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sooa 我的意思是在德语和日语里,很多明明可以翻译的词他们就是不翻译,包括新生事物,全都是原词照搬,因为他们仿佛不是很介意这件事。比如拳击里的词,swayback,德语就是 Swayback, 日语就是スウェイバック,但是中文就不可能写成斯威拜克,因为没有必要,而这样的词在德语和日语里非常日常非常常见,中文现在就不会这么做,只有早期和外界交流的时候用音译补上了一些中文不好表达的词而已。至于公权力还有所谓专家推荐,它总是有影响的,会落实到教科书里,会影响一代人,这确实不是中文本身的问题。
@unagi 在「对于外来词,汉语使用音译频率较低」这个观点上,我是赞同的。
@unagi 我自己也确然并不很喜欢(按着标准的)音译词,因为本来很短的词被按照什么音译表一翻译弄得老长老长的,读得都要吐了。creole(大意为两个说着不同的语言的群体交流形成的新语言),给翻译成「克里奥尔」。我****。
@tusooa 也有可能是汉语本身的特点,德语本身就是拉丁字母,所以直接套用英语很自然,日语其实要写成片假名,和中文音译差不多麻烦,但是可能日本人习惯了…?中文就会觉得别扭,creole 是个专有名字,不太好翻译,可以生造,但是这么短的一个词造得那么长,就有一种读俄译中大部头的感觉…我很怀念以前“翡冷翠”,“白求恩”那种译法,但是现在也不推荐了
@unagi 不是书写系统的原因,而是「普通话」的音节构成(准确一点说应该是phonotactics但是我不知道这个词汉语是怎么叫的)限制很多,比如韵尾只有鼻音(-n,-ng)而没有别的(比如-p,-t,-k)。而为了表现出别的语言的韵尾就(按照所谓标准)得生加一个音节。我个人觉得,人名地名能保留原文就保留原文,音译了反而麻烦。
@tusooa 是!所以外来词译成粤语就短很多,粤语韵尾自带 p t k. 英俄互译也方便。保留原文我觉得还是困难,比如考虑到民众受教育程度,不一定读得出来…香港那边的人说话夹英文好像就很自然,德国这边也是人均会读法语和英语的样子 很多法语词书写和读音都保留了。
@tusooa 对,其实就是我作为不同使用者的一个观察,可能不是很严谨,大概是两点,1. 汉语使用音译频率较低。 2. 避免使用外语本身,就算音译也要写成汉字。上次我被震惊到是在 bilibili 下视频的时候,没有写 1 GB 而是写了 1 吉,我就觉得很没有必要…
@unagi 哇还有这样的吗,我好久没碰中文用户界面了(捂脸
@unagi 不过这种写在界面上的会更多受到「标准」的影响,未必能反应广大语言使用者的真实情况,这种还是得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比如说,同样是哔哩,用户的评论比界面本身更能反应语言趋势。
@unagi 日语的音译词也是很早的呀,至于你提到的NBA这样的事,那并不是中文本身的问题,而是「现在恰好在使用中文的公权力」的问题,看一个语言不能只看官方的用法,更要看人民怎么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