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来,我就不太喜欢《你一生的故事》那种的,揉了很多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去,但是全都点到为止,结论下得很草率匆忙,整个的理论也不太站得住脚,比如从光走最短路径推出光会预知目标、学会了某种语言就能预知未来这样的设定我接受不能…特德姜的其他作品还没看,目前在看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感觉还可以。
刘宇昆的风格就很不一样,他不讲基础知识,而是把适合用来写论文的 ideas 揉进一个故事里,比如妓女的眼睛里装有摄像机、用无线信号记录人的行动,等等,比较喜欢这种的。
以上这两个都是科幻,和王小波本来没有可比性,但王小波写的都是些基础知识,比如“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单一样本不能推论总体”“勾三股四弦五”“跑仿真”,却发散得又很巧妙,喜欢这种处理。
@unagi 感觉也分受众吧,我知道的物理人都极度喜爱《你一生的故事》!我是觉得前三分之二写得特别好,学习 heptapod 语言过程的详实叙述特别打动我,看到 variational principle 也很惊喜(我也不是很喜欢光线那个例子,但更好的例子也更不利于非物理专业的读者理解大意)。后面女主习得预知未来能力那里比较牵强,就随便看看了……
@QuantumBubbleTea 我觉得他对学习语言的描写没有打动我,远不如我自己学语言或者看语言学相关内容的体验。我是觉得他自己脑内有一个这样的抽象概念,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具体是怎样,如果他能举任意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画出来,那我会更信服。《除以零》那篇也是类似感觉,一直说自己证出了 1 = 2,然后一直描写证明这个东西的意义,但是又不给我看证明。
光线那个例子,因为它感觉是整篇的理论基础,或者说思维的出发点,所以不喜欢这一点的话对阅读体验的影响就很大。
至于习得预知未来能力这一点不是后面才出现的,文章从开头一直在用未来时,比如 You'll be twenty-five,一开始我还不懂这个时态,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这本来是一个特别好的伏笔,或者结构上的安排,也是全篇的主旨,但就是这个能力的获得方式没有让我在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觉得很多知识他就是提了一嘴,没有充分描述就立马跳到结论。我其实想看更物理一点的,但是感觉可能不如看教科书一时没有想起来真的有把理论在小说里揉得特别好的作品。
@QuantumBubbleTea 因为他讲的这种体验我也有,所以仅仅声明有这样一种东西本身不能引起我的共鸣,我必须要看到某个概念和具体经历的联系。所以王小波那种比较戳我,虽然不同类型的作品这么比起来怪怪的
@QuantumBubbleTea 我不太清楚到底怎样能引起共鸣,仅仅是有类似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不足的,只有“作者描述出了我一直有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经历”“作者用一种全新角度来看待我们都有的经历”这种才能引起我的共鸣,总之和主题无关,和写法有关,这篇看简介本来应该是戳我的,结果最后没有。
至于“描述一个人类循序渐进地探索完全陌生未知领域的过程”,我的体验是他不过是描述了人在接触任何一种全新的语言的时候会经历的东西,比如去学动物的语言,去试图跟与世隔绝的原始人交流。我可能更想看这方面的纪实文学,会描述得更详细。
@unagi 我是觉得他那部分把虚构的设定写出了记实风格,当然也有我联想加成的成分在,这个事情因人而异,以前读别的小说不是也有“我完全 get 不到,你通过脑补觉得合情合理”的情况吗?我和几乎所有学物理的同学/网友都觉得这是我们读过最亲切有共鸣的科幻,可能是大家有类似的联想加成。
@unagi 嗯,共鸣很多时候是基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经历的,再经典的作品也不可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你大概就是不属于那篇的受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