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fter all, will become of those entities quaintly known as “books” in the imminent, hypertextually hypersophisticated millennium? [...] Putting aside for the moment my hyperbole about the hypertextual, is there in this posttheoretical era a phenomenon we can still call “literature,” which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say, telephone directories, railway schedules, Nordstrom catalogs, and maybe even Web pages?
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会有一种看书的执着,看书和我看别的文字比起来,比如刷毛象和看新闻,到底有什么区别。
@unagi 我最近也在重新探索自己和书的关系,并且认识到我就是喜欢书这种交流方式,这是最适合我的,不因为什么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过要说这个“书”究竟是什么,的确很困难。通过一定形式上的要求,作者必须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创作,再由一定的社会结构进行协作,出版、流通,读者筛选、相遇、阅读。给一个主题足够多空间,相对静态完整自洽,作者与读者有距离,有沉淀和理解宽容的机会。书的属性非常多重,是个人创作,是公共贡献,是商品,是物品。一切加在一起,是人和书之间多向的关系,电子化也依然适用。(越说越神秘并觉得“书”不管是什么反正简直是个奇迹…)可能涉及到对一定信息密度(包括筛选感兴趣对象的方式,SNS用我的话说就是“信噪比”实在太大)、社交距离、仪式感、收藏与保有的偏好。个人而言,书作为一个最小单元是让我能有实感的存在,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希望一句话出自一本书,有上下文,有整个语境,不管内容是什么也能管窥见出作者完整人格的感觉,即使只在读者的想象中。总之真的在认识ASD后重新回来考虑书才是我的首选社交方式… (同时关于其他的文艺作品,也都更偏好更完整更有“名目”的形式,比如音乐认为应该以专辑为单位等)
与此同时,它也有建构的局限性,不过这个先不展开了。
几年前我还有段时间集中接触一些谈论关于书、买书、爱书的文章和书… 英文有词Bibliophile,我还收藏着当时看到的一个国内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一些名人谈论爱书的名言,并且去顺藤摸瓜搜到卫报Julian Barnes的文章“my life as a bibliophile”,然后还知道艾柯有本书《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至今没看…最近又想看了),当然国内近现代关于藏书的文章也很多,书本来就互相联系着。那也是我热衷于国内平台图书促销狂买书的时期,现在感觉不仅是我个人,社会时代也有很多变化了… 现在么,国内出版已经让我没什么购买的欲望,zlib也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