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类互动的地方就有歧视。人性大差不差。所以,区别还是在于,社会有没有补偿和纠错机制。
以加拿大为例。如果你认为政府以及一切公共机构有政策歧视,那可以进行 Charter Litigation;如果你认为某个餐厅/你的公司/公寓管理方歧视你,可以走 Human Rights Tribunal. 当然,法律不是唯一的救济形式。其他还有媒体曝光,社会运动,选举投票等。当然,我知道除了这些外显的歧视,还有很多不可诉诸法律的隐性歧视,这些更让人如鲠在喉。隐性歧视需要更漫长的文化改造。作为个体,能做的就是,直接告诉对方你让我不舒服了,或者去跟咨询师聊聊。
我认识的反贼挺多,还真不知道现在还有谁把西方当作天堂的。大多数人也不过理性决策,想活在一个系统性风险没那么大的地方罢了。与此对应的迁移模型,就是中国农村女性流入北京打工。她们也知道大城市难落脚,这里不属于也从未接纳她们,甚至随时被当作低端人口清理掉。但至少她能拥有家乡给不了的片刻安宁,她没那么想死了。
我觉得欧美这边大家也都是素质各异的普通人而已,有种族歧视的话也是个人层面的,不至于像性别歧视一样是社会层面的。其实我更怕国内的种族歧视,国人对黑人的评价完全没眼看了,我妈都不喜欢黑人…
如果你经常被人说笨手笨脚,可能会用得上的下厨房小技巧
都是常识,但如果你也是拿筷子夹东西很容易掉、不会系鞋带、容易平地摔、体育课上学不会拍篮球的肢体协调发育障碍(DCD)人士,想在下厨房的时候少一点狼狈,以下技巧可能对你有用:
•备料后用碗碟装好,需要下锅时拿过来直接倒入,而不是像熟练工一样用刀把它们从案板上铲起来下锅,能降低菜掉在地上的概率(尤其是姜葱蒜之类小且碎的东西)
•提前接好清水备用,而不是需要加水时再去接,接好水后记得及时关上水龙头,如果这时候在忙其他事情,可以把盛水器皿放在水槽里接,这样即使满溢也不会流得到处都是
•需要把大量带液体的东西从锅里转移到另一个容器时,用大一点的汤勺一勺一勺地倒过去,这样很麻烦而且也会漏,但总好过把锅整个举起来斜着倒,后者会泼出来很多,当然也可以选择把容器放在水槽里倒,泼出来也无所谓
•很容易弄掉东西的话,使用有把手的器皿,没有可以抓握部分的陶瓷碗碟很容易烫到手或者拿不稳摔碎;从油锅或者蒸锅中取食物时,用抓力更强、更容易控制的长夹代替筷子;带上烘焙用的隔温手套再从微波炉里拿碗碟
•烹饪过程中油污飞溅到墙或者灶台上是很正常的事情,急着擦拭可能会烫伤自己,事后再来打扫就好
•刨丝器可能是比菜刀更危险的东西,菜切得粗一点也可以吃,非要用的话也许可以试试防刮伤手套,但粗一点真的也可以吃
•给鸡腿去骨头的工作可以用剪刀完成,比菜刀更易操作,也不容易伤到手
•在容易拿到的地方准备一卷厨房用纸,厨房用纸吸水性好,用来擦东西很方便,不少地方都能用到
大概就想到这么多,如果还有就之后再补充!
之所以想写这些,是因为上次在微博看到类似的生活贴士,转发里有人说“你是没妈吗?这也要教?”
我也很困惑,为什么在我摔坏东西前没人和我说这些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去“克服这些困难”呢?比起练习一千次再变得熟练,明明只需要多一个把东西装进碗里的步骤,换个有把手的碗,就能不那么狼狈。
指责别人笨手笨脚很容易,因为这不需要任何思考,对事情也没有任何帮助,但还是希望更多人知道:哪怕你连筷子都不会拿,也是可以下厨房的,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减缓做事情不顺畅带来的挫败感,来完成这些令人烦躁的生活杂务。
比如租房的时候有没有种族歧视这个我完全不知道,我看经历过歧视的人说的话是“我只收到了三个看房机会,我的德国朋友收到了十个”,但我并没有和德国朋友进行过这样的对比,所以我就是不知道…我只知道开学季找房就是很难,德国同学照样找不到房。
我现在这个房找得倒是挺顺利的,是在十一月,最后来看房的人貌似也才三组,我条件最好意愿也最强,就直接定了…完了之后大家说我幸运,说认识在这个地方一年都没找到房的(德国人),我一来就找到了。
“最后,我突发奇想,同样的技巧用在顽固却可爱的物种——美国丈夫身上,也可能起作用。
我从珍奇动物驯兽师那学到的重要经验就是:我应该奖励我喜欢的行为,无视我不喜欢的行为。毕竟,要让一只海狮学会用鼻尖顶球,唠唠叨叨是没用的。对我那美国丈夫也一样。
我用的是驯兽师称为“渐进法”的技巧——奖励学习全新行为过程中的每一个小进步。……一旦我开始这样想,就停不下来了。在加利福尼亚的驯兽师学校,我会快速记下如何溜鸸鹋或让狼接受你成为它们中的一员,但是我会想,“我迫不及待地想在斯科特身上试试……”
经过两年的珍奇动物训练,我的婚姻生活更平顺了,我的丈夫更可爱了。我曾经认为他犯错是针对我的,他扔在地板上的脏衣服是对我的有意冒犯,是他不够关心我的表现。但当我把他当作一个外来物种时,我能够保持必要的距离来更客观地考虑我们之间的差异。”
摘录来自
心理学导论
戴维•迈尔斯
@reading
作品名:Madonna
画家: Edvard Munch
创作年份:1895
收藏于:Nasjonalmuseet for kunst, arkitektur og design, Oslo
#EdvardM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