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啊我突然就很想写小说,我一直没有这个想法的原因是因为我的脑内没有任何生动形象的人物。现在我意识到我不一定非要写人物,我可以写字母和符号的故事,比如“野生的 $ex$ 出现了,对它使用了求导攻击,攻击无效”这一类的,不需要任何人物。
但是我觉得我的思维不够开阔,我应该先去学个数学,边学数学边写小说,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做梦。物理我打算退休之后再学,但退休之后再写小说也不是不可以,Wildtriebe 的作者 Ute Mank 就是头发白了之后才出的处女作(我还没搞清楚她的岁数)

事实上我的生活大部分都是脑补的,是思维的集合,很少是真的经历过什么事情。如果真的有经历什么事情的话,那我脑补的成分一定是更多的,如果经历的事情不足以让我时刻脑补,那我大概会觉得这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Show thread

我一旦没睡好思维就会变得特别发散,试图把所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感觉这不是坏事,只是我的直觉登场了。人偶尔会有这种发散的时刻,比如在洗澡和散步的时候。一直发散的话就容易回不到现实,但是又很难说想象不是现实的一部分。

我也是昨天才知道 Absorbance 和 Absorptance 不是一种东西,一直在想为什么 Absorbance 的 formulation 这么怪,和 Reflectance & Transmittance 都不一样​:aru_0190:

我真滴好喜欢,但是喜欢的不是古代的那一部分,而是作者时时刻刻在寻找当时的事件和自己的经历的联系,像是他一边生活一边在写这本书,把自己的生活也揉进去了。我读书的时候也总是揉自己的经历进去,时时刻刻都在毛象上发散,我觉着我写评论的时间比看书本身的时间多多了。
再摘一下文末的这段:

我的书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有人告诉我说,不能这样写书——写书这个行当我还没有入门。他们说,像这种怪诞的故事应该有一个寓意,否则就看不明白。我不能同意这种意见,虽然我一贯很虚心。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一点都不怪诞。我不过是写了我的生活——当然这个生活有真实和想象两个部分,但是别人的生活也是这样的吧。生活能有什么寓意?在它里面能有一些指望就好了。对于我来说,这个指望原来是证出费尔马,对于红拂来说,这个指望原来就是逃出洛阳城。这两件事情我们后来都做到了。再后来的情形我也说到了。我们需要的不是要逃出洛阳城或者证出费尔马,而是指望。如果需要寓意,这就是一个,明确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Show thread

很奇怪,《红拂夜奔》里的王二也一直在证费马大定理,说他证出来了,我就信了,也没要求他证,怎么 1 = 2 我就要求特德姜证了?
可能一是王小波一直在胡扯,所以他说啥我都信,二是其实怎么证的并不重要,时时刻刻都在证、什么情况下证出来的、证出来之后怎么办才是关键。但是我对于科幻的要求和期待就不一样了,如果他试图围绕着这一个点讲故事的话,证明方法就不能一笔带过,起码要讲个思路 ​:aru_0190:
为什么我一直在拿这两个人比较也很奇怪​:aru_0190:

Show thread

我明明这么喜欢熬夜,为什么又不喜欢日照时间短?

看了特德姜的《除以零》,第一段就让我跳起来:

multiplying infinity by zero produces only zero, not any other number.

不是,你都知道了 division by zero 是 undefined,怎么不晓得 ∞ × 0 也是 undefined 呀?
看到后面的心情也是相当难以接受…我只想看 1 = 2 的证明,你不证明给我看就不要在这里乱扯,真的证出了 1 = 2 的话疯的肯定不是你一人,肯定不会是 “Most […] would follow the proof mechanically, and be convinced by it, but no more.”

还有必要看特德姜的别的作品吗​:aru_8111:

Show thread

买了贵至少两倍的 Biogemüse 和 Biofleisch,没吃出任何区别​:aru_0190:

Show thread

做了 Buchstabensuppe。
室友:哇,字母!
Yay, Buchstaben!
我:这样你可以学点德语。
So kannst du ein bisschen Deutsch lernen.
室友:我不知道这点够不够学德语。
Ich weiß nicht ob es für Deutschlernen reicht.
我:人都是从小的东西开始学嘛。
Man fängt doch immer im Kleinen an.
室友:全是大写。
Die sind aber alle groß.

我之前做过 robotime 的一个迷你书店,做了一整书柜的书。昨天我梦见学校打包赠送系列书籍,里面的书装帧就跟我做的一模一样,(梦里)我觉得好神奇,原来我做的手工是有原型的,然后就扫了很多回家,好幸福。

今天跟读书会的人谈到看过的同一本小说,她:我觉得 F 太工具人了,全书的作用只有推动那一个情节发展。
我:什么!F 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我觉得 K 很工具人。
她:K 一点也不工具人!

…人跟人的体验差别真是太大了,感觉选书的时候看别人的评价根本就不靠谱,有时候看简介和推荐里提到的元素明明都是自己喜欢的,但是揉到作品里就不像回事儿,或者没有人提到的某一点却是最戳我的。靠摘抄选书也很不靠谱,比如网上里尔克的诗句句优美,等我买了诗集才发现一页也看不下去。真的只有自己去踩踩坑才知道。有的名著是踩到最后一页才知道是坑​:aru_0190:

啊,我应该把数理逻辑给补了…念叨好久了。

这么说来,我就不太喜欢《你一生的故事》那种的,揉了很多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去,但是全都点到为止,结论下得很草率匆忙,整个的理论也不太站得住脚,比如从光走最短路径推出光会预知目标、学会了某种语言就能预知未来这样的设定我接受不能…特德姜的其他作品还没看,目前在看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感觉还可以。
刘宇昆的风格就很不一样,他不讲基础知识,而是把适合用来写论文的 ideas 揉进一个故事里,比如妓女的眼睛里装有摄像机、用无线信号记录人的行动,等等,比较喜欢这种的。
以上这两个都是科幻,和王小波本来没有可比性,但王小波写的都是些基础知识,比如“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单一样本不能推论总体”“勾三股四弦五”“跑仿真”,却发散得又很巧妙,喜欢这种处理。

Show thread

我觉得在小说里揉数理知识还蛮难的,知识太简单的话没意思,太复杂了门槛又高,讲得太多容易出纰漏,一笔带过又太敷衍,感觉王小波这个程度刚刚好,我很喜欢​:blobcatshy:

事实证明人没有艺术和爱情也能活,最起码中国人有这个本领。而世界上没有了艺术和爱情,也就没有人会被叫做土包子了。

包…​:aru_0190:

Show thread

然后你替我想想该怎么办吧——在队里开大会之前要求朗诵我的诗?我怎么解释天是紫的,风是蓝的,云端传来喧嚣?“

啊我好喜欢“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这种诗

Show thread
Show older
Rhabarberbarbarabar

本吧服务器位于德国。欢迎小伙伴们分享生活和语言豆知识。
新用户注册请
1. 填写详细的申请理由,或者附上别处的社交账号。
2. 给出 Rhabarberbarbarabar 的中文翻译。