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哎,如果不是今年旅行(尤其是去法国)实在太多了的话我还蛮想去 Annecy 的。。

哥大學生把Hamilton Hall重命名爲Hind's Hall,紀念被以色列佔領軍IOF殺害的6歲小女孩Hind Rajab,而CNN報道說她是個女人(woman),以色列發言人說她是個男孩(boy)。巴勒斯坦人的命在他們眼裡是如此輕賤,以至於他們在發言(aka胡說)前甚至都不屑於核實這點基本信息。

Show thread

晚上干活和白天干活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晚上是自愿干活,所以遇到问题会死磕,觉得能搞出来就搞搞不出来也没关系。但是第二天上班看到昨晚死磕过的问题就会立刻做出决策:嗯,目前这个需求还不是很明确,放到之后再做。然后就去做别的了​:aru_0190:

鬼压床 

今早的鬼压床太可怕了。以往我要是放任不管的话马上我就会睡着,醒来就没事了,但是今天我一直等着一直没睡着,就那么被压着不动。
而且我知道光照是鬼压床的诱因之一,所以我就拿枕头把眼睛盖上了,结果反而更可怕了,因为我被压着看到的是漆黑一片,我拼命地想把枕头摘下来,摘下来还是看不见,原来有人在我头上放了好多个帽子,我一个个地掀开,还是看不见,原来我的眼睛被贴住了,我把贴纸撕下来,还有一张,再撕,还有一张…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份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Show thread

我的天,我终于读到了张爱玲那句“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原文。说的就是她从小是个天才,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极为敏感,在学校里自由发展自信心日益增强。直到她母亲从法国回来看她,她才发现自己不会削苹果,不会跟人打交道,不认识路,缺乏常识,总之在生活方面是一个废物。

因为青春疼痛文学的缘故我对这句话一直是断章取义的理解,但是放在这个背景下也太贴切了吧。生活里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比如学习工作和创作,但这之外还是要做饭要报税要跟人打交道,这些小事情就跟虱子一样琐碎又烦人。说的不就是我和众多象友的日常体验。

因为没打算生孩子所以没仔细了解过生孩子的相关信息,今天看到的东西实在是刷新认知。。我以为如果不是来不及肯定要去医院的,但是这边说家里环境比较舒适自在,有淋浴有零食,音乐啊蜡烛啊什么的都可以搞起来。如果心情比较放松的话自己的身体就会产生足够的止痛剂。总之感觉舒服最重要,实在有必要也可以临时转去医院。听起来仿佛就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竟然有些动心(?
你们荷兰人真的好别具一格。。

Show thread

查了下在荷兰生孩子的信息后被吓晕。总得来说在家分娩很常见,一般也不给止痛药,如果你想要止痛药的话也会尊重你的决定,那样的话就必须去医院[1,2]。
具体而言大概有 16% 的人选择在家分娩,其他欧洲国家这个数据基本都是 1% 以下[3]。以前这个数据似乎更高,网上有查到不少说 30% 的。也只有 16% 的人选择使用止痛药[4]。
当然荷兰有助产士支持所以可能操作性比别的国家强,但还是忍不住问一句你们荷兰女人是超人吗?
[1] gpinfo.nl/1-dutch-healthcare
[2] h4i.nl/themes-and-services/giv
[3] ncbi.nlm.nih.gov/pmc/articles/
[4] bmcpregnancychildbirth.biomedc

Show thread

之前人一脸幸福地跟我讲起去听 Paul Simon 的演唱会的事情,我说 Paul Simon 是谁,她说噢你们年轻人是已经不听他了吗。然后查了下才知道是 Simon & Garfunkel 里面那个 Simon。
啊啊啊我怎么可能知道里面那个 Simon 叫 Paul Simon 啊​:aru_0170:

Show thread

放 Pink Floyd 的音乐,跟着唱
Hanging on in quiet desperation is the English way
念到这个 English,想起前两天看了一个关于 Heavy Metal 的纪录片,才晓得起源是跟当时英国的失业潮有关。我一直以为我对英国文化一无所知,原来只是因为我听歌从不关注乐队/歌手的任何信息,其实我听的好多歌都是英国乐队的 :aru_0190:

对炒菜要加多少油感到很迷茫,加少了容易糊锅或者炒不熟,加到刚好适合炒菜的量的话那么成品就会特别油,难以下咽。
目前的解决办法是吃水煮,或者眼见糊锅了/没炒熟就加点水开始焖​:aru_0190:

天气超好,工到一半打算出去随便走走,结果一走就是一个半小时!
看到了正在换毛的鹅,毛茸茸的怪可爱,在三米高的树上的单腿站立的鸭子,骨顶鸡的小宝宝们,还有一只鹭!春天真好​:baba_bird:

周二的时候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现在已经想过周末了​:egal:

德国的系统是有一个 GP,平时有事看 GP,但是妇科的事还是看专门的妇科医生。刚到荷兰不久我也想找 gynaecologist, 但是不知道怎么找,问了荷兰本地的妹子也是一脸懵,所以我就先找 GP 了,然后 GP 给我推了两个网站,thuisarts.nl 和 gpinfo.nl,大概是关于荷兰医疗系统的介绍和平时有事自查,在上面我才看到 gynaecological examinations 也是 GP 在做。。

