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迪士尼公主的故事都很老套,冰雪奇缘算是一个不错的女性自主自强的故事,所以本来室友的娃喜欢冰雪奇缘我觉得没啥不好的。可是当我把冰雪奇缘的原版电影打开的时候,她竟然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盯着屏幕。我这才知道她只是喜欢那个形象,她甚至有一大堆冰雪奇缘主题的饰品、衣物、贴纸,特别女孩气,特别粉嫩闪亮,无聊透顶,冰雪奇缘的内核一点没沾。
现在我大概知道室友的娃为什么对冰雪奇缘的故事一无所知但是喜欢冰雪奇缘了:她在家里经常在妈妈的手机上看 YouTube 儿童频道,那里有一大堆机制重复的刺激孩子的无聊视频,其中就有很多包含了冰雪奇缘的元素。
室友:她在我们家的时候我确保她不会看这种东西,我认为孩子不应该看这种垃圾制作,很害人。
我:你他妈不是自己每天在 YouTube 上看大量垃圾视频吗?你先把自己管好。
室友痛哭流涕。
“喜欢小孩才生小孩”这个说法总让我觉得怪怪的…小孩总有一天会成长为大人,那个时候还喜不喜欢呢?你看看满大街的大人,你每个都喜欢吗?你的小孩以后也会是其中的一个。我总觉得那些称赞“小孩子很可爱小孩子很美好”的人是在把小孩当成客体“凝视”,没有把小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
念角色名举例:
她要我画一个雪宝,我不知道雪宝长啥样,就上网查了一下,她一看到图片就:“哇!这是雪宝!”谷歌图片翻到下一张当然还是雪宝,她就:“哇!雪宝!”再翻一张:“啊!这个是也是雪宝!”再翻一张:“看,雪宝!”“爸爸这是不是雪宝?”“雪宝!”“雪宝在这里!”“呀!雪宝!”“快看啊,雪宝!”“这个是雪宝!”每一次都惊喜得仿佛第一次见雪宝。
昨天她爸给她读关于鼹鼠 Molly 的故事,她也是不顾她爸还在讲,马上翻到下一页:“这是一只鼹鼠 Molly。”再指指右边:“这也是鼹鼠 Molly。”然后翻到下一页:“好多鼹鼠 Molly 啊!”然后就边翻边只认鼹鼠 Molly, 刷刷刷两三下一本书就算完了…
开头嫌弃这个片子是因为觉得男主讲话好油腻,看到后来发现虽然他油嘴滑舌的,但是实际行动一样不落,所以好感还是上来了。女主虽然喜欢男主喜欢得不行,但始终坚定立场,拒绝被他的花言巧语拐走,到最后也不给个准话。总之就是很活泼的关系!
蕾哈娜的变装秀也太太太太好看了,不是她的粉丝但是看得出来她真的是哪种风格都能驾驭得很好!
再就是特效真的好绚烂,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赛博朋克式的城市,而且一般赛博朋克是给我冷冰冰的机械感,这里的倒是更温暖更活泼更有人情味,不愧是我心爱的 Weta, 我汪汪大哭,虽然不清楚 Weta 参与了哪个部分,但是我如果在电影里看到什么喜欢的特效最后大概率发现 Weta 有参与。
还有每次刷微博之类的东西的时候手指向上划动,基本上不可能划出完美的直线,而是以指根为圆心的一个弧形,就在我顺畅划到顶端的时候 app 就会判定我右划了,然后给我返回到之前的页面…这点在我戳人主页翻特别往前的状态的时候很坑人,一返回刚才划的半天就前功尽弃了。
区分有点弧度的上下滑动和单纯的左右滑动应该不难吧…
不知为何突然想起 Life is Strange, 之前看到一个 YouTube 博主直播玩这个游戏,根本玩不下去:“为什么只有这几个选项?我想选别的。”“为什么要回溯时间救这个人?是我的话就由着她去死了,怎样可以拒绝回溯时间啊?”
简直就是我玩这类游戏时候的心声,包括 Disco Elysium 也是这种感觉,全程都在哭喊:“这人做的什么选择啊为什么要说这种莫名其妙的话啊我一个也不想选这不是我”,整个游戏没有任何沉浸的感觉,非常违心,根本不知道在玩什么,这两个游戏我都没有坚持下去…
以下是完全没有相关科学背景的个人发言:
在网上做过的测试里最准的,我觉得就是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知道这会给出什么样的结果的那种。但是这种就很奇怪:如果我对自己的认知已经这么清楚了,那我还过来做你的测试干什么?你直接把要测试的几个方面告诉我,我自己就可以打分/排名,完全不需要你那些冗长又表述不清的问题。我觉得测试还是应该布置具体的场景,然后让人选择具体的行动(瞎举一个例子就是不要问“您认为/您的朋友说您是一个尊重孩子的人吗”,而是问“您的孩子这次考试又不及格,您会打它/骂它/和它谈心/不管它吗”)。我觉得用一个人的行为来评价人才是准确的,而不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很多人都有知行不合一的问题,脑子里的概念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口口声声说尊重孩子爱孩子却还是会打骂孩子。而且很多人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会做出特定的行为,这个时候才需要一个测试来解读。
而且有的问题真的没办法回答:“您的朋友认为…?”我没有朋友怎么办?我的朋友不评价我怎么办?“您在参加派对的时候…?”我完全不参加派对怎么办?这个时候我就只能选“完全不符合”了,虽然我知道这肯定不是问卷本来想考察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