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hl in Frankreich: Rechtspopulisten in erster Runde vorne
Wie erwartet landen Frankreichs Rechtsnationale bei der Parlamentswahl auf Platz eins. Das Lager von Präsident Macron schneidet in der ersten Runde hingegen schwächer ab. Doch das entscheidende Votum steht noch aus.
演出现场还有两个事故,一是 Diana 把桌子上的照片一掀,掀的幅度太大了有一张飞到了观众席上,观众还拿着传阅,也不知道还回去没有。
还有一处地上散落着很多东西,丈夫突然站起来跑去拿别的,结果脚踢到了一个铁盒子,盒子重重地飞出去,要不是舞台周围有踢脚线(?拦着的话真的会砸到人,声音大到大家都吓了一跳。
关于 近乎正常,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还有一个细节我觉得挺到位的,Diana 失忆后医生说要拿物件帮助她恢复记忆,而丈夫拿出的第一个物件竟然是婚戒,太傻逼了吧,你觉得婚姻对她来说会是最重要的东西吗?
倒是女儿第一个就拿出了她发疯上报的证据。精神疾病对 Diana 来说倒是更重要的一部分。
我之前看舞蹈的时候总想着要是看到男人穿裙子跳舞就好了。
结果前段时间看 Schauspielhaus Zürich 那个版本的卡门真的有穿裙子的男人跳舞,但是我却没有很喜欢。因为这些男人之前穿普通制服的时候行为举止明明很正常,但是穿上裙子后突然就开始惺惺作态地扭动,好像故意要扮演女人一样。不是的!穿裙子不是为了扮演女人,裙子就只是一种服装而已!
而他们让一个 queer 来扮演 Carmen 也真的很奇怪,因为这毕竟是歌剧,你放一个 queer 在那里又不唱歌,唱歌的时候专门找另一个角色扮演,这到底是在干什么啊?
就很像批了个 LGBTQ 的皮,既没有把他们当普通演员也没有侧重于表现他们的生活,莫名其妙的,看了很不舒服。
关于 近乎正常,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其实我有点疑惑编剧会不会想写的其实是男人深爱女人那么多年还是被抛弃了,或者会不会有人读出这个意思。。
在我看来这段婚姻根本就是强扭的,对一个人好也是非常 cheap 的。丈夫说是关心妻子但其实根本关心不到点上去,根本不知道她需要什么,而妻子是出于恩情或者出于丈夫对自己这么好的现实才一直留在婚姻里。最后她离开寻找新生活的时候我真的是拍手称快。
女儿也是惨惨,刚试图和母亲建立信任,立马就被抛弃。但她的表现也很坚强。至于最后还是跟那个我看不上眼的对象走了的安排,我只能说自己的路当然还是要靠自己来走!
关于 近乎正常,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看过 近乎正常
https://neodb.social/performance/0vTr94W27IGTmqkurqi3M0
可能东亚创伤家庭里出来的人会有一种错觉,只要去好一点的环境里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这部剧对我来说堪称恐怖,明明是那么互相关爱愿意提供支持的家庭,人还是坏掉了。爱不是万能的,即便相爱也不一定是对的人,自己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靠自己解决,所以我对最后的结局还是比较满意的。
试图自杀的场景因为表现得过于直接我表示很不适,穿住院服手腕绑绷带的细节更是一下子把我吓懵,让我记起来人坏掉的时候非常执着,理智和意志力都不会是对手。但是也一定要记住人会有那样的负面想法是因为坏掉了,不一定是真实的想法。也许一辈子也没法治愈了,但那样的人生也是可以活值得活的。
尽管我喜欢这部剧的音乐和想要表现的东西,但我还是隐隐约约无法入戏,因为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温情了。
Part 1 简单写一下《母乳主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关于北美语境中关于母乳、配方奶、女权主义的历史背景。我目前只看了导言和第一章,还没看到具体的讲母乳到底有多少营养这种科学理论的章节,所以这里先讲文化和政策历史,解答为何世界卫生组织和西方这么推崇母乳。
几方力量先了解一下,代表奶粉的雀巢公司,代表吸奶器厂商的公司,将吸奶器纳入保险的奥巴马医保法案,发展中国家的母婴,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母婴,还有发达国家的贫困(大多非裔)母婴。
