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体验和主流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同时,确实会降低对主流人士的共情程度。

譬如,活动家在描述土著的困难状况时,一脸动情地说:他们连冰箱都没有啊。住在 van 里的我,虽然也能理解,但还是忍不住翻个白眼。

又譬如,女性在生育和抚养的过程中,被迫脱离职场,重回职场后,因为之前的职业断层,会比男性遭遇更多的困难。对此我完全理解、并且 100% 支持相应的政策倾斜。但是,这样的讨论,毕竟是基于一种「持续的 career 更合理」的隐含文化。而作为动不动就辞职出去嗨几个月,甚至花几年时间脱产修一个 career 完全无关的学位的人,我在面对这些讨论时,必须先让自己去融入那些「持续稳定职业」的人类的心态,甚至要把平时自己对这些主流价值观的抗衡与不屑,暂时从脑子里隔离开,才能更深切地和这些社会话题里的弱者共情。

ps,我相信自己并不是因为经济上的 privilege 才有资格这样生活,甚至为了这样的生活,已经付出了很多生活水准上的代价。以及,我在重回职场时面对的障碍,甚至比生育女性更严苛,毕竟「因为生育而离开」是个更「合理」的理由。

我可太开心明天是假期了!感觉两天根本不够休息的!
三天假期之后的工作日也只有四天,爽上加爽!

@phyllisluna 说到算法歧视想推荐清华的一篇心理学研究,不仅表明算法歧视比起人类歧视更难引起义愤,当人工智能的决策系统性歧视某方,人们甚至更容易内化这种歧视。因为ai被认为是没有动机的、客观中性的,人类便将它们的判断当成对的。这是算法歧视危险的downstream consequence。

许丽颖, 喻丰, 彭凯平. (2022). 算法歧视比人类歧视引起更少道德惩罚欲. 心理学报, 54(9), 1076–1092. doi: 10.3724/SP.J.1041.2022.01076

我没有看过这篇的中文版,但是英文的文献非常清晰简洁。

话说感觉我手机 GPS 越来越不准了,不管是方向还是位置都乱指一气,是因为手机老化吗​:azukisan_question:

再还有我发现取景框旁边有一个旋钮,就问店员这是干什么的,他说假如你视力像我一样差的话,这个就相当于眼镜的作用,你可以拧这个旋钮直到物体看起来差不多清晰了。
我又震惊!我记得我之前用相机的时候抱怨过对近视眼不友好来着,但是当时肯定也有这个旋钮!我当年真是吃了不爱问问题的亏,俺现在啥不懂就问,很好很好​:azukisan_heart6:

Show thread

卖俺相机的店员真的很可爱捏,我问他 AF-C 是什么,他说,“是 continous autofocus,就是比如说你现在拍我,半按快门,它就会锁定我,然后我开始动”——说着他就开始在我面前跳舞,左右扭动上蹿下跳——“这个 focus 依旧会锁定在我身上。”

人家买了索尼!
然后上官网注册索尼账号的时候浏览器提示了账号密码,我震惊,我第一次买相机,什么时候有索尼的账号了?
直到登陆跳转的时候网址里面挂了个 playstation 我才想起来 ps 是索尼的…

本人接话题:
昨天跟同事一起去 hiking,回家的时候坐了双层大巴上层的第一排,大家纷纷表示好好玩,像观光大巴。
英国同事:啊?你们之前没坐过 double-decker bus 吗?俺们那边都是这种。
本人:说到 double-decker bus,我总是想到某英国乐队的一首歌,是这么唱的:
If a double-decker bus crashes into us
To die by your side is such a heavenly way to die
一旁的同事听到后,默默地把这首歌加入了她的万圣节派对歌单..

