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自然博物馆很棒!馆藏很多,化石、动物标本、矿石什么的,特别精致,在动物园都没办法这么近距离观察,我旋转爆炸开心到想一头撞展柜(?感觉大自然真的好漂亮好神奇啊,人类光秃秃的实在是太丑了,完全搞不懂人类比美都在比什么(?
总之在这里也推荐一下波恩的 Museum König,虽然馆藏没有柏林那么丰富,但标本的场景做得非常逼真!特别好看!
这几年看到网上经常有人把韩国叫偷国,在我看来这还挺过分的。韩国和中国的地理距离之近,有很多他们已经认知为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的事情实际上是受到中国影响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时间的洗礼,中华文化在他们内心里教育里留下的印记,已经使他们没有办法把中华文化和他们民族的文化完全区分开来了。这种互相影响就是文化渗透的本质。
另一个角度说,确实有一些原生于中国文化的事物和概念,今日被日韩更好的传承了。他们之所以能够更好的传承这些,不外乎是因为他们也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东亚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互相纠缠,互相影响。我不认为这种互相文化间的纠缠和影响是一件特别不好的事情,我也不会把它认为是一种偷盗。反而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种文化的渗透使得中华文化中的很多建筑美学衣饰美学在另外的地方得以保留了种子能够继续得以生存。
而且即使在这么多人都争先恐后骂“偷国”,争先恐后表达自己是传统文化的正统继承人的同时,他们对一些地方拆除历史古建筑却一句话也没说。在微博上骂偷国的评论回复千千万,保护历史古建筑免于强拆的评论,难以到达二位数。
这就是极端沙文民族主义者的狂欢罢了。
回顾了一下提篮桥
日军占领上海时由于德国的要求,里面关了18000个犹太人,大部分活下来了
还有一个叫杉原千畝的日军驻立陶宛外交官,违抗上级指令,给3500个犹太人发了日本过境签证,让他们得以经远东逃离德占区。
(有一部分流亡到了上海,加入了当时就已经发展得很大的犹太人社区。)
这位外交官后半生过得很辛苦,因为签发了这些签证,被解职,然后一直在一家出口军工的公司做事,赚微薄的薪水。直到1984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他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勋章
问起为什么要帮助犹太人的时候,他说:
“当你亲眼看见难民在你跟前下跪乞求,任何人都很难不产生怜悯之心……那个时候东京的官员十分混乱,他们有的害怕纳粹,有的野心勃勃,他们自己的意见都没有办法统一。所以我决定不等他们的指令,我知道日后肯定会被人算帐,但是那个时候我只是做了我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我想救他们的性命,他们想要离开这个地方,所以我给他们签证。”
可能因为我是中国人,里面的很多“集体”的东西看起来就没有什么特别可怕的…比如幼儿园里一起睡午觉,一大排坑大家一起上厕所,还有一大群人一起做广播体操…全都经历过…就很熟悉…
我跟我室友说我们大学宿舍是一个四人间,很小的屋子,他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说四人间不错了,好些学校是八人间呢。
东德博物馆很奇妙地弥漫着一种…幸福感。
主要就是展示了一下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品,里面仿造了一整个住所,有很多房间,里面的抽屉和柜子都是可以打开看里面的东西的。
还讲了当时非常注重体育,在奥运会上拿了非常非常多奖牌(举国体制,跟中国现在很像,这里有一篇中文报道: https://m.sohu.com/a/362718602_482813/?pvid=000115_3w_a)。当时的托儿所对单亲妈妈也非常友好。
印象非常深的是讲到了 FKK,当时东德有 80% 的人是经常去裸泳的,游泳场所穿泳裤的都是异类…
当然也有讲监听、审问、抓捕之类的,但…各种描述和背景音乐就是给人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而且我这次是看了 Der Palast 那部剧才来的,明明一直都在讲“东德没有自由”,但是所有东德相关的场景,尤其是主角的住所和 Palast 的舞蹈,都是特别特别炫彩缤纷的,露胸也露得非常大胆(好像是他们除了暴露身体这个自由以外并没有什么别的自由,这个自由也是他们不顾政党的反对争取来的,当时似乎一直都有人在游行抗争。
读过《Omon Ra》
https://neodb.social/books/303259/
很奇妙的一本书,主人公从小就梦想着登月,也被顺利地召进了登月计划。国家计划实现无人驾驶登月,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那个技术,就通过在火箭飞向月球的每个阶段牺牲一个宇航员来达到无人操控的假象,主角是这个计划的最后一环。大半本书都弥漫着一种即将为国捐躯的悲伤感,一个接一个的谎言,结果直到书的末尾登月了,才发现整个故事都是一个更大的谎言。
很巧的是今天刚读完这本书,就在东德博物馆买到了苏联登月主题的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