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agi 不过还真的挺有道理的,我似乎能理解他想表达什么!
@miau 是一门关于逻辑的课,第一个例子是:
三个逻辑学家走进酒吧,酒保问:每个人都想要一杯啤酒吗?
第一个人回答:我不知道。
第二个人回答:我不知道。
第三个人回答:是的。
这是因为,如果第一个人不喝酒,他就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啤酒,就会直接回答“不是”,而 ta 回答了“我不知道”,表明了 ta 想喝啤酒,但是不知道其他两个人想不想喝。第二个人同理。到了第三个人,ta 知道了前两个人想喝啤酒,ta 也想喝,于是世界就收敛了,ta 可以回答“是的”。
就是说在第一个人回答之前,世界有 23 种可能性,每个回答都可以砍掉一半的可能性,直到最后世界就确定下来了。
第一节课还举了几个相关的例子,都是差不多的意思,给出足够的信息之后,大家不仅自己知道了,也知道别人知道了。
@miau 学到的知识当然要运用起来!我以前也听过具体的例子,不过没有系统地归纳起来,这门课上全用数理逻辑符号化了
@unagi 立个flag, 有空我也要学一下逻辑学。
@unagi 原来还可以用逻辑学这么归纳出来啊!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