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柏拉图以降,即便不提哲人王,起码也有不少西方知识分子想当莱库格斯。这就是说,想要设计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让大家在其中幸福地生活;其中最有名的设计,大概要算摩尔爵士的《乌托邦》。罗素先生对《乌托邦》的评价也很低,主要是讨厌那些烦琐的规定。罗素以为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把什么都规定了就无幸福可言。作为经历了某种“乌托邦”的人,我认为这个罪状太过轻微。因为在乌托邦内,对什么是幸福都有规定,比如:“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之类。在乌托邦里,很难找到感觉自己不幸福的人,大伙只是傻愣愣的,感觉不大自在。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对大音乐家萧斯塔科维奇说的话来:“我小的时候很有音乐天才,只可惜我父亲没钱给我买把小提琴!假如有了那把小提琴,我现在就坐在你的乐池里。
太巧了,我今天刚刚好在#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里读到这一段:
四十四岁的图哈切夫斯基,在被捕前说的话几乎相同:“我小时候多么想学小提琴!爸爸没给我买过小提琴。他一直没有这个钱。我要是成了小提琴手就好了。”
我感觉王小波是记错了,说 I'd be sitting in some orchestra now 的是梅耶霍尔德,他俩都在被捕前后悔自己没有当小提琴家。
#沉默的大多数 看完了!除了那篇写萧伯纳《芭芭拉上校》的,秉着“绝对不能被剧透”的原则,我打算先去看了《芭芭拉上校》再来看王小波的评价
他说的都是些中国现代社会也存在的问题,而且他表明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提到了很多前人。他说的很多东西我以前都模模糊糊知道,但是他的语言就特别精准有趣!也很喜欢他文理结合的看问题角度,我接受起来顺畅一些。
《沉默的大多数》几个版本都不太一样哦,我看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那版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6298814
@unagi: 能问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评价吗……反差好大啊!
@unagi: 能问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评价吗……反差好大啊!
@erya 一是评审人的偏好不同,二是会议本身的偏好不同吧
而且有的评审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细看论文…我上一篇被拒的论文,审稿人提出的好多疑问论文里都有写,还告诉我说我试图解决的某某问题有解析解,在某篇论文里,我去看了论文发现解决的完全就不是一个问题…
@unagi 感谢解释…!真是太辛苦了…
@unagi 我觉得边读书边记录想法这个习惯好棒啊 我都得读完统一整理(大部分时候直接抛在脑后)如果中途打开 SNS 就会立刻分神半小时一小时后才想起来我原本在看书...
@naroix 也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做批注我主要是懒得整理,如果等读完的话这些东西永远也发不到网上来…
确实是要牺牲一点效率,不过我读书的时候上 sns 一般只会回复一下评论,不太刷主页,除非书不好看
@unagi 我!管不住我的手!(对的,所以用 ipad 配合 apple pencil 就可以随心所欲乱写乱画
@unagi 王小波真的特别可爱有趣。而且他说很多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知识分子的傲慢 特别亲切
@echoco 哈哈他老说自己在胡说!今天还看到这样一段:
说我当时是知识青年,青年是很够格的(十六岁),知识却不知在哪里。用培根的话来说,知识就是力量,假如我们真有知识,到哪里都有办法。可怜那时我只上了七年学,如果硬说我有什么知识,那只能是对“知识”二字的污蔑。
@unagi 王小波那麼久之前的人寫的文章放到現在依然適用😡
@TingHoTW 其实二三十年也没有特别久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大概那个时候就奠定了基调…
@unagi 二三十年能夠發生不少事情了,台灣解嚴到現在也就三十多年。中國這二三十年錢是有賺到不少,政治是完全沒有長進....
@unagi
我觉得《三体》就是这个中心思想。
@witw 这样吗 没有看过
@unagi 也不能简化成就只有这个中心思想,但是里面人类和外星人为了活下来,能干出的事情是真可怕
是这么回事吗哲学不是很讲逻辑的吗?还是说这是派别和时代问题…“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现在根本不能算哲学吧。又或者王小波讲的是“哲理”…感觉“哲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跟“哲学”不太一样,倒是更符合王小波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