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umBubbleTea 啊冒昧就这个话题多说两句,研究已经证实了“性别权益越平等的国家,学STEM的女性反而越少”……在美国,只有18%的CS学位授予了女性,(来源:https://www.google.com/amp/s/amp.theatlantic.com/amp/article/553592/ )如果按照种族划分,亚裔是学STEM的女性占比最多的种族(27.2%),其他人种的比例都在20%以下。而在STEM领域内部,学习生物学和农学的女性显著多于男性,化学、环境科学和数学中性别比例大致相当,但在物理学、计算机和工程学,性别比例差距几乎都在5倍以上。以上结论对于在学界和在职场都成立:20%的软件/硬件工程师是女性,7%的机械/电子工程师是女性。在学界这个数字稍好,STEM女性研究者的比例约在30%。(数据和图表来源:https://www.aauw.org/resources/research/the-stem-gap/ )
我个人的体感可以大概验证上面的研究……CS已经是比较female-friendly的领域了,但级别越往上(SDE II/III)女性就越少……在物理学、航空学、空动、EE、机械工程、能源交通、可靠性等等这些领域更加是一个惨淡,我所在的集成电路学院总共只有三个女生,很多教授的组里都是纯男性(。)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会承担来自内部的压力,感觉自己代表了这个领域为数不多的女性力量,如果做得不好更给了一部分男性歧视女性能力的理由;一方面会承担来自外部双方的性别压力:男性抱团更加驱逐女性,而女性又因为人实在太少很难互相连接起来,互相帮助形成自己的势力。在选择权越多的发达地区,就越少女性愿意忍受这样的境况,从而愿意学STEM的人就更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史盲发言)
因为想知道欧洲的殖民是不是造成非洲贫困的主要原因,就上网查了查,结果很多来源都说“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论据一是“很多地方已经摆脱殖民一百年了,但还是很穷”。这点完全不能让人信服啊,殖民抢走人家那么多资源,扭曲人的精神,后患无穷,拿人做类比的话童年阴影也是会跟一辈子的;论据二是“有殖民之前非洲就好战又愚昧”,这点也很站不住脚啊,殖民 16 世纪就开始了,那之前全世界哪个地方不是好战又迷信?欧洲也猎巫呢…
可能要去找找正经论文或者历史书籍看,但大概没那个精力目前的感觉就是殖民肯定是原因之一但很难分辨出比起其他因素影响有多大,感觉历史发展很多时候碰一些运气。这么说中国倒是从殖民中恢复得还可以…
殖民甚至会带来一些好处…比如美国给德国带来了民主,英国殖民非洲之后有些非洲人上伦敦大学变容易了
@Scarlettyyyy2021 的确一代移民都是很艰难,种族性别天花板也一定存在。我觉得不论在哪里,都要尽量让活得自己舒服一点,多保存自己的快乐。比如遇到晋升天花板就提桶跑路,如果行业陈腐就转行,现在很多行业做到30年经验的薪资都不如入门码农,干嘛非要和他们争同一块小蛋糕而不去旁边的大蛋糕呢。交友不一定要和每个人做bestie,谐音梗也可以分享给经历相仿的一代移民,我相信象上的友邻们也有自己的内部梗。和本地人可能更多会分享本地的吃喝玩乐,只有很少见的情况下才会掏心窝子,这点国内国外大概是一样的吧。
我自己认为最好不要让自己背负太大的压力,比如“这次晋升代表着亚裔女性被重视的程度”,或者“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融入不了他们的圈子”。我就是承受不了这样伟大的意义才要跑路的好吗。。。
在哪里能吃得好睡得香过得开心就在哪里生活。
来德国之后进步最迅猛的是学术德语,就是上课和考试用到的德语,再过了几年之后日常德语变好了,到现在讲政治和文化等严肃话题的时候德语就还是有些捉急…因为输入方面基本都是中英文,而且因为输出太少很多英文表达也没有记住
⬇️我完全是因为“谐音梗”才转这条的,我还没听过几个英语谐音梗,但德语谐音梗已经可以一箩筐一箩筐地讲了,等我会讲德语谐音梗之后才发现中国(貌似因为脱口秀)也开始流行一些谐音梗…
但我强调谐音梗可能是因为语言之外的笑话我觉得不好笑…反正很多美剧里的笑话我都觉得莫名其妙…
https://m.cmx.im/@Scarlettyyyy2021/107632509249293816
傻大姐是个知识的放大器,学点东西极苦,学成以后极乐。某些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与傻大姐相近。说实在的,他们把它放得够大了。《拉封丹寓言》里,有一则《大山临盆》,内容如下:大山临盆,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房倒屋坍,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伤无数……最后生下了一只耗子。中国的人文学者弄点学问,就如大山临盆一样壮烈。
好毒的嘴
当年欧几里德讲几何学,有学生发问道,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欧几里德叫奴隶给他一块钱,还讽刺他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又过了很多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演示给别人看,有位贵妇人说:这有什么用?法拉第反问道:刚生出来的小孩子有什么用?按中国人的标准,这个学生和贵妇有理,欧几里德和法拉第没有理:学以致用嘛,没有用处的学问哪能叫做学问。
看来中国人追求有用的工科也是传统文化
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我其实也不太明白为什么文科总拿几千年前的作品反复解读
朱子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虽然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失之于简单。举例来说,朱子说,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他老人家解释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乃太极图之象),井底至阴之地,有一团阳气,也属正常。我相信,你往井里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团白气,还能看到一个人头,那就是你本人(我对这一点很有把握,认为不必做实验了)。
好损啊哈哈
读过《Notes on Grief》
https://neodb.social/books/224703/
好羡慕作者有这样一个父亲怀念,我爸对我的影响基本上停在了十岁,现在的生活已经跟他完全无关了。也很难想象有哪个亲人去世我会感到伤心的。
引用一下 #HalfOfAYellowSun 里的句子:
Grief was the celebration of love, those who could feel real grief were lucky to have lo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