*每个*龙虾尾x磅重,broil的时候就烤x分钟就好。做起来超简单,把龙虾尾剪开肉翻出来butterfly,黄油+柠檬汁+蒜泥+盐做个酱抹上去,烤箱broil几分钟就好了,香。餐厅(尤其是牛排店)好贵的
感觉最近在和女性朋友的谈话中总是提到这个,所以在象上写一下。如果要预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被男的创飞的风险,我有一个可能会有点激进的策略供参考。
简单来说就是把女性交往的默认模式设置为开,而男的设置为关。
具体来说,如果对女生来说是「我们的关系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下去,随着时间的进行相互的了解会加深,直到我发现对方有任何不好的苗头。」
那么对于(绝大部分的老中)男的来说,默认模式就是相反的,意思是「男的默认只能是我生活中的NPC,我们会维持表面上友好的最低限度交往,直到他在长期的考核中有任何证明他品格方面竟然可以impress我的男的,否则关系永远也不会加深。反过来如果有任何红灯警告就马上远离。」
只能说这是一种很适合规避风险的策略,但是如果有任何别的考虑可能就不适用了。
仅供参考。这也是一种可行的策略。现实中有人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