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里,人人都有不懂的学问,科学上的结论不足以使人恐惧,因为这种结论是有证据和推导过程的,对于有理性的人,这些说法是你迟早会同意的那一种。而哲学上的结论就大不相同,有的结论你抵死也不会同意,因为既没有证据也没有推导,哲人王本人就是证明,而结论本身又往往非常的严重。举例来说,尼采先生的结论对一切非受虐狂的女性就很严重;就这句话而论,我倒希望他能活过来,说一句“我是开个玩笑”,然后再死掉。当然,我也盼着中国古代的圣人活过来,把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话收回一些。
是这么回事吗哲学不是很讲逻辑的吗?还是说这是派别和时代问题…“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现在根本不能算哲学吧。又或者王小波讲的是“哲理”…感觉“哲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跟“哲学”不太一样,倒是更符合王小波的描述
我还常收到谩骂性的退稿信,这时我总善意地想:写信的人准是在领导那里挨了骂,找我撒气。
这个思路跟我好像哦!如果有人骂我,我就会想:肯定是在家里跟老婆吵架了/被女朋友甩了我这个思路是跟朋友学的,但我忘了是哪个
#沉默的大多数 看完了!除了那篇写萧伯纳《芭芭拉上校》的,秉着“绝对不能被剧透”的原则,我打算先去看了《芭芭拉上校》再来看王小波的评价
他说的都是些中国现代社会也存在的问题,而且他表明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提到了很多前人。他说的很多东西我以前都模模糊糊知道,但是他的语言就特别精准有趣!也很喜欢他文理结合的看问题角度,我接受起来顺畅一些。
《沉默的大多数》几个版本都不太一样哦,我看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那版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6298814
@unagi: 能问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评价吗……反差好大啊!
@unagi: 能问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评价吗……反差好大啊!
@erya 一是评审人的偏好不同,二是会议本身的偏好不同吧
而且有的评审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细看论文…我上一篇被拒的论文,审稿人提出的好多疑问论文里都有写,还告诉我说我试图解决的某某问题有解析解,在某篇论文里,我去看了论文发现解决的完全就不是一个问题…
@unagi 感谢解释…!真是太辛苦了…
@unagi 我觉得边读书边记录想法这个习惯好棒啊 我都得读完统一整理(大部分时候直接抛在脑后)如果中途打开 SNS 就会立刻分神半小时一小时后才想起来我原本在看书...
@naroix 也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做批注我主要是懒得整理,如果等读完的话这些东西永远也发不到网上来…
确实是要牺牲一点效率,不过我读书的时候上 sns 一般只会回复一下评论,不太刷主页,除非书不好看
@unagi 我!管不住我的手!(对的,所以用 ipad 配合 apple pencil 就可以随心所欲乱写乱画
@unagi 王小波真的特别可爱有趣。而且他说很多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知识分子的傲慢 特别亲切
@echoco 哈哈他老说自己在胡说!今天还看到这样一段:
说我当时是知识青年,青年是很够格的(十六岁),知识却不知在哪里。用培根的话来说,知识就是力量,假如我们真有知识,到哪里都有办法。可怜那时我只上了七年学,如果硬说我有什么知识,那只能是对“知识”二字的污蔑。
@unagi 王小波那麼久之前的人寫的文章放到現在依然適用😡
@TingHoTW 其实二三十年也没有特别久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大概那个时候就奠定了基调…
@unagi 二三十年能夠發生不少事情了,台灣解嚴到現在也就三十多年。中國這二三十年錢是有賺到不少,政治是完全沒有長進....
说到退稿,我想起我们所的前辈投过一个论文,收到的评价是:the authors should be ashamed of submitting this work to any conference,后来他这篇发了另一个顶会
我还没收到过这么猛烈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