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zzz 搜了一下应该是这个吧,2001年的文章,非常高引,被引用了 1100+ https://academic.oup.com/qje/article/116/2/379/1904158?login=true
2008年另有人指出了这篇文章有统计上的错误,合法堕胎和犯罪率降低的关联性并没有那么显著,虽然还是存在的
https://academic.oup.com/qje/article/123/1/407/1889832?login=true 这是评论
https://academic.oup.com/qje/article/123/1/425/1889836?login=true 这是原作者再次反驳
https://cmx.pp.ua/web/@linzzz/108254162988962317
如上,今天好几条嘟嘟都提到了“堕胎降低犯罪率”。相关资料我以前也看到过不少,不过此处我想说的是一个略微延展的事儿,算是一种旁证吧:
“堕胎降低犯罪率”,一方面除了降低不在“爱与期待”中降生的孩子,和这些孩子在后续经受不健康成长环境的可能性。我一直认为,更重要的是,它允许作为母体的女性,行使自己的生物本能——对自身安全、生存环境、生育条件等等理性评估且付诸实践的可能。
人类中心主义叙事里,有一种很主流的倾向:将其他物种矮化和概括为“春天到了又到了交配的季节”,这种完全臣服于时令和生理周期的存在,到点发情到点交配到点生育每个生命阶段打卡上班的刻板印象。
不是这样的。
动物们会严格评估自己的产育环境,外界的改变对它们从求偶到生育一整套行为都有极大的影响。气候、水土、食物、天敌,任何一环反常,都可能改变它们的繁衍节奏。
因此,在动物园学界,最大的技术难关永远是繁育:如何创建一个让动物安心的生存环境;如何让它们有求偶的意愿;进而有交配行为;再进而成功受孕;安全生产和哺育…每一环都是巨大的技术难关。动物园幕后,一个能使某个物种在本地成功繁育的饲养员,都是当之无愧的业界精英,行业英雄。
为什么动物不愿意交配生育?原因不一,而且人类至今也没摸索得很清楚。但基础的共识是——缺乏安全感。成功繁育的手段虽然落实起来复杂多样,但指导思想不外乎一条:让它们增加安全感,尽量复刻一个物种的原生环境,激发它们的自然行为。比如红山动物园园长沈志军的一席演讲,《我等了三个月,还是没人来我们动物园“报复性出游”》,里面详细介绍了红山团队成功繁育鹤鸵这个古老物种的坎坷经历。
如果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觉得,动物的生育行为主要受外部条件影响,把它们笼统地想象为某种完全被物质环境决定的存在。是不是只要生活条件给到位了,它们就会生生生?
还不是的,动物园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每天朝九晚五打卡上班的动物,往往是不愿求偶生育的。动物园的构造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外场、内场、繁育基地。
外场是展示场地,一定对游客开放,属于动物的工作区域(写字楼);内场是动物休息生活的区域(宿舍),视情况可能开放一部分;繁育基地是育幼的区域,一般独立于展馆区,完全不对外开放。
从物质条件来说,外场>>>内场>繁育基地。
(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