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建城之初,假如有人在路上拣到了铜钱,就把它交给领导,领导上再设法交还给丢钱的人。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人人拾金不昧,但是铜钱的总数也不会增多,大伙还是那么穷。既然是那么的穷,所以丢钱的事也很少发生。后来领导上又规定,一枚铜钱经过了一次拾金不昧,就在上面打一个钢印,可以当两枚花。这使大伙在路上故意抛撒铜钱,长安市上的钱很快都打满了钢印,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不管打不打钢印,铜钱是一文不值了。
笑死了,想起了 The Dilbert Principle 里的这段:
A manager wants to find and fix software bugs more quickly. He offers an incentive plan: $20 for each bug the Quality Assurance people find and \$20 for each bug the programmers fix. (These are the same programmers who create the bugs.) Result: An under- ground economy in "bugs" springs up instantly. The plan is rethought after one employee nets \$1,700 the first week.
昨天跟室友讲:德语好无聊啊,我受够了德语,我要讲中文,中文多美啊,你学一下中文吧。
室友一头雾水:zh.. zhǒng wèn?
我:中文,Chinesisch。
室友:中文
我:哇你听懂了中文!
最近每天对室友嚎叫“我对欧洲厌倦了”然后向他抛出大量中文。
其实也没有真的厌倦,就是对第一世界的叙事角度厌倦了,欧洲也不只有第一世界国家。。不过倒也没有必要直接去学语言,毕竟要学到能看懂著作的水平要好久,可以看其它国家背景的人写的东西。。嗯,现在在看土耳其背景的人写的德语书和津巴布韦人写的英语书。
本宣言认为以下权利是可以在任何场合行使的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
- 在私下和公共场合讲自己语言的权利;
- 使用自己名字的权利;
- 保留和发展自己文化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权成为会讲多种语言的人,并有权了解和使用最适合其个人全面发展或其社会流动的语言。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强迫或引诱同化,它应是一种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我小的时候读书[…]总是担心主人公会在最后死去。所以我更喜欢第一人称叙述的书——这样我才确信主人公不会死。那时,我在不知不觉间发现了山鲁佐德可能一直都知道的事情。只要你还在讲述,你就是活着的。只要你把数字转化为人,感受人们的感受,同情他们的处境,只要你还在阅读,听音乐或着看画,只要你在思考死亡,你就仍然活着。
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我马上想到了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
Kill me today, tomorrow I'm sick 这个电影还蛮好看的诶!讲科索沃战争后一个德国媒体工作人前去当地试图帮助实现新闻自由而遭遇的来自当地和上级的压力的故事。虽然最后逻辑有点弱但是角色都还蛮丰满可爱的。
https://www.daserste.de/unterhaltung/film/filme-im-ersten/sendung/kill-me-today-tomorrow-im-sick-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