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来,我就不太喜欢《你一生的故事》那种的,揉了很多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去,但是全都点到为止,结论下得很草率匆忙,整个的理论也不太站得住脚,比如从光走最短路径推出光会预知目标、学会了某种语言就能预知未来这样的设定我接受不能…特德姜的其他作品还没看,目前在看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感觉还可以。
刘宇昆的风格就很不一样,他不讲基础知识,而是把适合用来写论文的 ideas 揉进一个故事里,比如妓女的眼睛里装有摄像机、用无线信号记录人的行动,等等,比较喜欢这种的。
以上这两个都是科幻,和王小波本来没有可比性,但王小波写的都是些基础知识,比如“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单一样本不能推论总体”“勾三股四弦五”“跑仿真”,却发散得又很巧妙,喜欢这种处理。
我现在正在考虑小孙的一个建议:辞了职到学校门口卖煎饼。这样不但挣钱多,而且省心。最近我总在开会,坐得长了痔疮。假如有外宾,还得穿西服打领带。我根本就不会打领带,只好拿了它在办公楼男厕所里等熟人,简直把德行丧尽。卖煎饼未尝不是好主意,但是我未必吆喝得出来。还有假如因为争摊位打了起来,我打得过谁。数学家的长处是不但要考虑每个主意,而且要考虑周全。
最后一句我又笑出声
比方说,有人告诉我今晚上要演一个连续剧,我就按点把电视打开,从头看到了尾,没看出什么来。与此同时,我还录了像。那一夜我又看了四遍,除了彩电画面是三种单色像素组成的之外,什么也没看出来。而这一点我也是早就知道,只不过没在屏幕上看出来。
哈哈哈哈看得好仔细啊,我在不小心把水滴到手机屏幕上之前也没看出来手机屏幕是三种单色像素组成的。
至于人家掩面痛哭,骂他是衣冠禽兽,让他去死等等,他就假装没有听到。实际上他也可能是没有听懂,因为他不懂日文。但是中日同文,在古代就更接近,要是斯文起来就是同一种语言。所以有时他也能听懂。简而言之,人家说他好,他就能听懂,骂他就听不懂。今天当领导的人也是这样子的。当领导的要诀就是自我感觉永远良好,不当领导的要点却是自我感觉永远不良好。
假设有一条天然的河流到了开阔的地方,并且没有人管它——换言之,不在岸边上打桩护岸、植柳筑堤等等——它就会在田野之间拿起弯来。久而久之,在某些地方宽得好像跑马场,河水流到了那里就散开,变成几十条细流在沙滩上流过去,在另一些地方形成绿油油的河湾,两边都是绿油油的芦苇——那种芦苇叶的样子好像芭蕉叶。现在我回想起当时的路和河流,就要联想到拓扑学。我学的一切功课里,就是这一门最让我头晕。
我好喜欢句末这种乱发感慨
拓扑我也是学过一点点的,什么 $T={O\subset E\vert \forall x\in O,\exists r>0,B_r(x)\subset O }$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