背景就是1865年奶粉被发明后雀巢公司开始卖婴儿配方奶。在上个世纪他们做了一系列推销最最缺德的是在发展中国家,让销售人员伪装成护士,去产妇家帮忙然后顺便推销奶粉,或者送免费奶粉。他们会告诉新妈妈,奶粉有营养你的母乳没有营养。新母亲很多接受了这个理念也接受了免费的奶粉,等一两个月免费奶粉吃完了,发现自己奶水也没有了,而孩子嗷嗷待哺,只能去买雀巢配方奶。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普度pharma有没有……?只不过针对的不是成年人的止疼片上瘾而是婴儿……
而如果这里只是缺德,那你还没有意识到雀巢这个我们印象中无害的糖果公司到底有多伤天害理。发达国家的母亲就算发现婴儿只吃雀巢配方奶,也无伤大雅,但贫穷地方的母亲一旦面临这个问题,就发现自己根本买不起奶粉。奶粉那么贵,自己又没奶了,怎么办?有母亲一小罐奶粉稀释着喂了婴儿2周,而其实它只能喂3天。婴儿营养不良,出现严重健康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母亲尝尝没有干净的水源,她们用湖里河里井里的水泡奶粉,很多婴儿死于疟疾。
后来这些事情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经历十几年的斗争(见wiki词条1977年的抵制雀巢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77_Nestl%C3%A9_boycott),雀巢终于被迫放弃它的营销方式,也不许去新生儿医院免费送奶。西方抵制雀巢好几次,这时候的几股力量之一就是,男性医生拿着奶粉和奶瓶介入女性母职,大企业(雀巢)干预母乳喂养,跨国大企业丧尽天良危害贫穷国家婴儿等。而这一波运动后的共识是,母乳喂养是最最最有利于婴儿健康的。当然这些政治上的轩然大波都发生在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反而默默承接着这些结果,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也没有将奶粉政治化。
母乳更健康这里原因很简单相对配方奶,母乳干净便宜。在缺乏干净饮用水的发展中国家,母乳就好像母亲给娃过滤了一遍一样。毕竟大自然这样的安排就是这样的道理把。
这里可能你就意识到,那是不是在发达国家的我们烧开的水泡奶粉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呢?事实就是世界卫生组织这么推崇母乳,可能根据的证据是全球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并不是因为母乳本身含有什么神秘元素。这是一个对于雀巢公司的掠夺拨乱反正的政策。
这里还觉得出了一口恶气。然而接下里故事就更复杂了,因为吸奶器销售链条这个直接获利者也卷入了这些政策制定。理所当然地,他们推崇母乳,但是和推崇母乳亲喂不一样,他们推崇的是母乳这个液体本身的魔力。也就是说,以前可能大家说母乳亲喂很好是因为卫生和增进感情,但现在的论据直接是母乳本身有很厉害的功效。而新妈妈们不得不一人拎着一个吸奶器,不停滴吸吸吸,即感觉不到亲喂的乐趣,还要不停地洗各种奶瓶奶嘴吸奶器——你看,其实这里暴露细菌的因素又被引入进来了。发展中国家不用配方奶原因之一就是奶瓶清洁做不到会伤害婴儿,而吸奶一样要动用那么多奶瓶奶嘴和吸奶器。除了吸奶器厂商获取暴利,还有另外几个利益集团。当然吸奶器厂商的暴力和美国的医疗保险系统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任何有保险的母亲都可以免费领取一个吸奶器(200-300美金)这是奥巴马期间通过的法律规定的。这也可以结实为什么吸奶器这东西在北美如此普遍,在亚洲其实是作为一种高级用品引入的,并不普遍。
然后推崇母乳亲喂的也有好多团体,除了卖吸奶器和其相关用具的,书里提到另外几个。最有名的母乳支持团体我以前不知道,原来是个天主教起源的团体,她们认为母亲应该不避孕,不工作在家亲喂每一个娃……我蛮惊讶的我之前差点线上找了他们,现在才明白居然是天主教保守派……当然也有女权主义的,认为母乳是一种女性能力的自我表达。所以其实支持母乳这个阵营里,鱼龙混杂很多派系。而共同点是无论初衷如何,结果都是给母职增加了层层枷锁,让母亲哪怕不能亲喂也要背个电动pump,也要天天在家洗瓶子(卖奶瓶的也都是既得利益者)。这些既得利益者们,在母亲和娃当中,插进去一件又一件的硅胶或者塑料或者有机棉的商品,然后告诉母亲,你离“好妈妈”只差一点哦,快点下单。 而在这个过程中把母亲和娃隔开得月越来越远,用硅胶塑料和有机棉,用大资本母职羞辱和政策导向。而母亲收获了什么呢?如果直接用配方奶,至少母亲收获了灵活的时间和自由,可是现在背着吸奶器,母亲得到的是零碎的睡眠,上班还要吸奶,一边哺乳一边工作……
其实看看人类历史长河,有请奶妈的,也有实在没有母乳喝米汤长大的,这一代母亲大概是第一代挂一个吸奶器把奶吸出来,放冰箱,又热一下,再给娃吃的……可能几十年后,大家会觉得这种行为简直匪夷所思。
看完后面再来继续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