Show thread

本人在毛象上还挺话痨的,但是跟同事就没话说,他们老是没有有意思的话题,比如讲一些最近看的什么剧集,我一个也没看过!
但是上次一起出行的时候那个写 Documentation 的同事突然说:我在这个公司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数学的作用。我以前数学还挺好的,但是到了微积分就学不懂了,始终无法 make sense of it。直到我来了这里我才明白,哦!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原来这些东西是这么用的啊!
我​:azukisan_cry2:​嘤嘤嘤我需要多一点这样的话题

我发现我现在只要是看中国人出的教程就会被创到,但凡中国人出的教程就一定会搞性别刻板印象,比如说“如果你买相机拍女朋友的话那就别看这些参数了,因为女朋友只在乎自己好不好看,买富士,富士滤镜好。”
我​:aru_0010:

Show thread

我把这个怪罪于小时候实践机会不够多,光看教科书了。
前段时间去 Zealandia,导游说我们现在见到的这种植物很稀少了,因为老鼠爱吃这种植物的果实。但是 Zealandia 这里没有老鼠,所以基本上只有这里能见到大片的。
本人困惑提问:那老鼠吃了果实之后不会把种子散布到各个地方吗?
同行的生物学家: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比鸟类好,种子都消化了。
本人​:azukisan_exclamation:​好像学过!
但是如果是在这种场景下学习的印象就会深很多啊啊啊!
感觉上次出行碰巧遇到两个生物学家真的是好幸运,导游解释不了的东西他俩全能解释​:azukisan_pleading1:

Show thread

顺便感觉本人知识应用的能力实在欠佳,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具体现象,但是看到具体现象的时候不一定能想到是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的。
所以有的时候和非做题家一起去玩耍,非做题家看见一个现象苦思冥想,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本人一拍大腿:你说得太对了,这不就是我中学学过的那啥啥吗?我怎么没想到?

本相机小白想买个相机,上网看了一大堆什么焦距越小取景范围越广什么全幅什么 APS-C 什么等效焦距,把我都搞晕了。
我就上维基查了一下 fov 怎么算的,2 arctan(x/2f),f 是焦距长 x 是传感器画幅宽,然后我画了一个三角形,我就全明白了。
为什么那么多搞科普的都要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而不是画一个小小的三角形,有的文章讲 fov 的时候会画很多三角形,但是它们不是从相机出发的底边也都不相等,搞得我似懂非懂。

后面的人聊天,时不时迸出关键词:挣钱,发财,行业发展,运气,政策…

Show thread

我在一个烤串店,人家给我上米饭的时候说“诶,米饭”,我说“谢谢”,人家说“诶,客气”。
有个人吃完饭要走了,旁边人说“我送你”,她说“诶不用不用”,旁边人说“我送你”,她说“真的不用”…就这样来来回回拉扯了七次。
还有一些标语,例如“人生苦短,倒满倒满”。
已经很久没有过全方位地被这么浓郁的国内气息包围了。

一个feminism and art history课上听来的笑话。可能有点NSFW?折叠一下 

MoMA在1982年办了一个20世纪的女性主义艺术家Louise Bourgeois的个人回顾展,找Robert Mapplethorpe去拍了一张她的肖像作为展览册子的封面。照片上Bourgeois眼中闪动着的狡黠笑意,胳膊底下夹着她的1968年作品"Fillette",两者互相reference (p1)。Fillette这个词在法语里的意思是小女孩。给(男性的社会身份地位象征/崇拜的中心/焦虑的源头)阳具起这样一个名字、在展览中像肉铺里挂着的肉一样随随便便挂在钩子上(p2)(非常契合中文里的“二两肉”了哈哈哈)、玩具一样夹在(女性的)胳膊肘下,无疑是对男性(以及男性艺术家在作品中)的“阳具崇拜”这个至为重要文化核心的嘲讽和颠覆。

但MoMA在使用这张照片的时候把阳具部分裁掉了,只剩下胸像,简直就是把它推进一步成为了行为艺术,喷。

收藏了这张照片的Tate博物馆目录里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tate.org.uk/art/artworks/mappl

(关于MoMA在性/性别方面的黑历史,推荐阅读Carol Duncan的文章The MoMA's Hot Mamas,辛辣地指出MoMA在masculinize博物馆空间/现代艺术史方面的不遗余力)
4cd.instructure.com/courses/21

Show older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