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ates and socially living birds have much in common. In primates, any kind of stressful interaction, such as an attack by a more dominant individual, is often followed immediately by the victim seeking grooming, as though for reassurance. Humans do the same: we might touch someone lightly on the arm or shoulder in a gesture of reassurance or comfort.
俺也想要抱抱
“I have consistently seen excellent post-operative outcomes, with high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little to no visual disturbances. When visual disturbances had been noted by patients, in many cases, it was due to their large pupil size, which caused them to experience a diffraction effect that most commonly presented as halos.”
…Halo??听起来好酷炫怎么回事
用攻击性的争论来看待说理,这是中国权力话语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话语习惯。在它那里,发表言论是“出击”,是“痛打落水狗”,凡是不同意见者都是敌对一方,自己说的都是真理,敌对一方的则全是谬论。
唔,我到现在才明白“女拳”一词的侮辱含义…因为我一直觉得有力量是一件好事,我自己也喜欢打拳(物理意义上),所以如果我不把这个词当侮辱的话它就侮辱不到我。但事实上这个词对女性和公共讨论的污名化不是我忽略就可以消失的,使用这个词的人把正经的探讨歪曲成单方面的“出击”,整个谈话就失败了。
虽然我也有点怀疑使用这个词的人有没有想到这层意思…我觉得他们更像“出击”的那一方。
这里面还写到《雷锋日记》里雷锋说的“处处听党的话,坚决地、无条件地做党的驯服工具。”作者认为这是雷锋日记里自己写给自己看的,所以他愿意怎样想都可以。但如果要求“学雷锋”的话,那就是公共对话了,就不能把雷锋的话摆出来完事,而是要对这些话加以论证。
啊我觉得这个角度好对!政治书里就总是记记背背历任领导人的话,“必须”,“坚决”,但是又什么论证也没有,最多加一句“前人论证过了,是绝对正确的”,这根本就不是科学啊?中国的政治学不是科学吗?政治学的英语是 political science,德语是 Politikwissenschaft 呀?
没想到我对政治挺感兴趣的,即刻开始看 Einführung in die Politikwissenschaft(?
当一个政党(顾名思义是一种小群体)的观点要传达给它之外的社会人群时,“我们之间”的同志关系就必须转换为“我(们)与你(们)”的平等公民关系,原先不一定需要的“说理”也就变得非要不可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政党的观点被直接放到社会中去,并要求其他人群像党员一样对之加以接受,这在中国几乎已成为惯例。“我们之间”和“我(们)与你(们)”这两种不同话语严重混淆,使得“我与你”的平等公共说理话语一直无法在中国得以确立。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朋友有一次跟我说过她跟德国同学交谈的时候对面用到 wir(我们)这个词,非常明确地是指代了对面自己的小圈子,而不包括她,她一开始以为也包括她所以产生了一些疑惑。我在听到德铁说 Wir verabschieden uns von den Fahrgästen die hier aussteigen 的时候,也总是在想这里的 wir 到底是指德铁工作人员还是指包括乘客的“让我们”。我理性觉得是前者,但我总忍不住往后者联想,因为感觉很熟悉这样的话语。不区分“我们之间”以及“我们与你们”,大概是从小养成的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