Show thread

在德国的时候我每年都去妇科做常规检查,搬到荷兰左左右右一年了都没去过,一直提心吊胆的,才约了今天的 appointment,结果医生说荷兰这边不做年检​。宫颈癌的筛查 30 岁才开始,五年一查,乳腺癌的筛查 50 岁才开始,两年一查。如果查了没事的话周期还会放长 :ablobeyes:
医生说我们这都是 based on research,有症状才查,不然的话 99.99% 的情况没事。当然我不懂医学,但我总觉得荷兰的 research 格外宽松的样子,和别的国家不太一样 ​:ablobflushed:

我突然想起来查了一下大名鼎鼎的寄宿学校综合症到底是什么,结果准得我恍然大悟。感觉中文网络比较少关于寄宿学校创伤的资料,所以简单分享一下:

视频:youtu.be/FheGu2sIxUc?si=NxPvq5
同一机构BPF的文章:brightontherapypartnership.org

Joy Schaverien 发现很多在小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的来访呈现出了类似的问题,比如难以建立关系,尤其是在成为家长以后。

她总结了4种和年幼寄宿有关的创伤:遗弃(Abandon)、丧失(Bereavement)、囚禁(Captivity)、解离(Disassociation)

遗弃很好理解,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很多人在成年后完全没有意识到寄宿经历给他们造成了创伤(寄宿经历往往使人变得过分独立,对自己的情感比较漠视),但是当问及他们刚去寄宿学校的感受时,他们可能会回想起被遗忘的挣扎和痛苦。

丧失这个概念则让我觉得既很惊讶又恍然大悟。Joy认为我们通常称为想家(homesick)的情绪,对于那个年龄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bereavement。这是一个比较重的词,通常指丧亲。那个年龄的孩子被从依恋对象的身边剥离开来,他们缺失了那个发展阶段应有的依恋关系互动。我的理解是,本应有的大量的心智化沟通是缺失的,没有人在这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跟他们聊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事,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件事和那件事意味着什么。也缺少人去照顾关心他们。甚至连应该有的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矛盾,他们都没有,他们连坏的亲子关系都没有了,他们的依恋关系变成了真空。

他们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无论是在家里的角色还是尚未成熟的孩童心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回到家再返回学校,这个丧失的过程就会再次重复。失而复得,又再次失去。很多孩子并没有机会好好处理这份丧亲之痛,只是把这份痛苦掩埋了起来,如果他们被告诫要坚强的话就更是如此。

囚禁是指他们进入了一个他们无法选择的环境,被迫适应那里的规矩、人际关系。因为寄宿学校的研究大多是在英国的背景下的,很多会提到那边森严冷酷的惩罚,包括体罚。中国这边则可能对应各种不合理的寝室规则和校规,行政要求和宿舍人际关系。并且,由于这个环境是缺少关爱也缺少自由的,很多孩子可能无法好好释放他们的情绪,时刻压抑自己的情感。由于他们不想或害怕父母知道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形成分裂的自我,假装非常快乐,在家和在学校的自我变得分裂。但这其实是对自我的情绪暴力。

解离是指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通常用于应对难以承受的创伤或压力,可能表现为模糊对环境或时间的感知,感觉不到连续的自我或者对自我的控制,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陌生或者冷漠,退入幻象世界,或模糊其他的感官体验。在寄宿学校的语境下最常见的就是压抑感情,对感情不屑一顾,直到再也感觉不到。因为这些小孩可能在寄宿学校感到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没有人会帮助他们,如果他们展露情绪的话反而会被霸凌或者惩罚。

这些痛苦可能会转化成呕吐等躯体症状,也可能会让他们难以信任他人。最常见的后果之一是依恋上的损伤。他们可能很难跟人进入或者保持亲密关系,不自觉形成了对被抛弃的预期,并陷入强迫性重复。他们可能会对依赖他人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在咨询中可能会突然终结资访关系。总觉得自己不如一个人做事更好。

寄宿经历也可能导向一种精神上的兄弟姐妹情谊sibling group,这种感情可能会在家庭关系的丧失下变得尤其重要。大家可能会因为共同的丧失和环境变得格外珍惜彼此,也可能因此形成对集体更服从的人格。这种经历让很多寄宿学校的人更能适应军队生活。(太槽了)

进入寄宿学校的女性可能变得格外擅长照顾他人的感情和让他人感觉到舒适,但这是她们为了生存形成的人格面具。咨询师必须看穿表面的友善来严肃处理背后的创伤。她们也可能常常被耻辱感困扰,因为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少受体罚,耻辱感是主要的惩罚手段。
#TeenyWeenyPsychDeli

其实我小时候就爱跟朋友畅想 以后一起找个大别墅 游戏室图书室等等房间怎么安排 大人听了直乐 近年“多元家庭”概念才慢慢被提得多了起来 仿佛是什么groundbreaking.gif的全新概念 然而事实上琢磨出这种东西只需一个没被荼毒过的八岁脑子

Show older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